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機械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打磨設備。
背景技術:
現如今,越來越多的設備都需要進行載荷檢測,而設備在長時間運轉的情況下,很多需要檢測載荷的表面都已經被磨損或者被腐蝕。大多數的載荷檢測都是通過粘貼應變片的方式,通過檢測應變片的應變來檢測載荷的變化。磨損或者被腐蝕的表面會影響測得結果的準確性,不能直接、真實地反映設備表面的載荷情況。
尤其是在風力發電機組中,需要進行載荷測試、監測的設備非常多。在整機載荷測試過程中,需在塔底、塔腰、塔頂、定軸等特定位置粘貼應變片進行整機載荷測試實驗。應變片粘貼點表面都需要預先經過打磨處理,現有技術中所采用的打磨方法多是需要人工手持打磨設備進行打磨,但是由于手持打磨設備的不穩定性,很難保證經過打磨后的設備表面平整光滑、無凹凸、無劃痕、無銹點,這樣的載荷測試、監測結果非常不準確。同時,由于一些需要打磨的位置較高,如果還是采用人工手持打磨設備進行打磨,也難以保證安全性。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打磨設備,以解決現有技術中打磨裝置需要手持且打磨位置不易靈活更換的問題。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提供一種打磨設備。打磨設備包括支架、移動裝置和打磨裝置,支架包括主支架和副支架,副支架的一端與主支架鉸接,副支架的另一端設置有磁性吸附件;移動裝置沿主支架的長度方向可移動地設置在主支架上;打磨裝置設置在移動裝置上。
可選地,打磨裝置包括驅動部和打磨部,驅動部可拆卸地設置在移動裝置上,驅動部的輸出軸與打磨部相連接。
可選地,打磨部包括第一齒輪和打磨轉子,第一齒輪與輸出軸連接,打磨轉子內部設有內齒圈,第一齒輪與內齒圈偏心地嚙合。
可選地,打磨轉子上還設有連接支架;連接支架連接打磨轉子和第一齒輪,或者連接打磨轉子和輸出軸。
可選地,移動裝置包括移動支架,移動支架可移動的設置在主支架上;沿主支架的長度方向設置有齒條,移動支架上設置有第二齒輪和轉動機構;第二齒輪與齒條相嚙合;轉動機構與第二齒輪相連接。
可選地,轉動機構為轉動手柄或電機。
可選地,當轉動機構為轉動手柄時,移動支架上設有鎖定結構,鎖定結構用以鎖定轉動手柄和移動支架的相對位置。
可選地,移動支架上設置有夾持部,打磨裝置固定在夾持部中。
可選地,夾持部包括兩個夾持臂和固定件,夾持臂之間限定夾持空間,打磨裝置固定在夾持空間中,固定件連接兩個夾持臂。
可選地,主支架的底端還設置有磁性底座。
本實用新型具有的優點和積極效果是: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打磨設備通過在副支架上設置磁性吸附件可以將打磨設備固定在被打磨設備的表面,不僅可以靈活地更換打磨位置,還有效地避免了人工需要長時間手持打磨設備進行打磨的情況,減輕了勞動強度。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打磨設備的示意性結構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轉動機構的示意性結構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移動支架與打磨裝置配合的示意性結構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打磨裝置的示意性結構圖。
附圖標記說明:
1、支架;11、主支架;12、副支架;2、移動裝置;21、移動支架;211、第二齒輪;212、轉動機構;213、鎖定結構;214、夾持部;215、夾持臂;216、耳板;217、轉軸;3、打磨裝置;31、驅動部;311、輸出軸;32、打磨部;321、第一齒輪;322、內齒圈;323、連接支架;324、打磨轉子;4、磁性吸附件;5、齒條;6、磁性底座。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詳細描述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示例性實施例。
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提供一種打磨設備,包括支架1、移動裝置2和打磨裝置3,支架1包括主支架11和副支架12,副支架12的一端與主支架11鉸接,副支架12的另一端設置有磁性吸附件4;移動裝置2沿主支架11的長度方向可移動地設置在主支架11上;打磨裝置3設置在移動裝置2上。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打磨設備通過在副支架12上設置磁性吸附件4可以將打磨設備固定在被打磨設備的表面,不僅可以靈活地調整打磨位置,還有效地避免了人工需要長時間手持打磨設備進行打磨的情況,減輕了勞動強度。同時,使用磁性吸附件可以方便固定和拆卸打磨設備。
如圖1中所示,具體地,副支架12通過合頁等鉸接件鉸接在主支架11上,這樣使得副支架12具有收起和打開兩種工作狀態。當需要使用該打磨設備時,將副支架12調整至打開狀態。優選地,磁性吸附件4具有磁性開關,將磁性吸附件4的磁性開關打開,即可實現將該打磨設備磁性吸附在被打磨部件表面的目的。
打磨裝置3通過移動部件可沿主支架11的長度方向移動,能夠實現靠近或遠離被打磨部件表面的目的,操作方式非常靈活。進一步地,為了方便操作人員運輸使用該打磨設備,該打磨設備的各個主要部件均由材質較輕但可滿足剛度、強度需求的材料制成,例如鋁合金等。
優選地,副支架12的長度可調節。具體調節結構可以采用本領域現有的任意長度調節結構。
如圖1中所示,優選地,為了進一步保證該打磨設備能夠吸附在被打磨部件表面,在主支架11的底端也設置有磁性底座6。主支架11的底端指的是圖1中主支架11的遠離副支架12安裝處的一端。
可選地,移動裝置2包括移動支架21,移動支架21可移動的設置在主支架11上;沿主支架11的長度方向設置有齒條5,移動支架21上設置有第二齒輪211和轉動機構212;第二齒輪211與齒條5相嚙合;轉動機構212與第二齒輪211相連接。
具體地,結合參考圖1和圖2,主支架11呈方管結構,移動支架21呈周向不閉合的方框型結構,移動支架21套設在主支架11上。為了保證配合的緊密性,移動支架21的方形框的內圈尺寸略大于主支架11方管結構的外周尺寸。沿著主支架11的長度方向,在主支架11一個外側面的中間位置設置有齒條5,移動支架21的周向的開口可以容納齒條5,這樣移動支架21可以沿主支架11的長度方向移動。優選地,為了保證移動支架21能夠沿著主支架11的長度方向移動,齒條5的長度等于或略小于主支架11的長度。
在移動支架21上還設置有與齒條5相配合的第二齒輪211。參考圖1和圖2,在移動支架21的兩側設置有兩個耳板216,兩個耳板216上均開設有孔,轉軸217的兩端分別穿設在兩個耳板216的孔中。第二齒輪211剛性地連接在轉軸217上,在轉軸217的一端,還固定設置有轉動機構212。轉動機構212可帶動轉軸217轉動,轉軸217可帶動第二齒輪211轉動,通過操作轉動結構,可實現第二齒輪211在齒條5上的滾動,從而實現移動支架21在主支架11上的移動。
在本實施例中,轉動機構212為轉動手柄,在其他的一些實施方式中,轉動結構也可以是電機等設備。優選地,轉動機構212為手柄。這樣設置,結構簡單,操作方便。
優選地,當轉動機構212為轉動手柄時,移動支架21上設有鎖定結構213,鎖定結構213用以鎖定轉動手柄和移動支架21的相對位置。
具體地,在本實施中,鎖定結構213為設置在轉軸217上的螺母。為了與螺母配合,在轉軸217的一端的外周面上,設置有一段外螺紋,當移動機構位置調整好后,可將螺母在轉軸217上旋緊,以此來鎖死轉軸217與耳板216的相對位置,這樣就實現了將移動支架21與主支架11的相對位置進行固定的目的。
當然,在一些替代方式中,也可在移動支架21上與轉動手柄相對應的一側的側面設置均勻排列的若干個限位孔,在轉動手柄上設置插銷,當需要固定移動支架21和主支架11的相對位置時,只需要將轉動手柄上的插銷插入相應的限位孔內即可。
鎖定結構213的實施方式不限于上述兩種方式,任何能夠鎖定轉動手柄和移動支架21的相對位置的結構均在本實施例的限制范圍內。
如圖3所示,可選地,移動支架21上設置有夾持部214,打磨裝置3固定在夾持部214中;夾持部214包括兩個夾持臂215和固定件,夾持臂215之間限定夾持空間,打磨裝置3固定在夾持空間中,固定件連接兩個夾持臂215。
如圖3所示,夾持部214用以夾持、固定打磨裝置3。夾持部214主要由夾持臂215和固定件組成,大致呈三角板狀結構。夾持臂215的底部固定設置在移動支架21上,且預留有可供第二齒輪211和齒條5穿過的開口,夾持臂215的頂部逐漸相互靠近并預留有可供固定件穿過的開孔。在夾持部214的板狀結構上,還開設有能夠容納打磨裝置3的夾持空間,特別地,為了方便安裝、拆卸打磨裝置3,夾持部214上的夾持空間并不封閉。當安裝好打磨裝置3后,可將固定件依次穿過兩個夾持臂215上的開孔將兩個夾持臂215連接,調節兩個夾持臂215的間距進而夾緊并固定打磨裝置3。
可選地,打磨裝置3包括驅動部31和打磨部32,驅動部31可拆卸地設置在移動裝置2上,驅動部31的輸出軸311與打磨部32相連接。
結合參考圖3和圖4。驅動部31可以是角磨機,也可以是電機等。優選地,驅動部31是角磨機,這樣不僅節省了成本,而且結構簡單,拆裝方便。角磨機可拆卸地卡接在夾持部214上,角磨機包括一輸出軸311,打磨部32與輸出軸311連接。通過角磨機的轉動,經過輸出軸311可帶動打磨部32轉動,對需打磨部件的表面進行打磨。
可選地,打磨部32包括第一齒輪321和打磨轉子324,第一齒輪321與輸出軸311連接,打磨轉子324內部設有內齒圈322,第一齒輪321與內齒圈322偏心地嚙合。
具體地,參考圖4,第一齒輪321和打磨部32通過緊固件連接在輸出軸311上,這就保證了第一齒輪321和打磨部32不會沿著輸出軸311的軸向發生竄動,優選地,緊固件是螺母。內齒圈322和打磨轉子324可通過粘接、焊接等方式固定連接。其中,第一齒輪321鍵連接在輸出軸311上且第一齒輪321與內齒圈322相嚙合。進一步地,為了能夠有效避免在原有打磨方式中,因打磨頭作固定方向旋轉進行打磨而在待打磨面上留下劃痕且難以消除的弊端,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齒輪321與內齒圈322偏心地設置。這樣一來,第一齒輪321隨著輸出軸311轉動,同時帶動與之嚙合的內齒圈322轉動,進而帶打磨部32進行打磨,通過將第一齒輪321和內齒圈322設置成偏心形式,實現了內外齒輪嚙合的偏心轉動結構,進而可實現打磨轉子324在繞輸出軸311旋轉的同時進行自轉。再進一步地,這樣還進一步擴大了打磨的面積,能夠有效地提高打磨效率,優化了打磨時間。
優選地,打磨轉子324上還設有連接支架323,連接支架323連接打磨轉子324和第一齒輪321,或者連接打磨轉子324和輸出軸311。
如圖4所示,在打磨轉子324的內部還設置有連接支架323,連接支架323的兩端可分別連接打磨轉子324和第一齒輪321,也可分別連接打磨轉子324和輸出軸311。設置連接支架323的目的在于提高內齒圈322的整體強度,防止其變形。
當打磨工作結束后,切斷驅動部31的電源,將打磨部32和內齒圈322一同拆下,將打磨裝置3從夾持部214上取下,再將移動支架21移動至合適的位置,關閉副支架12上磁性吸附件4的開關,即可取下該打磨設備。
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打磨設備通過在副支架上設置磁性吸附件可以將打磨設備固定在被打磨設備的表面,不僅可以靈活地調整打磨位置,還有效地避免了人工需要長時間手持打磨設備進行打磨的情況,減輕了勞動強度,實現了打磨流程標準化。更重要的是,通過將第一齒輪與內齒圈偏心地設置,避免了原有打磨方式中,因打磨頭作固定方向旋轉進行打磨而在待打磨面上留下劃痕且難以消除的弊端,也進一步地擴大了打磨的面積,提高了打磨的效果。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揭露的技術范圍內,可輕易想到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因此,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應以所述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