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壓鑄設備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開模穩定性高的壓鑄三板模具。
背景技術:
壓鑄是一種金屬鑄造工藝,其特點是利用模具腔對融化的金屬施加高壓,其特別適合制造大量的中小型鑄件。比如,汽車中的減震器拱頂構件、后縱梁下部構件等很多零部件均采用壓鑄工藝進行制造。
根據模具設計以及壓鑄工藝的要求,壓鑄完成后,開模時必須先分開定模活動板和定模固定板以拉斷進料口(進料口設在定模活動板和定模固定板的扣合區)。在傳統的壓鑄三板模具中,在定模活動板與動模板之間安裝有耐磨塊和耐磨板(如圖1所示),在打開模具時,完全靠耐磨塊和耐磨板之間的摩擦力和壓鑄產品自身的包緊力以先分開定模活動板和定模固定板(如圖2所示),且需要大量人工對開模過程做全程的監控和調整。很明顯,采用這種結構方式難以對開模動作進行精確控制,其存在很大的不穩定性,給生產帶來極大的安全隱患,并且還需要配置大量的人工資源,不利于控制生產成本。
技術實現要素:
基于以上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壓鑄三板模具,其可以對開模動作進行精確控制,極大地提高了模具的開模動作的穩定性,降低了安全隱患,并且無需配置大量的人工資源,有利于控制生產成本。
為解決以上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開模穩定性高的壓鑄三板模具,包括動模板、定模活動板和定模固定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具還包括用于控制開模動作的扣機機構,所述扣機機構包括:
限位部,其固定設置在所述定模固定板上,用于控制所述定模活動板與所述定模固定板的扣合/脫離;
旋轉部,其設置在所述定模活動板上,所述旋轉部可以在所述模具表面旋轉;
止動部,其固定設置在所述動模板上;
彈性部,其固定設置在所述定模活動板上,且所述彈性部頂住所述旋轉部的下部;
其中,所述模具在合模狀態下,所述止動部與所述旋轉部扣合以使所述動模板和所述定模活動板扣緊;所述模具需要開模時,所述限位部在驅動所述定模活動板與所述定模固定板發生脫離時還驅動所述旋轉部在所述模具表面旋轉,且所述旋轉部在旋轉的過程中逐漸壓緊所述彈性部,所述定模活動板和所述定模固定板脫離后,所述止動部與所述旋轉部得以脫離以使所述動模板和所述定模活動板可以發生脫離。
進一步的,所述限位部控制所述定模活動板與所述定模固定板的扣合/脫離的具體方式為:所述限位部包括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上設有長條形通孔,所述長條形通孔的長度方向和所述模具的開模方向一致,所述定模活動板上固定設置有卡柱,所述卡柱被限制在所述長條形通孔內移動;所述卡柱在所述長條形通孔的長度方向上移動,以使所述定模活動板與所述定模固定板扣合/脫離。
進一步的,所述止動部包括柱體,所述旋轉部包括可以在所述模具表面旋轉的扣板,所述扣板的位于所述定模固定板側的一端設有第一突出部,所述扣板的位于所述動模板側的一端還設有鉤體,所述限位板位于所述扣板的上部,所述限位板下部設有第二突出部;所述模具在合模狀態下,所述柱體和所述鉤體扣合以使所述動模板和所述定模活動板扣緊;所述模具需要開模時,所述限位部驅動所述定模活動板與所述定模固定板逐漸發生脫離,當所述限位板的所述第二突出部和所述扣板的所述第一突出部開始接觸時,所述限位板開始驅動所述扣板繞所述圓柱支點沿順時針方向旋轉,且所述扣板的下部逐漸壓緊所述彈性部,所述定模活動板和所述定模固定板脫離后,所述柱體和所述鉤體得以脫離以使所述動模板和所述定模活動板可以發生脫離。
進一步的,所述限位板通過第一螺栓固定設置在所述定模固定板上。
進一步的,所述卡柱通過第二螺栓固定設置在所述定模活動板上。
進一步的,所述旋轉部還包括有蓋體,所述蓋體通過第三螺栓將所述扣板限制設置在所述定模活動板表面上;所述第三螺栓和所述扣板之間設有配合間隙,以使所述扣板可以繞所述第三螺栓在所述模具表面旋轉。
進一步的,所述柱體通過第四螺栓設置在所述動模板上。
進一步的,所述彈性部通過第五螺栓固定設置在所述定模活動板上。
進一步的,所述彈性部包括有彈簧。
進一步的,所述模具包括有四個所述扣機機構,其中的兩個所述扣機機構對稱設置在所述模具的正面,其中的另兩個所述扣機機構對稱設置在所述模具的背面。
采用以上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所取得的有益技術效果是:
(1)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開模穩定性高的壓鑄三板模具,突破性地將開模控制結構由耐磨塊和耐磨板的傳統機構全新地調整為各零部件配合更為緊密的扣機機構,以控制模具的開模動作,即實現了根據模具設計和壓鑄工藝要求必須在分開定模活動板和定模固定板之后再分開動模板和定模活動板之目的,使得該壓鑄三板模具的開模動作得以更為精確地控制,從而更加安全地保證了該壓鑄三板模具開模動作的穩定性,進而實現了壓鑄模具連續且更高效的生產,有利于提高生產效率,并且也極大地降低了生產過程中的安全隱患。而且,基于扣機機構中各零部件的配合非常緊密,完全達到了一種“半自動化”模式,因此在整個開模過程中無需配備大量人工對其進行監控、調整,非常有利于控制生產成本。
(2)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開模穩定性高的壓鑄三板模具,整體結構簡單,制造工藝極為簡單,制造成本低,便于在壓鑄行業內廣泛使用。
附圖說明
圖1為現有的壓鑄三板模具合模狀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現有的壓鑄三板模具開模過程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壓鑄三板模具的扣機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壓鑄三板模具的結構示意圖(主視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壓鑄三板模具的結構示意圖(立體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壓鑄三板模具的結構示意圖(剖切圖);
圖7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壓鑄三板模具的第一種開模狀態(定模活動板和定模固定板分開)的示意圖;
圖8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壓鑄三板模具的第二種開模狀態(動模板和定模活動板分開)的示意圖。
附圖標記說明:
1、動模板;2、定模活動板;3、定模固定板;4、耐磨板;5、耐磨塊;6、扣機機構;61、限位部;611、限位板;6111、長條形通孔;6112、第二突出部;612、卡柱;62、旋轉部;621、蓋體;622、扣板;6221、第一突出部;6222、鉤體;63、止動部;631、柱體;64、彈性部;641、彈簧;7、第一螺栓;8、第二螺栓;9、第三螺栓;10、第四螺栓;11、第五螺栓。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進行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優選實施例僅用于說明和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
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壓鑄三板模具,如圖3~8所示,包括動模板1、定模活動板2和定模固定板3,該模具還包括用于控制開模動作的扣機機構6,扣機機構6包括有限位部61、旋轉部62、止動部63、彈性部64。
其中,限位部61用于控制定模活動板2與定模固定板3的扣合/脫離,其具體方式為:如圖3~8所示,限位部61包括有限位板611,限位板611上設有長條形通孔6111,長條形通孔6111的長度方向和模具的開模方向一致;定模活動板2上固定設置有卡柱612,卡柱612的大小與長條形通孔6111的寬度匹配,以限制卡柱612只能在長條形通孔6111內移動;卡柱612在長條形通孔6111的長度方向上移動,以使定模活動板2與定模固定板3扣合/脫離。需要注意的是,卡柱612可以移動的距離設置為與開模后定模活動板2與定模固定板3二者之間的距離一致,以保證卡柱612的移動能夠很好地控制定模活動板2與定模固定板3的完全扣合/脫離。
如圖4~8所示,限位板611通過三個第一螺栓7固定設置在定模固定板3上,卡柱612通過兩個第二螺栓8固定設置在定模活動板2上。但是,在本實用新型中,第一螺栓7的數量包括但不限于三個,第二螺栓8的數量包括但不限于兩個,在保證限位板611的面積滿足第一螺栓7的布局且限位板611的強度滿足使用要求、卡柱612的面積滿足第二螺栓8的布局且卡柱612的強度滿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第一螺栓7和第二螺栓8均可以設置為其它數量,因此,諸如這類變化均屬于本實用新型的等效保護范圍。而且,限位板611和卡柱612包括但不限于通過上述的螺栓連接方式得以固定,其還可以選擇其它固定方式,比如直接通過焊接將限位板611和卡柱612分別固定在定模固定板3和定模活動板2上等,因此,諸如限位板611、卡柱612的固定方式的簡單變換均屬于本實用新型的等效保護范圍。
如圖4~8所示,彈性部64通過四個第五螺栓11固定設置在定模活動板2上,且彈性部64頂住旋轉部62的下部。在該扣機機構6中,旋轉部62若不受到外界作用力時,彈性部64的彈性部分完全可以以自由的狀態頂住旋轉部62,從而有效地保證了該扣機機構6的結構穩定性。需要說明的是,在本實用新型中,第五螺栓11的數量包括但不限于四個,在保證彈性部64的面積滿足第五螺栓11的布局且彈性部64的強度滿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第五螺栓11還可以設置為其它數量,因此,諸如這類變化均屬于本實用新型的等效保護范圍。而且,在本實用新型中,彈性部64包括但不限于通過上述的螺栓連接方式得以固定,其還可以選擇其它固定方式,比如直接通過焊接方式將彈性部64固定在定模活動板2上等,因此,諸如彈性部64的固定方式的簡單變換均屬于本實用新型的等效保護范圍。更具體的,如圖4~8所示,彈性部64是一彈簧641,當然彈性部64還可以是其它具有彈性功能的部件。
其中,止動部63包括柱體631,柱體631通過兩個第四螺栓10固定設置在動模板1上;旋轉部62包括蓋體621和扣板622,蓋體621通過一個第三螺栓9將扣板622限制設置在定模活動板2表面上,扣板622與第三螺栓9之間設有一定的配合間隙以使扣板622可以繞第三螺栓9在該模具表面旋轉,扣板622的位于定模固定板3側的一端設有朝限位板611一側突出的第一突出部6221,扣板622的位于動模板1側的一端還設有一鉤體6222;限位板611位于扣板622的上部,限位板611下部設有朝扣板622一側突出的第二突出部6112。需要說明的是,在本實用新型中,第四螺栓10的數量包括但不限于兩個,在保證柱體631的面積滿足第四螺栓10的布局且柱體631的強度滿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第四螺栓10還可以設置為其它數量,因此,諸如這類變化均屬于本實用新型的等效保護范圍。而且,在本實用新型中,柱體631包括但不限于通過上述的螺栓連接方式得以固定,其還可以選擇其它固定方式,比如直接通過焊接方式將柱體631固定在動模板1上等,因此,諸如柱體631的固定方式的簡單變換均屬于本實用新型的等效保護范圍。另外,若第三螺栓9的螺栓頭部設置得足夠大(即第三螺栓9的螺栓頭部大于與第三螺栓9的桿身配合的扣板622上的通孔),則可以選擇不需要設有蓋體621,僅依靠第三螺栓9便可以將扣板622限制設置在定模活動板2表面上,因此,諸如這樣的簡單變換扣板622的旋轉結構形式的情況均屬于本實用新型的等效保護范圍。
如圖4、5所示,該壓鑄三板模具在合模狀態下,止動部63(具體為柱體631)和扣板622(具體為鉤體6222)扣合,以使動模板1和定模活動板2扣緊,與傳統的耐磨板4和耐磨塊的結構形式(如圖1所示)相比,本實用新型的這一結構設置可以更好地保證動模板1和定模活動板2扣合的穩定性和牢固性,有利于保證壓鑄產品的質量。
如圖7、8所示,在該壓鑄三板模具需要開模時,限位部61驅動定模活動板2與定模固定板3逐漸發生脫離(具體方式是卡柱612受到外界作用力,使其在長條形通孔6111內朝動模板1一側的方向進行移動,從而帶動定模活動板2逐漸與定模固定板3脫離),當限位板611的第二突出部6112和扣板622的第一突出部6221開始接觸時,由于第二突出部6112的突出部位和第一突出部6221的突出部位相對立,則限位板611的第二突出部6112對扣板622的第一突出部6221施加了推動力,限位板611除第二突出部6112外的其它部分與扣板622除第一突出部6221外的其它部分之間的距離越來越大,從而使得限位板611驅動扣板622繞第三螺栓9沿順時針方向旋轉,則鉤體6222所處的扣板622的一側逐漸翹起,且扣板622的下部逐漸壓緊彈性部64(具體是彈簧641)。當定模活動板2和定模固定板3完全脫離后,鉤體6222和柱體631完全脫離以使動模板1和定模活動板2可以發生脫離。其中,彈性部64(具體是彈簧641)在整個開模過程中一直對扣板622起到承托作用,而基于彈性部64具有自由伸縮的功能,當準備合模時,彈性部64的反彈力還可以輔助推動扣板622沿逆時針方向回轉,以使得動模板1和定模活動板2扣合、定模活動板2和定模固定板3扣合。而且,彈性部64(具體是彈簧641)的最大伸縮量根據扣板622的最大旋轉角度需求來確定,即以保證鉤體6222和柱體631能夠完全脫離為前提。基于上述的結構設計,扣機機構6的各零部件之間的配合極為緊密,環環相扣,使得該壓鑄三板模具的開模操控以一種趨于“半自動化”的模式進行,從而有效地保證開模動作的穩定性。
如圖3~8所示,該壓鑄三板模具包括有四個扣機機構6,其中的兩個扣機機構6對稱設置在該模具的正面,其中的另兩個扣機機構6對稱設置在該模具的背面。基于前述的扣機機構6對稱設置的結構設計,且在開/合模過程中各扣機機構6同步執行動作,有效地保證了該模具在開/合模過程中各處受力均勻,有助于提高模具的使用壽命。需要說明的是,在本實用新型中,扣機機構6還可以設置在模具的上/下表面,或者同時設置在模具的正/背面和上/下表面,因此,諸如扣機機構6在模具上的位置的簡單變換均屬于本實用新型的等效保護范圍。而且,扣機機構6的數量包括但不限于本文所述的四個,在保證模具開模動作穩定和牢固的前提下,其數量可以劣化設置少于四個,或者在保證模具的表面積滿足扣機機構6布局的前提下,其數量可以設置多于四個,因此,諸如扣機機構6的數量的簡單變換均屬于本實用新型的等效保護范圍。
此外,本實用新型還可以優化地在卡柱612上設置有手柄,使得對卡柱612施加作用力更為方便、省力,進而使得該模具的開模動作可以高效地執行。
本實用新型公開的壓鑄三板模具的其它結構參見現有技術。
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盡管參照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但是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