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工業自動化生產機械領域,特別涉及一種花型頁輪自動放倒氣動整形裝置。
背景技術:
現有花頁輪整形方式為手工整形,整形一致性差,生產效率低,手工整形過程由操作人員手直接和樹脂砂布接觸并產生摩擦,對人體皮造成直接傷害。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了一種花型頁輪放倒整形規則、穩定性好、效率高的花型頁輪自動氣動整形裝置。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的一個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花型頁輪自動放倒氣動整形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位于花型頁輪模具上方的放倒部件、用于驅動所述放倒部件依次下降到第一預定位置、第二預定位置的氣動驅動系統;所述放倒部件包括具有第一軸孔的放倒部本體以及活動穿設于第一軸孔內且上端與所述氣動驅動系統的活塞桿連接、下端能夠防止放倒部本體脫離于其上的放倒內撐桿;當所述氣動驅動系統驅動所述放倒部件逐漸下降至第一預定位置時,所述放倒內撐桿逐漸插入所述花型頁輪模具中心孔內,放倒部本體因自重下落壓住花型模具表面的砂紙片;當所述氣動驅動系統再次驅動所述放倒部件由第一預定位置逐漸下降到第二預定位置時,所述放倒內撐桿再次下降以將花型頁輪模具的外殼下壓到第三預定位置,放倒部本體再次因自重下落至第二預定位置以下壓砂紙片進而使砂紙片放倒成型。
進一步的,還包括一支架以及設于所述支架上端且用于安裝所述氣動驅動系統的安裝臺。
進一步的,所述支架包括一底座、立設于所述底座上的立架以及設于立架與底座的連接處的加固三角架;在所述底座上設有用于將所述底座安裝于待安裝平臺上的安裝件,所述安裝臺固定于所述立架的上端。
進一步的,所述氣動驅動系統包括用于驅動所述放倒部件以使其下降至第一預定位置的次驅動氣缸以及用于驅動位于第一預定位置的放倒部件以使其再次下降直至第二預定位置的主驅動氣缸;
所述安裝臺包括用于安裝所述主驅動氣缸的主安裝臺、設于所述主安裝臺下方且能夠隨主驅動氣缸的主活塞桿上下移動的、用于安裝次驅動氣缸的次安裝臺;所述次安裝臺具有外露于主安裝臺一側的外露部分,所述次驅動氣缸安裝于該外露部分上且該次驅動氣缸的次活塞桿向下穿過該外露部分與所述放倒內撐桿連接;
所述放倒內撐桿的外徑大于所述次活塞桿的外徑,其上端穿出所述放倒部本體的上端面,并且該放倒內撐桿的上端面抵于所述外露部分的下端面;當所述主驅動氣缸驅動放倒部件再次下降時,所述主驅動氣缸的主活塞桿向下推動所述次安裝臺向下移動,從而向下抵壓所述放倒內撐桿的上端面,以推動所述放倒內撐桿向下移動直至第二預定位置處,此時的放倒部件由于放倒內撐桿的下端向下移動,因此而因自身重力向下落直至第二預定位置處。
進一步的,所述放倒內撐桿包括穿設于所述第一軸孔內的套筒以及設于所述套筒內的內撐桿本體,該套筒的上端面頂壓于所述外露部分下端面且與所述次活塞桿同軸,在該套筒的下端向外凸設有防止所述放倒部本體向下掉落的防掉結構。
進一步的,所述放倒部本體包括具有所述第一軸孔的外圓以及具有第二軸孔的內圓,所述第一軸孔與所述第二軸孔同軸并且孔徑相匹配,在所述外圓的下段孔壁向外開設有的環形槽,所述內圓容置于該環形槽內,所述內圓的上端孔壁向內延伸形成有第一擋環,所述內圓的下端孔壁向內延伸形成有第二擋環;
所述防掉結構包括由所述套筒的外周上相應于第一擋環的位置處向外延伸的第三擋環、由所述套筒的外周上相應于第二擋環的位置向外延伸的第四擋環以及由所述套筒的底端面向外延伸形成的外沿;所述第三擋環于第一擋環的下方并且其上表面與所述第一擋環的下表面接觸,所述第四擋環位于第二擋環的上方并且其下表面與所述第二擋環的上表面接觸,所述外沿的上表面與所述第二擋環的下表面接觸。
進一步的,還包括用于對所述外圓進行限位以防止外圓轉動的定位桿,所述定位桿的上端固定于所述次安裝臺的外露部分,下端穿設于所述外圓上。
進一步的,還包括用于對次安裝臺的水平高度進行調節以適應花型頁輪模具的高度的位置調節組件,所述位置調節組件包括至少兩位置調節桿,所述至少兩位置調節桿的至少一位置調節桿位于所述安裝臺的一側,至少一位置調節桿位于所述安裝臺的另一側;所述位置調節桿穿設于所述主安裝臺和次安裝臺上,并且一端具有與螺母螺紋配合的外螺紋,通過與螺母螺紋配合來調節次安裝臺的水平高度。
進一步的,還包括當主驅動氣缸的主活塞桿向下推動所述次安裝臺向下移動時,用于在豎直方向上進行導向的導向組件,所述導向組件包括間隔設置的至少兩導向軸,所述至少兩導向軸穿設于所述主安裝臺及次安裝臺上。
進一步的,所述放倒部件為兩套。
本實用新型的花型頁輪自動放倒氣動整形裝置的工作原理如下:首先,花型頁輪由上道工序排列放好砂紙片傳送到放倒整形機構正下方,兩次驅動缸同時運行驅動將對應的兩放倒部件的放倒內撐桿插入模具中心孔和放倒內圓插入砂紙片圓周排列中心,防止砂紙片朝模具中心位置竄動,放倒外圓由自重下落壓住高出花型頁輪表面的砂紙片(該位置即為上述第一預定位置),所述定位桿限制放倒外圓自由轉動;其次,花型頁輪由電機驅動朝一個方向勻速轉動,使花型頁輪內的砂片朝一個方向傾斜,花型頁輪轉動停止;然后,主驅動缸運行驅動以推動次安裝臺向下移動,抵壓所述放倒內撐桿的上端面,以使所述放倒支撐桿再次向下移動,將花型頁輪外殼下壓到固定的位置(該位置即為上述第三預定位置),放倒外圓由自重壓砂紙片放倒成型(該位置即為上述第二預定位置)。
本實用新型的花型頁輪自動放倒氣動整形裝置能夠對花型頁輪自動放倒,無需人工進行放倒整形,放倒整形規則、穩定性好,并且自動化一鍵化操作,極大地提高了花型頁輪放倒效率,提高生產量。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是本實用新型花型頁輪自動放倒氣動整形裝置一實施例的立體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花型頁輪自動放倒氣動整形裝置一實施例的正視圖。
圖3是圖2中A-A的剖視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花型頁輪自動放倒氣動整形裝置的放倒部件位于第一預定位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花型頁輪自動放倒氣動整形裝置的放倒部件位于第二預定位置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請參見圖1至圖5,一種花型頁輪自動放倒氣動整形裝置,包括位于花型頁輪800上方的放倒部件1、用于驅動所述放倒部件1依次下降到第一預定位置、第二預定位置的氣動驅動系統2;所述放倒部件1包括具有第一軸孔101的放倒部本體10以及活動穿設于第一軸孔101內且上端與所述氣動驅動系統2的活塞桿連接、下端能夠防止放倒部本體10脫離于其上的放倒內撐桿12;當所述氣動驅動系統2驅動所述放倒部件1逐漸下降至第一預定位置時,所述放倒內撐桿12逐漸插入所述花型頁輪800中心孔內,放倒部本體10因自重下落壓住花型模具表面的砂紙片;當所述氣動驅動系統2再次驅動所述放倒部件1由第一預定位置逐漸下降到第二預定位置時,所述放倒內撐桿12再次下降以將花型頁輪模具800的外殼下壓到第三預定位置,放倒部本體10再次因自重下落至第二預定位置以下壓砂紙片進而使砂紙片放倒成型。
所述第一預定位置詳見圖4,是指放倒內撐桿12插入模具中心孔和放倒部本體10的下端面剛好壓住高出花型頁輪800表面的砂紙片的位置。所述第二預定位置詳見圖5,是指放倒內撐桿12將花型頁輪800的外殼下壓到第三預定位置、放倒部本體10能夠將砂紙片壓倒成型的位置。該第一預定位置和第二預定位置根據花型頁輪800的高度等等外在條件而計算得到,根據不同實例進行設計,此處不作任何限定。
本具體實例中,所述氣動驅動系統2包括用于驅動所述放倒部件1以使其下降至第一預定位置的次驅動氣缸20以及用于驅動位于第一預定位置的放倒部件1以使其再次下降直至第二預定位置的主驅動氣缸22。
本具體實例中,所述花型頁輪自動放倒氣動整形裝置還包括一支架3、設于所述支架3上端且用于安裝所述氣動驅動系統2的安裝臺4、位置調節組件5、導向組件6、定位桿7,所述放倒部件1為兩套,所述次驅動氣缸20為與兩套放倒部件1一一對應的兩套次驅動氣缸20。具體地:
所述支架3包括一底座30、立設于所述底座30上的立架32以及設于立架32與底座30的連接處的加固三角架34;在所述底座30上設有用于將所述底座30安裝于待安裝平臺上的安裝件36(可為安裝螺栓),所述安裝臺4固定于所述立架32的上端。
所述安裝臺4包括用于安裝所述主驅動氣缸22的主安裝臺40、設于所述主安裝臺40下方且能夠隨主驅動氣缸22的主活塞桿上下移動的、用于安裝次驅動氣缸20的次安裝臺42;所述次安裝臺42具有外露于主安裝臺40一側的外露部分。所述主安裝臺40呈規則四方形,其后側與所述立架32的頂端面連接。所述次安裝臺42還具有與所述主安裝臺40形狀、大小相匹配的形狀規則的規則部分421,該規則部分421位于主安裝臺40的正下方并與其平行,所述外露部分為位于所述規則部分421右側的不規則形狀的不規則部分423,該不規則部分423的前側面超出所述規則部分421的前側面,所述兩次驅動氣缸20則間隔安裝在該不規則部分423上。在其他的實施例中,所述次安裝臺42和主安裝臺40均可采用規則的形狀,例如正方開、圓形、矩形等等,又或者均可采用不規則形狀,例如各個邊長度不一、朝向可相同或不相同的形狀,又或者是上述任意組合,只要次安裝臺42具有外露于主安裝臺40一側的外露部分,用于安裝次驅動氣缸20即可。
所述主安裝臺40、次安裝臺42以及主驅動氣缸22的連接配合關系如下:
所述主驅動氣缸22設于主安裝臺40的中央,其主活塞桿豎直向下,下端與所述次安裝臺42連接。位置調節組件5用于對次安裝臺42的水平高度進行調節以適應花型頁輪800的高度,具體可以在組裝時對次安裝臺42的高度進行調節。所述位置調節組件5包括分別位于主驅動氣缸22左右兩側的兩位置調節桿51,每一位置調節桿51穿設于所述主安裝臺40和次安裝臺42上,并且一端具有與螺母螺紋配合的外螺紋,通過與螺母螺紋配合來調節次安裝臺42的水平高度。設計兩個位置調節桿51的用意在于能夠用最少的部件實現次安裝臺42高度位置的調節,在其他的實施例中,該位置調節桿51的數量并不限于兩個。
所述導向組件6用于當主驅動氣缸22的主活塞桿向下推動所述次安裝臺42向下移動時進行豎直方向的導向,包括分別設于主安裝臺40左右兩側端的兩導向軸61,每一導向軸61穿設于所述主安裝臺40及次安裝臺42上,以防止次安裝臺42偏位。
以下以其中一個次驅動氣缸20和對應的一個放倒部件1進行詳細闡述次驅動氣缸20的安裝位置以及它們之間的配合關系:
所述次驅動氣缸20安裝于該外露部分上且該次驅動氣缸20的次活塞桿向下穿過該外露部分與所述放倒內撐桿12連接。所述放倒內撐桿12的外徑大于所述次活塞桿的外徑,其上端穿出所述放倒部本體10的上端面,并且該放倒內撐桿12的上端面抵于所述外露部分的下端面;當所述主驅動氣缸22驅動放倒部件1再次下降時,所述主驅動氣缸22的主活塞桿向下推動所述次安裝臺42向下移動,從而向下抵壓所述放倒內撐桿12的上端面,以推動所述放倒內撐桿12向下移動直至第二預定位置處,此時的放倒部件1由于放倒內撐桿12的下端向下移動,因此而因自身重力向下落直至第二預定位置處。其中:
所述放倒內撐桿12包括穿設于所述第一軸孔101內的套筒121以及設于所述套筒121內的內撐桿本體122,該套筒121的上端面頂壓于所述外露部分下端面且與所述次活塞桿同軸,在該套筒121的下端向外凸設有防止所述放倒部本體10向下掉落的防掉結構。所述放倒部本體10包括具有所述第一軸孔101的外圓102以及具有第二軸孔的內圓103,所述第一軸孔101與所述第二軸孔同軸并且孔徑相匹配,在所述外圓102的下段孔壁向外開設有的環形槽,所述內圓103容置于該環形槽內,所述內圓103的上端孔壁向內延伸形成有第一擋環104,所述內圓103的下端孔壁向內延伸形成有第二擋環105;
所述防掉結構包括由所述套筒121的外周上相應于第一擋環104的位置處向外延伸的第三擋環141、由所述套筒121的外周上相應于第二擋環105的位置向外延伸的第四擋環142以及由所述套筒121的底端面向外延伸形成的外沿143;所述第三擋環141于第一擋環104的下方并且其上表面與所述第一擋環104的下表面接觸,所述第四擋環142位于第二擋環105的上方并且其下表面與所述第二擋環105的上表面接觸,所述外沿143的上表面與所述第二擋環105的下表面接觸。
所述定位桿7用于對所述放倒部件1進行定位以防止所述防倒部本體的外圓102轉動,所述定位桿7的上端固定于所述次安裝臺42的外露部分,下端穿設于所述外圓102上。
本實用新型的花型頁輪自動放倒氣動整形裝置的工作原理如下:首先,花型頁輪800由上道工序排列放好砂紙片傳送到放倒整形機構正下方(見圖4),兩次驅動缸同時運行驅動將對應的兩放倒部件1的放倒內撐桿12插入模具中心孔和放倒內圓103插入砂紙片圓周排列中心,防止砂紙片朝模具中心位置竄動,放倒外圓102由自重隨內撐桿勻速下落壓住高出花型頁輪800表面的砂紙片(該位置即為上述第一預定位置),所述定位桿7限制放倒外圓102自由轉動;其次,花型頁輪800由電機驅動朝一個方向勻速轉動,使花型頁輪800內的砂片朝一個方向傾斜,花型頁輪800轉動停止;然后,主驅動缸運行驅動以推動次安裝臺42向下移動,抵壓所述放倒內撐桿12的上端面,以使所述放倒支撐桿再次向下移動,將花型頁輪800外殼下壓到固定的位置(該位置即為上述第三預定位置),放倒外圓102由自重壓砂紙片放倒成型(該位置即為上述第二預定位置)。
本實用新型的花型頁輪自動放倒氣動整形裝置能夠對花型頁輪自動放倒,無需人工進行放倒整形,放倒整形規則、穩定性好,并且自動化一鍵化操作,極大地提高了花型頁輪放倒效率,提高生產量。
以上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實用新型的專利范圍,凡是利用本實用新型說明書及附圖內容所作的等效結構或等效流程變換,或直接或間接運用在其他相關的技術領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實用新型的專利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