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矯直輥表面修磨裝置,具體地指一種矯直輥修磨塊。
背景技術:
輥式矯直機通過矯直輥對鋼材進行擠壓使其改變直線度來進行矯直。矯直機的輥面與鋼材直接接觸并施加一定的外力,因此矯直輥的輥面情況直接影響著鋼材的產品質量。
然而,在實際的生產中鋼材表面的氧化皮會發生脫落,粘附到矯直輥輥面上,導致矯直輥會產生黏結、磨損、凹坑等現象,進而劃傷鋼材表面,影響產品質量。目前,為了修磨矯直輥,一般是停機后人工采用手持式修磨機進行修磨,一方面由于矯直機輥縫抬起高度有限作業人員要俯臥趴進矯直輥之間進行修磨,給作業人員帶來安全隱患,而且費時費力;另一方面人工修磨精度存在偏差,造成修磨不均勻易于導致再次損害,修磨效果不佳,對后續生產的鋼材還是存在一定的影響。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就是要提供一種矯直輥修磨塊,該修磨塊可以利用矯直輥的自轉來進行修磨,取代了傳統采用人工修磨方式,不僅省時省力,而且作業安全還提高了修磨精度,從而可以極大地改善了矯直產品質量。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所設計的矯直輥修磨塊,它包括呈長方體狀的修磨塊本體,所述修磨塊本體包括硬質層、設置在硬質層上表面的第一彈性層、以及設置在硬質層下表面的第二彈性層,所述第一彈性層為沿其長度方向延伸的連續波浪形結構,所述第一彈性層的上表面設有與其粘接的第一磨砂層,所述第二彈性層的下表面設有與其粘接的第二磨砂層。當矯直輥輥面需要修磨時,通過將修磨塊固定在上矯直輥與下矯直輥之間,控制矯直輥正反轉修磨輥面,不僅粘附在輥面上的氧化鐵皮等外物都會被清除,而且輥面自身的不平也會被修磨,從而提升矯直輥輥面的光潔度。
進一步地,所述硬質層上表面與第一彈性層下表面的形狀相同。這樣,有利于硬質層與第一彈性層之間貼合,增強兩者之間的牢固性。
進一步地,所述硬質層為硬膠層、樹脂層或者硬紙層中的一種。這樣,硬質層可以為第一彈性層和第二彈性層提供支撐的作用。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彈性層和第二彈性層為軟膠層、彈性棉層或者彈性氣囊中的一種。這樣,不僅可以更好地保證修磨塊與輥面的充分接觸,還可以保證修磨時給力均勻,避免力度過大導致輥面修磨量過大導致不必要的輥徑消耗。
再進一步地,所述第一磨砂層和第二磨砂層為細砂布層。這是因為細砂布層修磨精度高,不僅可以清除粘附在輥面上的氧化鐵皮等外物,還可以修磨輥面自身的不平、凸起、拉毛等。
更進一步地,所述修磨塊本體上設有用于固定修磨塊本體的牽引繩。這樣,當修磨塊本體進入矯直機布置均勻后,可以通過牽引繩固定修磨塊防止修磨塊本體受力移動。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在于:
其一,本實用新型的矯直輥修磨塊利用矯直輥的自轉來進行修磨,可減輕勞動強度,減少修磨時間,提高受力的均勻性,從而避免了修磨不均勻導致對產品造成再次損傷。
其二,本實用新型的第一彈性層為沿其長度方向延伸的連續波浪形結構,增大了與矯直輥輥面的接觸面積,進一步保證修磨時給力均勻,避免力度過大導致輥面修磨量過大導致不必要的輥徑消耗。
其三,本實用新型的第一磨砂層和第二磨砂層為細砂布層,修磨精度高,不僅可以清除粘附在輥面上的氧化鐵皮等,還可以修磨輥面自身的不平、凸起、拉毛等,提升矯直輥輥面的光潔度。
附圖說明
圖1為一種矯直輥修磨塊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工作狀態時矯直輥修磨塊的結構示意圖。
其中,修磨塊本體1、硬質層2、第一彈性層3、第二彈性層4、第一磨砂層5、第二磨砂層6、牽引繩7、上矯直輥8、下矯直輥9。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詳細描述:
圖中所示的一種矯直輥修磨塊,它包括呈長方體狀的修磨塊本體1,修磨塊本體1包括硬質層2、設置在硬質層2上表面的第一彈性層3、以及設置在硬質層2下表面的第二彈性層4,第一彈性層3為沿其長度方向延伸的連續波浪形結構,硬質層2上表面與第一彈性層3下表面的形狀相同,這樣增大了與矯直輥輥面的接觸面積,進一步保證修磨時給力均勻,提高修磨的精度。第一彈性層3的上表面設有與其粘接的第一磨砂層5,第二彈性層4的下表面設有與其粘接的第二磨砂層6。當矯直輥輥面需要修磨時,通過將修磨塊本體1固定在上矯直輥與下矯直輥之間,控制矯直輥正反轉修磨輥面,不僅可以清除粘附在輥面上的氧化鐵皮等外物,還可以修磨輥面自身的不平、凸起、拉毛等,從而提升矯直輥輥面的光潔度。
上述技術方案中,硬質層2為硬膠層、樹脂層或者硬紙層。這樣,硬質層可以為第一彈性層和第二彈性層提供支撐的作用。第一彈性層3和第二彈性層4為軟膠層、彈性棉層或者彈性氣囊中的一種。這樣,不僅可以更好地保證修磨塊與輥面的充分接觸,還可以保證修磨時給力均勻,避免力度過大導致輥面修磨量過大。第一磨砂層5和第二磨砂層6為細砂布層。細砂布層修磨精度高,不僅可以清除粘附在輥面上的氧化鐵皮等外物,還可以修磨輥面自身的不平、凸起、拉毛等。修磨塊本體1上設有用于固定修磨塊本體1的牽引繩7。當修磨塊本體1進入矯直機布置均勻后,可以通過牽引繩固定修磨塊防止修磨塊本體1受力移動。
本實用新型的使用過程:首先,將修磨塊本體1吊放到矯直機前的運輸輥道上,修磨塊本體1長度方向與運輸輥道運行方向相同并保證兩者中心線基本一致,同時調整矯直機的上矯直輥8與下矯直輥9之間的垂直距離h大于修磨塊本體1的厚度H;接著,啟動矯直輥通過輥道運輸將修磨塊本體1送入矯直機內,使得修磨塊本體1放置在上矯直輥8與下矯直輥9之間,并且上矯直輥8置于第一彈性層3波浪形結構的凹槽內,再通過綁緊牽引繩7來固定修磨塊本體1;然后,將矯直機壓下調整上矯直輥8與下矯直輥9之間的垂直距離至h,通過矯直機主傳動帶動矯直輥旋轉,修磨塊本體1上的第一磨砂層5、第二磨砂層6分別相應對上矯直輥8、下矯直輥9進行修磨;最后,通過控制矯直輥正反轉修磨輥面,粘附在輥面上的氧化鐵皮等外物都會被清除,同時輥面自身的不平也會被修磨,光潔度得到提升。
以上,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應當指出,任何熟悉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所揭示的技術范圍內,可輕易想到的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