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壓鑄件加工設備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用于壓鑄扳扣機的模具。本實用新型還涉及一種具有該模具的壓鑄扳扣機。
背景技術:
隨著工業技術的發展,工業自動化的推進也日益顯著,壓鑄件作為一種應用較為廣泛的機械制造件,其生產加工過程中,通常會需要對壓鑄件進行扳料處理,以便將壓鑄成型的部件的料頭部分和可用毛坯分離開來,從而對可用毛坯進行后續加工生產操作,并對料頭部分進行回收再利用。現有的扳扣機結構復雜部件繁多,適用的范圍有限,面多目前生產工廠種類豐富的鋅合金紐扣產品不能很好的滿足需求。
目前來說,現有的壓鑄件扳料處理過程,主要是分為兩類。對于結構造型簡單的壓鑄件產品可以使用先有的自動扳扣機處理,而現有的扳扣機結構復雜部件繁多,適用的范圍有限,目前生產工廠種類豐富的鋅合金紐扣產品不能很好的滿足需求。而另一類基本上就是靠人工完成,由工作人員人工將成型的壓鑄件的可用毛坯與料頭相分離,雖然現有的人工扳料方法能夠滿足基本的生產加工需求,但是由于其加工過程中所需的操作人員較多,工人的勞動強度較大,且效率低下,給相關生產加工的高效實施帶來諸多不便。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用于壓鑄扳扣機的模具,該模具可以解決扳料效率不高的問題。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種包括上述模具的壓鑄扳扣機。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用于壓鑄扳扣機的模具,包括上下設置的上模具和下模具;所述上模具能夠朝向或者遠離所述下模具移動;所述上模具包括水平設置的上模固定板以及設置于所述上模固定板的廢料移動板,所述廢料移動板位于所述上模固定板的下方,并且所述上模固定板的下方還設置有壓紐扣尼龍棒;所述下模具包括與所述壓紐扣尼龍棒對應設置的下模紐扣尼龍棒,所述下模紐扣尼龍棒通過下模固定板固定。
相對于上述背景技術,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模具,上模具包括上模固定板、廢料移動板和壓紐扣尼龍棒;下模具包括下模紐扣尼龍棒和下模固定板固定;在上模具朝向下模具移動的過程中,上模具的壓紐扣尼龍棒壓到紐扣,并逐漸將紐扣壓緊于下模具的下模紐扣尼龍棒,同時上模具的廢料移動板向下移動并壓掉廢料移動板左右兩邊的廢料;這樣一來,在上模具朝向下模具移動的過程中,能夠將成型壓鑄的紐扣的可用毛坯與料頭相分離,并且全程自動化,無需人工參與,這樣便降低了工人的勞動程度,并且提高了工作效率,省時省力。
優選地,所述上模固定板的兩側分別設置有上模卡板,所述上模固定板與兩個所述上模卡板形成用以容納并且供所述廢料移動板左右移動的卡槽。
優選地,所述上模固定板還設置有位于所述卡槽上方的通孔,所述廢料移動板的頂部設置有移動塊,所述移動塊穿過所述通孔以實現對所述廢料移動板的位置調節。
優選地,所述上模固定板與所述壓紐扣尼龍棒之間還設置有可伸縮的緩沖頭。
優選地,所述緩沖頭的一端與所述壓紐扣尼龍棒連接,另一端與固定于所述上模固定板的緩沖頭固定塊相連。
優選地,所述壓紐扣尼龍棒的橫截面具體為倒凹字形。
優選地,還包括與所述上模固定板相連用以實現所述上模具朝向或遠離所述下模具移動的活塞缸。
優選地,所述壓紐扣尼龍棒以及所述廢料移動板的個數均為兩個。
優選地,兩個所述廢料移動板設置于兩個所述壓紐扣尼龍棒的外側。
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一種壓鑄扳扣機,包括上述任一項所述的模具。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提供的模具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中上模固定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圖2的俯視圖;
圖4為圖3中A-A向的剖視圖;
圖5為圖1中上模卡板的正視圖;
圖6為圖5的側視圖;
圖7為圖5的俯視圖;
圖8為圖1中廢料移動板的俯視圖;
圖9為圖8中B-B向的剖視圖;
圖10為圖8中C-C向的剖視圖;
圖11為圖1中壓紐扣尼龍棒的結構示意圖;
圖12為圖11的俯視圖;
圖13為圖11的側視圖;
圖14為圖13中D-D向的剖視圖;
圖15為圖1中下模紐扣尼龍棒的俯視圖;
圖16為圖15中E-E向的剖視圖。
其中:
1-上模固定板、2-緩沖頭固定塊、3-緩沖頭、4-壓紐扣尼龍棒、5-上模卡板、6-廢料移動板、7-下模固定板、8-下模紐扣尼龍棒。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的核心是提供一種模具,該模具可以提高扳料效率,并且能夠根據生產需要及時調整模具的規格參數;本實用新型的另一核心是提供一種包括上述模具的壓鑄扳扣機。
為了使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更好地理解本實用新型方案,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請參考圖1至圖16,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提供的模具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1中上模固定板的結構示意圖;圖3為圖2的俯視圖;圖4為圖3中A-A向的剖視圖;圖5為圖1中上模卡板的正視圖;圖6為圖5的側視圖;圖7為圖5的俯視圖;圖8為圖1中廢料移動板的俯視圖;圖9為圖8中B-B向的剖視圖;圖10為圖8中C-C向的剖視圖;圖11為圖1中壓紐扣尼龍棒的結構示意圖;圖12為圖11的俯視圖;圖13為圖11的側視圖;圖14為圖13中D-D向的剖視圖;圖15為圖1中下模紐扣尼龍棒的俯視圖;圖16為圖15中E-E向的剖視圖。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用于壓鑄扳扣機的模具,包括設置于上方的上模具以及設置于下方的下模具,并且上模具能夠朝向或者遠離下模具的方向移動。
上模具具體包括上模固定板1、廢料移動板6和壓紐扣尼龍棒4;下模具包括下模紐扣尼龍棒8和下模固定板7,如說明書附圖1所示。當上模具朝向下模具移動的過程中,上模具的壓紐扣尼龍棒4壓到紐扣,并逐漸將紐扣壓緊于下模具的下模紐扣尼龍棒8,同時上模具的廢料移動板6向下移動并壓掉廢料移動板6左右兩邊的廢料;這樣一來,在上模具朝向下模具移動的過程中,能夠將成型壓鑄的紐扣的可用毛坯與料頭相分離,并且全程自動化,無需人工參與,這樣便降低了工人的勞動程度,并且提高了工作效率,省時省力。
本文優選在上模固定板1的兩側還設置上模卡板5,兩塊上模卡板5分別位于上模固定板1的兩側,如說明書附圖1至說明書附圖7。上模固定板1與兩塊上模卡板5形成卡槽,該卡槽用于容納廢料移動板6,并且廢料移動板6能夠在該卡槽內左右移動。利用廢料移動板6在卡槽內的移動,其目的是針對不同規格的鋅合金產品,從而提高模具的通用性,提高生產效率。
針對廢料移動板6的移動形式,本文可以在上模固定板1設置通孔,通孔位于卡槽上方;廢料移動板6的頂部設置移動塊,移動塊穿過上模固定板1的通孔。即,廢料移動板6移動的方式可以采用手持調節廢料移動板6上方的移動塊帶動整塊壓廢料移動板6移動,調節完成后將兩端和上方擰緊螺絲固定,如說明書附圖8至說明書附圖10所示的結構。當然,根據實際需要,上模固定板1、上模卡板5以及廢料移動板6的形狀構造還可以有其他設置方式,本文此處將不再贅述。
在上模固定板1與壓紐扣尼龍棒4之間還可以設置緩沖頭3,如說明書附圖1所示。緩沖頭3能夠伸縮,用以緩沖壓紐扣尼龍棒4壓到紐扣時的受力,從而有助于實現上述技術效果。
更為具體地,緩沖頭3的一端與壓紐扣尼龍棒4相連,緩沖頭3的另一端與緩沖頭固定塊2連接,而緩沖頭固定塊2固定于上模固定板1的下方,如說明書附圖1所示。
也就是說,上模具在包括上模固定板1、廢料移動板6和壓紐扣尼龍棒4之外,還包括上模卡板5、緩沖頭3和緩沖頭固定塊2;緩沖頭固定塊2固定在上模固定板1上,緩沖頭3的一端固定于緩沖頭固定塊2,緩沖頭固定塊2內裝有彈簧,緩沖頭3的另一端裝在壓鈕扣尼龍棒4,壓紐扣尼龍棒4接觸到鈕扣后,緩沖頭3內裝有彈簧可以起到緩沖保護鈕扣的作用。
為了適應實際生產需要,本文將壓紐扣尼龍棒4的橫截面設置為倒凹字形,如說明書附圖11至說明書附圖14所示;采用倒凹字形能夠有效確保紐扣的壓鑄生產,提高產能,降低廢品率;當然,根據實際需要,壓紐扣尼龍棒4的形狀構造還可以為其他,本文此處將不贅述。
為了實現上模具能夠朝向或者遠離下模具的方向移動的技術效果,本文在上模固定板1固定活塞缸,利用活塞缸的運動帶動上模具朝向或者遠離下模具的方向運動。
如說明書附圖1所示,為了進一步提高生產效率,壓紐扣尼龍棒4和廢料移動板6的個數均設置為兩個,并且為了與廢料移動板6的位置相對應,下模紐扣尼龍棒6與下模固定板7的設置方式可以設置為說明書附圖15和說明書附圖16所示;并且將兩個廢料移動板6設置于兩個壓紐扣尼龍棒4的外側。采用如上設置方式,能夠充分利用空間,實現高效生產的技術效果,并且可以簡化工人勞動;除此之外,針對規格繁多的鋅合金產品,能夠隨時調整生產參數,便于生產操作。
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種具有模具的壓鑄扳扣機,包括上述具體實施例所描述的模具;壓鑄扳扣機的其他部分可以參照現有技術,本文不再展開。
以上對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壓鑄扳扣機及其模具進行了詳細介紹。本文中應用了具體個例對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及實施方式進行了闡述,以上實施例的說明只是用于幫助理解本實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若干改進和修飾,這些改進和修飾也落入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