本實用新型涉及壓鑄模具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具有拉鎖機構的天線振子模具。
背景技術:
壓鑄模具是鑄造液態模鍛的一種方法,它的基本工藝過程是:金屬液先低速或高速鑄造充型進模具的型腔內,模具有活動的型腔面,它隨著金屬液的冷卻過程加壓鍛造,既消除毛坯的縮孔縮松缺陷,也使毛坯的內部組織達到鍛態的破碎晶粒。毛坯的綜合機械性能得到顯著的提高。
天線振子是發射和接收高頻振蕩信號的一段金屬導體。振子有半波振子和全波振子。八木天線的振子是全波振子,一般單根拉桿天線是半波振子。振子的尺寸要和接收或發射的頻率波長尺寸對應才能達到最大效果。
在中國專利申請公開的說明書CN203157058中,針對模具使用時,還需要通過定位元件對模具進行定位,才能用模具進行生產,發明了一種高精度模具,通過陣列設置在上模底部的定位凸起,以及安設在下模頂部并與定位凸起相配合的定位凹陷結構,將上模和下模合模,整個模腔形成密封的狀態,雖然該發明增加了上模與下模的閉合精度,但是結構復雜,上模下壓與下模合模過程中會有偏差,導致定位凸起與凹陷結構碰撞,影響模具使用壽命。綜上所述,如何提供一種結構簡單、閉合精度高的天線振子模具是目前本領域技術人員急需解決的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具有拉鎖機構的天線振子模具,它結構簡單,動模平移精度高,合模后閉合的精度高。
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具有拉鎖機構的天線振子模具,包括模具體,模具體從上至下依次設置有定模板、隔板以及動模板,定模板設置有澆注口,隔板設置有與澆注口相通的型腔,動模板設置有與型腔相配合的模芯,模具體的側端面設置有拉鎖機構,拉鎖機構設置有拉座裝置,拉座裝置下端面的一端與定模板連接,該拉座裝置的另一端延伸至隔板處從左至右貫穿設置有第一拉槽,第一拉槽內設置有滑槽,滑槽內滑動連接有拉體裝置,拉體裝置的下端面從左至右貫穿設置有第二拉槽,該拉體裝置的另一端延伸至動模板與動模板連接,第一拉槽與第二拉槽處于隔板處交匯形成拉鎖空間,隔板設置有止動槽,止動槽內設置有止動塊,止動塊延伸至拉鎖空間內與第二拉槽的一端接觸,該止動塊處于拉鎖空間內的另一端設置有斜楔角,第一拉槽對應斜楔角方向設置有與斜楔角相匹配的倒角,拉體裝置的前端面設置有與斜楔角相匹配的倒角。
作為優選方案,拉鎖機構設置為兩個,該拉鎖機構分別設置于模具體相對的左右兩側端面。
作為優選方案,拉座裝置與定模板的接觸面設置有拉座定位塊,定模板設置有與拉座定位塊相配合的拉座定位槽。
作為優選方案,拉體裝置設置為矩形,該拉體裝置與動模板的接觸面設置有拉體定位塊,動模板設置有與拉體定位塊相配合的拉體定位槽。
作為優選方案,止動槽內設置有兩個彈簧,彈簧的一端與止動槽接觸,該彈簧的另一端與止動塊受力接觸,止動塊設置有兩個貫穿止動塊以及彈簧與隔板連接的止付螺栓。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第一、通過將拉鎖機構設置為兩個,該拉鎖機構分別設置于模具體相對的兩側端面,拉鎖機構設置有拉座裝置與定模連接,該拉座裝置設置有滑槽,滑槽內滑動設置有拉體裝置,拉體裝置與動模連接,拉體裝置設置為矩形,限制動模與定模的平移度,增加模具的平移精度;
第二、通過將拉體裝置的下端面從左至右貫穿設置有第二拉槽,該拉體裝置的另一端延伸至動模板與動模板連接,隔板設置有止動槽,止動槽內設置有止動塊,止動塊延伸至拉鎖空間內與第二拉槽的一端接觸,將拉體裝置通過止動塊與隔板相扣,增加了模具的閉合度。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剖視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俯視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拉座裝置結構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拉體裝置結構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的止動塊結構圖。
圖中:定模板1、澆注口11、隔板2、型腔21、動模板3、模芯31、拉鎖機構4、拉座裝置5、第一拉槽51、滑槽52、拉座定位塊53、拉座定位槽54、拉體裝置6、第二拉槽61、拉體定位塊62、拉體定位槽63、斜楔角8、止動塊7、止動槽71、彈簧72、止付螺栓73、斜楔角8、倒角9。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與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說明。
參照圖1所示:
一種具有拉鎖機構的天線振子模具,包括模具體,模具體從上至下依次設置有定模板1、隔板2以及動模板3,定模板1設置有澆注口11,隔板2設置有與澆注口11相通的型腔21,動模板3設置有與型腔21相配合的模芯31,模具體的側端面設置有拉鎖機構4,拉鎖機構4設置有拉座裝置5,拉座裝置5下端面的一端與定模板1連接,該拉座裝置5的另一端延伸至隔板2處從左至右貫穿設置有第一拉槽51,第一拉槽51內設置有滑槽52,滑槽52內滑動連接有拉體裝置6,拉體裝置6的下端面從左至右貫穿設置有第二拉槽61,該拉體裝置6的另一端延伸至動模板3與動模板3連接,第一拉槽51與第二拉槽61處于隔板2處交匯形成拉鎖空間,隔板2設置有止動槽71,止動槽71內設置有止動塊7,止動塊7延伸至拉鎖空間內與第二拉槽61的一端接觸,該止動塊7處于拉鎖空間內的另一端設置有斜楔角8,第一拉槽51對應斜楔角8方向設置有與斜楔角8相匹配的倒角9,拉體裝置6的前端面設置有與斜楔角8相匹配的倒角9。
參照圖2所示:
為增加模具體兩側的平移精度以及閉合精度,拉鎖機構4設置為兩個,該拉鎖機構4分別設置于模具體相對的左右兩側端面。
參照圖3所示:
為保證拉座裝置5與定模板1的貼合精度以及貼合后的穩固性,拉座裝置5與定模板1的接觸面設置有拉座定位塊53,定模板1設置有與拉座定位塊53相配合的拉座定位槽54。
參照圖4所示:
為保證拉體裝置6在拉座裝置5內的平移精度,并且提升拉體裝置6與動模板3貼合后的穩固性,拉體裝置6設置為矩形,該拉體裝置6與動模板3的接觸面設置有拉體定位塊62,動模板3設置有與拉體定位塊62相配合的拉體定位槽63。
參照圖5所示:
為了保證止動塊7在拉鎖空間內的穩固性,且為了使動模板3與隔板2在閉合時,拉體裝置6能夠通過斜楔角8與倒角9的配合將止動塊7壓入止動槽71內,當拉體裝置6通過止動塊7時,止動塊7能夠彈出至拉體裝置6的第二拉槽61內,將動模板3與隔板2固定,將止動槽71內設置有兩個彈簧72,彈簧72的一端與止動槽71接觸,該彈簧72的另一端與止動塊7受力接觸,止動塊7設置有兩個貫穿止動塊7以及彈簧72與隔板2連接的止付螺栓73。
本實用新型加工過程如下:
模具閉合:動模板3向定模板1方向運動,與動模板3連接的拉體定位塊62在拉座定位塊53的滑槽52內做限位定向運動,拉體定位塊62的倒角9與止動塊7的斜楔角8接觸,在斜側壓力的作用下,拉體裝置6將止動塊7壓入止動槽71內,使得止動槽71內與止動塊7接觸的彈簧72受力壓縮,當止動塊7到達拉體裝置6內的第二拉槽61位置時,彈簧72回彈將止動塊7頂入第二拉槽61內,隔板2通過止動塊7對第二拉槽61的限制將隔板2與動模板3緊閉連接,拉體裝置6在滑槽52內繼續向定模1方向運動,保證了動模板3向定模板1方向的平移精度;模具閉合后,澆注液從澆注口11灌入,使得澆注液在型腔21與模芯31合模形成的模型空間內完成注塑加工,同時,在壓鑄過程中,因為止動塊7在第二拉槽61內對拉體定位塊62的限制,防止了動模板3與隔板2閉合后動模板3的在沖壓力下開模,增加了動模板3與隔板2的閉合精度;
模具打開:隔板2在止動塊7的限制下與動模板3緊閉,使得與動模板3連接的拉體裝置6在拉座裝置5的滑槽52做限位運動,讓定模扳1與隔板2開合,當第一拉槽51內的倒角9與止動塊7的斜楔角8接觸時,拉座裝置5能夠通過斜楔角8與倒角9的配合將止動塊7壓入止動槽71內,同時與動模板3連接的拉體裝置6因為失去止動塊7對第二拉槽61的限制,使得隔板2與動模板3分離,完成模具打開。
上述實施例僅是顯示和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優點。本行業的技術人員應該了解,本實用新型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上述實施例和說明書中描述的只是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精神和范圍的前提下,本實用新型還會有各種變化和改進,這些變化和改進都落入要求保護的本實用新型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