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冶金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鋼包底吹磚吹掃裝置。
背景技術:
在冶金領域,隨著對鋼水成份的要求越來越嚴格,鋼包底吹氬是爐外精煉工藝的關鍵,底吹吹成率對品種鋼的質量、生產節奏的安排及生產成本等都有直接影響。若鋼包底吹吹不開或吹開亮面過小,在進行精煉處理的過程中嚴重影響鋼水成份的調節及溫度的控制,造成處理周期長影響恒拉速,嚴重的導致連鑄坯降級、判廢甚至造成鑄機斷澆。鋼包加蓋全線投入后,鋼包內襯溫度增加200度以上,出鋼溫度明顯下降,但是使用傳統的底吹磚吹掃裝置進入鋼包后就發生彎曲,不能正常進行底吹磚的吹掃,鋼包底吹磚不進行吹掃造成底吹磚的透氣量不足,造成精煉處理困難。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通過提供一種鋼包底吹磚吹掃裝置,解決了現有技術中底吹磚吹掃裝置進入鋼包后就發生彎曲的技術問題,使底吹磚吹掃裝置保持直線狀態,實現對底吹磚的正常吹掃,保證后續精煉程序的正常進行。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了一種鋼包底吹磚吹掃裝置,所述裝置包括:內管、外管及輸氣管;所述內管設置在所述外管內側;
所述內管與氧氣氣源連通,所述內管輸送氧氣;
所述外管與所述輸氣管連通,所述輸氣管與燃氣氣源連通,所述輸氣管輸送燃氣;
所述外管上設置有噴氣孔,所述氧氣及所述燃氣混合后經所述噴氣孔噴出。
進一步地,所述裝置還包括:擋圈;所述擋圈固定在所述外管的內側;
所述內管通過所述擋圈與所述外管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擋圈為管狀結構;
所述擋圈的長度為10-20mm。
進一步地,所述裝置還包括:把手;所述把手與所述外管固定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把手為圓環形狀。
進一步地,所述內管與所述外管同軸設置。
進一步地,所述內管的外徑為18-22mm,所述內管的內徑為15-19mm。
進一步地,所述外管的外徑為40-44mm,所述外管的內徑為34-38mm。
進一步地,所述噴氣孔至少為一個。
進一步地,所述噴氣孔分布在所述外管側壁的同一圓周上。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或多種技術方案,至少具備以下有益效果或優點: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鋼包底吹磚吹掃裝置,內管設置在外管內側,對底吹磚進行吹掃時,外管對內管具有防護作用,可防止內管遭遇高溫時發生彎曲,使底吹磚吹掃裝置保持直線狀態,實現對底吹磚的正常吹掃,保證后續精煉程序的正常進行。
進一步,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鋼包底吹磚吹掃裝置,內管通過擋圈與外管連接,擋圈對內管具有固定作用,使內管與外管的相對位置保持不變,保證對底吹磚正常吹掃。
進一步,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鋼包底吹磚吹掃裝置,在外管上固定有把手,便于移動或安裝鋼包底吹磚吹掃裝置。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鋼包底吹磚吹掃裝置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通過提供一種鋼包底吹磚吹掃裝置,解決了現有技術中底吹磚吹掃裝置進入鋼包后就發生彎曲的技術問題,使底吹磚吹掃裝置保持直線狀態,實現對底吹磚的正常吹掃,保證后續精煉程序的正常進行。
參見圖1,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了一種鋼包底吹磚吹掃裝置,該裝置包括:內管1、外管3、輸氣管4、擋圈2及把手5。內管1設置在外管3內側,對底吹磚進行吹掃時,外管3對內管1具有防護作用,可防止內管1遭遇高溫時發生彎曲,使底吹磚吹掃裝置保持直線狀態。內管1與氧氣氣源連通,內管1輸送氧氣;外管3與輸氣管4連通,輸氣管4與燃氣氣源連通,輸氣管4輸送燃氣。外管3上設置有噴氣孔6,噴氣孔6至少為一個,噴氣孔6分布在外管3側壁的同一圓周上,氧氣及燃氣混合后經噴氣孔6噴出。
擋圈2固定在外管3的內側,內管1通過擋圈2與外管3連接,擋圈2對內管1具有固定作用,使內管1與外管3的相對位置保持不變。擋圈2為管狀結構,擋圈2的長度為10-20mm。把手5與外管3固定連接,把手5為圓環形狀,把手5便于移動或安裝鋼包底吹磚吹掃裝置。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內管1與外管3同軸設置,內管1的外徑為18-22mm,內管1的內徑為15-19mm。外管3的外徑為40-44mm,外管3的內徑為34-38mm。
下面結合具體的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鋼包底吹磚吹掃裝置進行說明:
實施例1
參見圖1,本實施例提供了一種鋼包底吹磚吹掃裝置,該裝置包括:內管1、外管3、輸氣管4、擋圈2及把手5。內管1的前端設置在外管3內側,內管1的后端設置在外管3外部,內管1的后端與氧氣氣源連通,外管3與輸氣管4連通,輸氣管4與燃氣氣源連通。輸氣管4的長度為9900mm,輸氣管4的外徑22mm,輸氣管4的內徑為19mm。外管3上設置有噴氣孔6,噴氣孔6為一個,氧氣及燃氣混合后經噴氣孔6噴出。擋圈2固定在外管3的內側,內管1通過擋圈2與外管3連接,內管1、擋圈2及外管3之間采用無縫焊接。擋圈2為管狀結構,擋圈2的長度為10mm,擋圈2的外徑為42mm,擋圈2的內徑為33mm。內管1的后端與擋圈2之間的距離為90mm,外管3的前端與擋圈2之間的距離為9900mm。把手5通過三個支撐桿與外管3固定連接,支撐桿的直徑為20mm,把手5為圓環形狀,把手5與外管3外壁之間的距離為300mm。本實施例中,內管1與外管3同軸設置,內管1的外徑為20mm,內管1的內徑為17mm。外管3的外徑為42mm,外管3的內徑為36mm。
實施例2
參見圖1,本實施例提供了一種鋼包底吹磚吹掃裝置,該裝置包括:內管1、外管3、輸氣管4、擋圈2及把手5。內管1的前端設置在外管3內側,內管1的后端設置在外管3外部,內管1的后端與氧氣氣源連通,外管3與輸氣管4連通,輸氣管4與燃氣氣源連通。輸氣管4的長度為9000mm,輸氣管4的外徑20mm,輸氣管4的內徑為16mm。外管3上設置有噴氣孔6,噴氣孔6為兩個,兩個噴氣孔6分布在外管3側壁的同一圓周上,氧氣及燃氣混合后經噴氣孔6噴出。擋圈2固定在外管3的內側,內管1通過擋圈2與外管3連接,內管1、擋圈2及外管3之間采用無縫焊接。擋圈2為管狀結構,擋圈2的長度為15mm,擋圈2的外徑為40mm,擋圈2的內徑為31mm。內管1的后端與擋圈2之間的距離為100mm,外管3的前端與擋圈2之間的距離為9500mm。把手5通過三個支撐桿與外管3固定連接,支撐桿的直徑為20mm,把手5為圓環形狀,把手5與外管3外壁之間的距離為300mm。本實施例中,內管1與外管3同軸設置,內管1的外徑為22mm,內管1的內徑為19mm。外管3的外徑為44mm,外管3的內徑為38mm。
實施例3
參見圖1,本實施例提供了一種鋼包底吹磚吹掃裝置,該裝置包括:內管1、外管3、輸氣管4、擋圈2及把手5。內管1的前端設置在外管3內側,內管1的后端設置在外管3外部,內管1的后端與氧氣氣源連通,外管3與輸氣管4連通,輸氣管4與燃氣氣源連通。輸氣管4的長度為8500mm,輸氣管4的外徑25mm,輸氣管4的內徑為18mm。外管3上設置有噴氣孔6,噴氣孔6為三個,三個噴氣孔6分布在外管3側壁的同一圓周上,氧氣及燃氣混合后經噴氣孔6噴出。擋圈2固定在外管3的內側,內管1通過擋圈2與外管3連接,內管1、擋圈2及外管3之間采用無縫焊接。擋圈2為管狀結構,擋圈2的長度為20mm,擋圈2的外徑為32mm,擋圈2的內徑為26mm。內管1的后端與擋圈2之間的距離為90mm,外管3的前端與擋圈2之間的距離為9800mm。把手5通過三個支撐桿與外管3固定連接,支撐桿的直徑為20mm,把手5為圓環形狀,把手5與外管3外壁之間的距離為300mm。本實施例中,內管1與外管3同軸設置,內管1的外徑為18mm,內管1的內徑為15mm。外管3的外徑為40mm,外管3的內徑為34mm。
參見圖1,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鋼包底吹磚吹掃裝置使用方法如下:首先檢查鋼包底吹磚吹掃裝置與氧氣氣源和燃氣氣源是否連接完好,關閉所有閥門,確保氧氣和燃氣無泄漏。打開內管1和外管3閥箱上部控制閥,將氧氣分壓調整到0.5Mpa,燃氣分壓調整到0.1Mpa。緩慢打開外管3球閥,先吹10秒,然后明火點燃,接著逐步打開內管1球閥,調整火焰到正常使用要求,將鋼包底吹吹掃裝置的上端推至鋼包底吹磚前方,開始進行鋼包底吹磚的吹掃。鋼包底吹磚吹掃流量達到指定要求后,先關閉內管1球閥,然后關閉外管3球閥,完成鋼包底吹磚的吹掃。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或多種技術方案,至少具備以下有益效果或優點:
一、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鋼包底吹磚吹掃裝置,內管設置在外管內側,對底吹磚進行吹掃時,外管對內管具有防護作用,可防止內管遭遇高溫時發生彎曲,使底吹磚吹掃裝置保持直線狀態,實現對底吹磚的正常吹掃,保證后續精煉程序的正常進行。
二、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鋼包底吹磚吹掃裝置,內管通過擋圈與外管連接,擋圈對內管具有固定作用,使內管與外管的相對位置保持不變,保證對底吹磚正常吹掃。
三、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鋼包底吹磚吹掃裝置,在外管上固定有把手,便于移動或安裝鋼包底吹磚吹掃裝置。
最后所應說明的是,以上具體實施方式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限制,盡管參照實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可以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換,而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精神和范圍,其均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范圍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