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全自動超音頻淬火機的超音頻單元安裝結構。
背景技術:
超音頻淬火機是對金屬表面進行局部熱處理的一種重要熱處理設備,它利用感應線圈使工件表面迅速被加熱,而心部升溫很小,提高工件表面的工藝性能的同時,不會改變其內部性能。如CN 205669045 U,名稱為“可移動式超音頻淬火機”的中國實用新型專利中,公開了一種可移動式超音頻淬火機,包括加熱部件,還包括移動支架,移動支架上設有升降機構,升降機構包括升降臺,加熱部件的頂部設有掛鉤,掛鉤掛在升降臺上,加熱部件包括感應線圈和用于固定感應線圈的箱體。再如在授權公告號CN 203451567 U,名稱為“一種高頻淬火裝置”的中國實用新型專利中,公開了一種高頻淬火裝置,包括高頻電源、感應線圈、工作臺、冷卻機構,所述高頻電源與感應線圈組成回路,感應線圈上粘接有導磁塊,工作臺用于放置工件,感應線圈與工作臺對應位置設置,冷卻機構供于工作臺上的工件冷卻,所述高頻電源為全固態超音頻感應加熱電源。
上述專利中淬火機,一般采用平放或者立放,在工件淬火后,需要將工件移動放置到冷卻液中進行冷卻,加工效率較低。
鑒于此,本案發明人對上述問題進行深入研究,遂有本案產生。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提高加工效率的全自動超音頻淬火機的超音頻單元安裝結構。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這樣的技術方案:
一種全自動超音頻淬火機的超音頻單元安裝結構,包括機架、連接在機架上的傾斜臺以及安裝在傾斜臺上的超音頻淬火機構,傾斜臺相對水平面傾斜設置,在傾斜臺上設有導向軌和配合在導向軌上的導向塊,所述超音頻淬火機構安裝在所述導向塊上,還包括用以帶動所述導向塊沿所述導向軌移動的導向塊驅動機構,在所述傾斜臺上還設有用以放置銷套的銷套放置機構。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選方式,所述導向塊驅動機構包括絲桿電機、絲桿以及配合在絲桿上的絲桿螺母,所述絲桿電機固定在所述傾斜臺上,所述絲桿與所述導向軌平行設置,所述導向塊與所述絲桿螺母固定連接。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選方式,所述傾斜臺沿所述導向軌的兩端設為低端和高端,所述高端的高度高于所述低端的高度,所述低端鉸接在所述機架上,所述高端通過高度調整機構以高度可調整的方式連接在所述機架上。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選方式,所述高端上連接有第一調整臂和第二調整臂,所述第一調整臂上設有沿豎向方向開設的第一弧形槽,所述第二調整臂上設有沿豎直方向設置的第二弧形槽,在所述機架上設有第一支撐梁和第二支撐梁,所述高度調整機構為穿設在所述第一弧形槽中的第一調整螺栓和穿設在所述第二弧形槽中的第二調整螺栓,所述第一調整螺栓抵靠在所述第一支撐梁上,所述第二調整螺栓抵靠在所述第二弧形槽上。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選方式,所述第一調整臂與所述第二調整臂之間設有加強橫梁。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選方式,所述超音頻淬火機構包括箱體和連接在箱體上的感應線圈。
采用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后,將銷套放置在銷套放置機構上,通過導向塊驅動機構帶動導向塊移動,使得超音頻淬火單元靠近銷套進行淬火加工,淬火加工完之后,將超音頻淬火單元從銷套上移開,本實用新型傾斜臺相對于水平面傾斜設置,冷卻時,冷卻液可以直接噴射在銷套上,之后,噴射在銷套上的冷卻液在重力作用下從銷套中脫離,如此,本實用新型無需另外夾取銷套進行冷卻,能夠提高加工效率和減輕勞動強度。
附圖說明
圖1本實用新型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另一個角度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立體結構示意圖(圖中送料機構為示出);
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的側視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中送料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7為本實用新型的局部結構示意圖;
圖8為本實用新型中從底部向上觀看的結構示意圖;
圖9為圖1中A處的放大圖;
圖10為圖3中B處的放大圖;
圖中:
10-機架 11-第一支撐梁
12-第二支撐梁 20-超音頻淬火機構
201-箱體 202-感應線圈
203-導向塊 204-導向軌
205-第一調整臂 206-第二調整臂
207-第一弧形槽 208-第二弧形槽
209-絲桿電機 210-絲桿
211-絲桿螺母 212-傾斜臺
213-低端 214-高端
215-第一調整螺栓 216-加強橫梁
30-送料機構 301-支撐架
302-底板 303-第一擋板
304-第二擋板 305-第三擋板
306-調整擋板 307-第一導軌
308-第二導軌 309-支撐平板
310-導料板 311-銷套導向通道
312-限位板 313-抬升氣缸或油缸
314-調整螺栓 315-第一調整螺母
316-第二調整螺母 40-銷套放置機構
401-基座 402-第一導輥
403-第二導輥 404-限位桿
405-限位桿驅動機構 406-電機
407-主動輪 408-從動輪
409-第一上凸耳 410-第一下凸耳
411-第二下凸耳 50-銷套轉向機構
500-承臺驅動機構 501-承臺
502-校正塊驅動機構 503-第一校正塊
504-第二校正塊 505-第一縱板
506-第二縱板 507-基部
60-夾料機構 601-滑板
602-滑軌 603-機械手驅動機構
604-升降氣缸或油缸 605-夾料機械手
606-第一夾塊 607-第二夾塊
608-第一上夾臂 609-第一下夾臂
610-第二上夾臂 611-第二下夾臂
70-銷套 80-冷卻機構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進一步解釋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下面結合附圖進行詳細闡述。
參照圖1至圖10,一種全自動超音頻淬火機,包括機架10和設置在機架10上的超音頻淬火機構20,還包括用以輸送銷套70的送料機構30以及用以放置銷套70的銷套放置機構40,所述超音頻淬火機構20以可相對所述銷套放置機構40移動的方式設置在所述機架10上,所述送料機構30的出料端對應所述銷套放置機構40設置。其中,銷套70為兩端開口的筒體。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選方式,還包括銷套轉向機構50,銷套轉向機構50包括用以接納所述銷套70的承臺501和用以驅動承臺501轉動的承臺驅動機構500,所述承臺501以可相對所述承臺驅動機構500轉動的方式連接在所述承臺驅動機構500上。
本實用新型還包括夾料機構60,通過夾料機構60將銷套70從承臺501上夾送至銷套放置機構40中。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選方式,還包括分設在所述承臺501兩側的第一校正塊503和第二校正塊504,還包括用以驅動所述第一校正塊503和所述第二校正塊504相向運動或相背運動的校正塊驅動機構502。所述校正塊驅動機構502為雙活塞桿氣缸或油缸,所述第一校正塊503和所述第二校正塊504分別安裝在所述雙活塞桿氣缸或油缸的兩活塞桿上,通過兩活塞桿的伸縮,使得所述第一校正塊503和所述第二校正塊504相向運動,所述第一校正塊503和所述第二校正塊504分別抵頂在銷套70沿軸向的兩端,實現銷套70在承臺501上位置的調整。雙活塞桿氣缸或油缸的缸體安裝在所述承臺驅動機構500上,所述承臺501固定在所述雙活塞桿氣缸或油缸的缸體上,所述雙活塞桿氣缸或油缸設置在所述承臺驅動機構500與所述承臺501之間,承臺驅動機構500主要用以帶動雙活塞桿氣缸或油缸和承臺501轉動預定的角度,在實施例中,雙活塞桿氣缸或油缸、第一校正塊503和第二校正塊504組成了手指氣缸,承臺驅動機構500選用旋轉氣缸,具體選用MSQB旋轉氣缸。
本實用新型中,所述承臺501包括基部507、立設在所述基部507上的第一縱板505和第二縱板506,所述第一縱板505與所述第二縱板506平行設置,所述第一縱板505上形成第一V形導槽,所述第一V形導槽從所述第一縱板505的上端面向下延伸,所述第二縱板506上形成與第一V形導槽對應的第二V形導槽,所述第二V形導槽從所述第二縱板506的上端面向下延伸,所述第一V形導槽與所述第二V形導槽共同形成用以支撐所述銷套70的支撐面,使用時,銷套70從下面將要介紹的導料板310滾動至第一V形導槽與第二V形導槽中并架設在第一V形導槽與第二V形導槽上,并重力作用下滾動至第一V形導槽與所述第二V形導槽的最低點。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選方式,所述第一校正塊503設置在所述第一V形導槽的一側,所述第二校正塊504設置在所述第二V形導槽的一側,且所述第一校正塊503和所述第二校正塊504均與所述銷套70垂直設置。
采用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后,銷套70放置在承臺501上后,通過承臺驅動機構500可以帶動承臺501轉動180度,實現銷套70方位的調整,通過第一校正塊503和第二校正塊504可以對銷套70的位置進行校正,使得銷套70處于第一V形導槽與第二V形導槽上合適的位置,相比于人工放料,本實用新型能夠進行銷套位置的調整,實現準確放料,以更好地進行淬火加工。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選方式,還包括用以夾放所述銷套70的夾料機構60,所述夾料機構60包括夾料機械手605和用以驅動夾料機械手605在所述承臺501與所述銷套放置機構40之間移動的機械手驅動機構603,在所述機架10上設有滑軌602和配合在滑軌602上的滑板601,所述機械手驅動機構603為推動氣缸或油缸,所述推動氣缸或油缸沿水平方向設置,推動氣缸或油缸的缸體固定在所述機架10上,所述推動氣缸或油缸的活塞桿與所述滑板601連接。所述夾料機械手603通過升降氣缸或油缸連接在所述滑板601上,所述升降氣缸或油缸沿豎直方向設置,升降氣缸或油缸的缸體固定在滑板601上,升降氣缸或油缸的活塞桿與夾料機械手603連接。所述夾料機械手603包括第一夾塊606、第二夾塊607以及設置在所述第一夾塊606與所述第二夾塊607之間的夾塊驅動機構,所述第一夾塊606與所述第二夾塊607之間形成用以夾抱銷套70的夾抱空間。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選方式,所述夾塊驅動機構為雙桿氣缸或油缸,所述第一夾塊606和所述第二夾塊607分設在所述雙桿氣缸或油缸的兩活塞桿上,所述雙桿氣缸或油缸沿水平方向設置,所述第一夾塊606和所述第二夾塊607沿豎直方向設置,所述雙桿氣缸或油缸通過轉向凸耳鉸接在所述升降氣缸或油缸的活塞桿的下端,所述第一夾塊606上設有第一上夾臂608和第一下夾臂609,第一上夾臂608和第一下夾臂609朝向第二夾塊607延伸,所述第二夾塊607上設有第二上夾臂610和第二下夾臂611,第二上夾臂610和第二下夾臂611朝向第一夾塊606延伸,所述第一上夾臂608與所述第一下夾臂609圍成第一夾爪,所述第二上夾臂610與所述第二下夾臂611圍成第二夾爪,所述第一夾爪與所述第二夾爪相對設置。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選方式,所述滑軌602為兩條,所述滑板601上設置有與所述滑軌602配合的滑槽。
采用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后,通過推動氣缸或油缸帶動夾料機械手605整體水平移動,通過升降氣缸或油缸604帶動夾料機械手605上下移動,通過夾塊驅動機構帶動第一夾塊606和第二夾塊607夾取或者釋放銷套70,采用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相比于手工夾取銷套70,本實用新型能夠提升銷套70的送料準確度和效率,減輕勞動強度。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選方式,所述送料機構30包括支撐架301,在支撐架301上設有底板302,底板302的兩側立設有第一擋板303和第二擋板304,第一擋板303和第二擋板304沿豎直方向設置,所述第一擋板303、所述第二擋板304以及所述底板302之間圍成用以放置銷套70的容置腔室。所述第一擋板303的一端與所述第二擋板304的一端之間形成進料端,所述第一擋板303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二擋板304的另一端之間形成出料端,在所述出料端上設有第三擋板305,所述第三擋板305的下端與所述底板302的上端之間形成供一個所述銷套70經過的放料空間,所述底板302相對水平面傾斜設置,所述進料端的高度高于所述出料端的高度,還包括對應所述放料空間設置的抬升機構以及對應設置在抬升機構上方的導料板310,所述導料板310靠接所述第三擋板305的一端為導料端,另一端為自由端,所述導料板310相對水平面傾斜設置,所述導料端高于所述自由端。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選方式,所述第一擋板303與所述第二擋板304之間設有調整擋板306,所述調整擋板306以可相對所述第一擋板303移動的方式連接在所述第二擋板304上,所述第二擋板304與所述調整擋板306之間通過多個調整螺栓314連接在一起,在調整螺栓314上設有第一調整螺母315和第二調整螺母316,通過第一調整螺母315和第二調整螺母316實現調整擋板306的定位,調整擋板306對應開設有供調整螺栓314穿過的穿孔,調整螺栓314可在穿孔中移動。所述調整擋板306的下端設有支撐平板309,還包括第一導軌307和第二導軌308,所述第一導軌307設置在所述底板302上,所述第二導軌307設置在所述支撐平板309上,所述第一導軌307和所述第二導軌308沿所述進料端向所述出料端延伸。采用這種結構,可以調整第二擋板304與調整擋板306之間的間距,用以輸送不同長度規格的銷套70。
本實用新型還包括連接在所述支撐架301上的限位板310,限位板310與所述第三擋板305之間形成用以供所述銷套70上升的銷套導向通道311,所述抬升機構為抬升氣缸或油缸313,抬升氣缸或油缸313的缸體固定在所述支撐架301上,抬升氣缸或油缸313的活塞桿對應銷套導向通道311設置。在送料時,銷套70排列在第二擋板304與調整擋板306之間,使得銷套70垂直與第二擋板304平放,從放料空間中滾落出一個銷套70,銷套70落入銷套導向通道311,通過抬升氣缸或油缸313將銷套70頂起至導料板310的導料端,銷套70在重力的作用下滾落至承臺501上。
采用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后,銷套70堆放在容置空間中,并在重力的作用下從放料空間中滑落至抬升機構的上端,并通過抬升機構將銷套托70起至導料板310的導料端,銷套70在重力的作用下從導料板310中滑出并落至承臺501上,如此,本實用新型能夠實現銷套70的逐一輸送,相比人工夾送,本實用新型能夠減小勞動強度,提高勞動效率。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選方式,所述銷套放置機構40包括基座401、第一導輥402、第二導輥403以及用以驅動所述第一導輥402和/或所述第二導輥403轉動的導輥驅動機構。所述第一導輥402和所述第二導輥403均可轉動地設置在所述基座401上,所述第一導輥402和所述第二導輥403均相對水平面傾斜設置,所述第一導輥402和所述第二導輥403平行設置,所述第一導輥402和所述第二導輥403之間形成用放置銷套70的置料空間,還包括用以限制銷套70滑脫的限位桿404,限位桿404通過限位桿驅動機構可移動地設置在所述基座401上,所述限位桿404垂直于所述基座401設置。使用時,銷套70與第一導輥402和第二導輥403同軸放置在第一導輥402和第二導輥403上,通過限位桿404限制銷套70從第一導輥402和第二導輥403中滑落。所述限位桿驅動機構405為限位氣缸或油缸,所述限位氣缸或油缸的缸體固定在所述基座401上,所述限位氣缸或油缸的活塞桿與所述限位桿404連接,所述導輥驅動機構406為電機,電機406的輸出軸上設有主動輪407,所述第一導輥402和/或所述第二導輥403上設有從動輪408,所述主動輪407與所述從動輪408通過皮帶或者齒輪傳動連接。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選方式,所述基座401上設有第一上凸耳409、第一下凸耳410、第二上凸耳以及第二下凸耳411,所述第一導輥402可轉動地設置在所述第一上凸耳409和所述第一下凸耳410上,所述第二導輥403可轉動地設置在所述第二上凸耳和所述第二下凸耳411上。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選方式,所述限位桿404對應所述第一下凸耳410和所述第二下凸耳411設置在所述第一導輥402與所述第二導輥403之間。
采用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后,將銷套70放置在第一導輥402與第二導輥403上,且銷套70平行于第一導輥402和第二導輥403設置,通過導輥驅動機構帶動第一導輥402和第二導輥403轉動,從而帶動銷套70均勻轉動,實現均勻淬火,淬火完畢后,通過限位桿驅動機構405使得限位桿404下降,銷套70在重力的作用下從第一導輥402與第二導輥403上滑下,實現卸料,如此,本實用新型能夠提高勞動生產率,減輕勞動負擔,保證銷套均勻淬火。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選方式,所述機架10上設有傾斜臺212,上述的基座410與傾斜臺212為一體結構,兩者形成一相對于水平面傾斜的平臺。所述超音頻淬火機構20安裝在傾斜臺212上,傾斜臺212相對水平面傾斜設置,在傾斜臺212上設有導向軌204和配合在導向軌204上的導向塊203,所述超音頻淬火機構20具體安裝在所述導向塊204上,還包括用以帶動所述導向塊203沿所述導向軌204移動的導向塊驅動機構,所述銷套放置機構40安裝在所述傾斜臺212上,具體可安裝在基座401上,所述導向塊驅動機構包括絲桿電機209、絲桿210以及配合在絲桿210上的絲桿螺母211,所述絲桿電機209固定在所述傾斜臺212上,所述絲桿210與所述導向軌204平行設置,所述導向塊203與所述絲桿螺母211固定連接。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選方式,所述傾斜臺212沿所述導向軌204的兩端設為低端213和高端214,所述高端214的高度高于所述低端213的高度,所述低端213鉸接在所述機架10上,所述高端214通過高度調整機構以高度可調整的方式連接在所述機架10上。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選方式,所述高端214上連接有第一調整臂205和第二調整臂206,所述第一調整臂205上設有沿豎向方向開設的第一弧形槽207,所述第二調整臂206上設有沿豎直方向設置的第二弧形槽208,在所述機架10上設有第一支撐梁11和第二支撐梁12,所述高度調整機構為穿設在所述第一弧形槽207中的第一調整螺栓215和穿設在所述第二弧形槽208中的第二調整螺栓,所述第一調整螺栓215抵靠在所述第一支撐梁11上,所述第二調整螺栓抵靠在所述第二弧形槽208上。第一調整螺栓215和第二調整螺栓可以分別鎖定在第一弧形槽207和第二弧形槽208的不同位置,從而調整傾斜臺212的傾斜角度,通過調整傾斜臺212的傾斜角度,可以使得銷套70在卸料時,可以順利從第一導輥402和第二導輥403中滑落,或使得冷卻液能夠順暢從銷套70中排出。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選方式,所述第一調整臂205與所述第二調整臂206之間設有加強橫梁216。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選方式,所述超音頻淬火機構20包括箱體201和連接在箱體201上的感應線圈202,箱體201和感應線圈202的結構采用現有技術中結構,在使用時,感應線圈202伸入銷套70內對銷套70進行淬火。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選方式,還包括冷卻機構80,冷卻機構80對應所述銷套放置機構40設置在所述機架10上。
采用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后,將銷套70放置在銷套放置機構40上,通過導向塊驅動機構帶動導向塊203移動,使得超音頻淬火機構20靠近銷套進行淬火加工,淬火加工完之后,將超音頻淬火機構20從銷套70上移開,本實用新型傾斜臺212相對于水平面傾斜設置,冷卻時,冷卻液可以直接噴射在銷套70上,之后,噴射在銷套70上的冷卻液在重力作用下從銷套中脫離,如此,本實用新型無需另外夾取銷套進行冷卻,能夠提高加工效率和減輕勞動強度。
在本實用新型中,超音頻淬火機構20、銷套放置機構40、夾料機械手65、升降氣缸或油缸604均為兩套,兩套超音頻淬火機構20和銷套放置機構40分設在銷套轉向機構50的兩側,通過兩套夾料機械手605放料和夾料,以提高淬火加工效率。
采用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后,在加工時,銷套70排放在第一導軌307和第二導軌308上,一個銷套70從放料空間滾落至銷套導向通道311,通過抬升氣缸或油缸313將銷套70抬起至導料板310處,銷套70在重力的作用下滾落至承臺501上,并架放在第一V形導料槽和第二V形導料槽中,通過銷套轉向機構50將承臺501轉動90度,通過機械手驅動機構603、升降氣缸或油缸604以及夾塊驅動機構夾取銷套70,并轉送至銷套放置機構40上,電機406帶動第一導輥402和第二導輥403轉動,第一導輥402和第二導輥403帶動銷套70轉動,使得銷套70各部位能夠均勻淬火,絲桿電機209帶動滑板203和超音頻淬火機構20移動,并使得感應線圈202伸入銷套70內對銷套70進行淬火,淬火完成后,絲桿電機209帶動滑板203和超音頻淬火機構20移動回位,冷卻機構80對向銷套70噴射冷卻液,冷卻完畢之后,限位桿驅動機構405驅動限位桿404,使得限位桿404下沉,銷套70在重力和第一導輥402和第二導輥403作用滑落,并落入相應的接料框中。
本實用新型中,感應線圈202和冷卻機構80僅在圖5中示意,其結構均采用常規結構。
本實用新型的產品形式并非限于本案圖示和實施例,任何人對其進行類似思路的適當變化或修飾,皆應視為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專利范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