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熔模鑄造模具。
背景技術:
在熔模鑄造中,蠟模的表面質量是影響熔模鑄造鑄件質量的關鍵因素。但是,在現有技術中,由于打蠟設備對溫度有要求、打蠟設備的使用壓力和注蠟速度都是有規定的,當蠟漿從進蠟口直接進入到模具型腔來實現注蠟時,容易使得蠟漿飛濺,從而使得蠟模的表面質量較差。
從而,現有技術中的熔模鑄造模具打出來的蠟模具有表面質量較差的缺陷。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為了克服現有技術中的熔模鑄造模具打出來的蠟模具有表面質量較差的缺陷,提供一種熔模鑄造模具。
本實用新型是通過下述技術方案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
一種熔模鑄造模具,具有一型腔,其特點在于,所述熔模鑄造模具還具有:
一進蠟口,用于與注蠟機相連通;
一注蠟口,與所述型腔相連通;
一減速倉,位于所述進蠟口和所述注蠟口之間,所述減速倉具有一入口和一出口,且所述入口與所述進蠟口相連通、所述出口與所述注蠟口相連通;
其中,所述進蠟口的橫截面的面積和所述注蠟口的橫截面的面積均小于所述減速倉的橫截面的面積。
在本技術方案中,在進蠟口與注蠟口之間設置減速倉,使得蠟漿經過減速倉的減速、緩沖作用后能夠均勻地進入到型腔中,減少了蠟漿的飛濺,有效地改善了蠟模的表面質量。
較佳地,所述減速倉為第一凹槽,且所述第一凹槽的內壁面為光滑曲面。
在本技術方案中,所述減速倉采用光滑的內壁面能夠使得蠟漿從所述入口進入后能夠快速、可靠地在所述減速倉內流動并充滿所述減速倉,從而也能夠使得經過緩沖后的蠟漿能夠可靠地通過所述出口流至型腔中。
較佳地,所述第一凹槽為圓形凹槽。
同等周長的情況下,圓形的截面積比較大,也就是說,圓形凹槽在模具上占用的面積較大,緩沖效果更好。另外,圓形凹槽也便于加工。
較佳地,所述進蠟口的中心線與所述入口的中心線相重合、所述注蠟口的中心線和所述出口的中心線相重合,且所述入口的中心線與所述出口的中心線不相重合。
較佳地,所述入口的中心線垂直于所述出口的中心線。
在本技術方案中,所述入口的中心線與所述出口的中心線不相重合使得蠟漿進入減速倉后能夠有充足的時間進行緩沖,進一步提高了緩沖效果,進而,進一步改善了蠟模的表面質量。當所述入口的中心線與所述出口的中心線互相垂直時,在其余條件相同的情況下,緩沖效果更佳。
較佳地,所述入口和所述進蠟口之間形成有第二凹槽,所述出口和所述注蠟口之間形成有第三凹槽,且所述第三凹槽的橫截面的面積大于所述第二凹槽的橫截面的面積。
在本技術方案中,所述第三凹槽的橫截面的面積大于所述第二凹槽的橫截面的面積相當于注入蠟漿的口徑小于流出蠟漿的口徑,由于蠟漿單位時間內的注入量是一定的,當蠟漿流出的口徑較大時,則會使得蠟漿流出地較為均勻,從而,能夠進一步減少蠟漿的飛濺,進一步改善了蠟模的表面質量。
較佳地,所述進蠟口所在的平面與所述熔模鑄造模具的內澆口所在的平面不相平行。
現有技術中,為了便于注蠟,通常會將進蠟口設置在熔模鑄造模具的頂部或直接設置在內澆口位置處,在這種情況下,蠟漿進入型腔后通常會直沖芯子,導致蠟漿在型腔表面濺射,使得蠟模表面不平整,蠟模表面質量較差。在本技術方案中,在現有技術的基礎上改變了進蠟口的位置,使得進蠟口位于內澆口的側面位置,當蠟漿注入后,第一次濺射發生在內澆口的內側面,影響的只是內澆口的質量,由于內澆口最終會被切除打磨掉,并不會由于影響到蠟模的質量而最終影響到鑄件的表面質量。
較佳地,所述型腔內設有一防縮元件,所述防縮元件套設于所述型腔中的預設位置處,其中,所述預設位置與蠟模的橫截面的面積最大位置相匹配,用于減小所述蠟模的收縮。
由于蠟的收縮問題,蠟模容易出現表面縮陷,特別是在蠟模的橫截面的面積較大位置處,表面縮陷更加明顯,從而會影響蠟模的表面質量。在本技術方案中,蠟模的橫截面的面積最大位置處設置有所述防縮元件,能夠有效地減少該處蠟模的縮陷,能夠進一步有效地改善蠟模的表面質量。
較佳地,所述防縮元件為另一冷卻后的蠟模。
在本技術方案中,所述防縮元件為事先已經制作好并冷卻后的蠟模,所述防縮元件與需要制作的蠟模材質相同,既能夠減少蠟模表面的縮陷,又避免了由于材質不同而對蠟模表面質量造成的影響。
在符合本領域常識的基礎上,上述各優選條件,可任意組合,即得本實用新型各較佳實例。
本實用新型的積極進步效果在于:
本實用新型中的熔模鑄造模具在進蠟口與注蠟口之間設置減速倉,使得蠟漿經過減速倉的減速、緩沖作用后能夠均勻地進入到型腔中,減少了蠟漿的飛濺,有效地改善了蠟模的表面質量。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較佳實施例的熔模鑄造模具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一較佳實施例的熔模鑄造模具另一狀態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說明:
10:型腔
20:進蠟口
30:注蠟口
40:減速倉
401:入口
402:出口
50:第二凹槽
60:第三凹槽
70:內澆口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舉個較佳實施例,并結合附圖來更清楚完整地說明本實用新型。
如圖1,熔模鑄造模具具有型腔10、進蠟口20、注蠟口30和減速倉40,進蠟口20的橫截面的面積和注蠟口30的橫截面的面積均小于減速倉40的橫截面的面積。其中,進蠟口20用于與注蠟機相連通,注蠟口30與型腔10相連通;減速倉40位于進蠟口20和注蠟口30之間,減速倉40具有入口401和出口402,且入口401與進蠟口20相連通、出口402與注蠟口30相連通。
在本實施方式中,在進蠟口20與注蠟口30之間設置減速倉40,使得蠟漿經過減速倉40的減速、緩沖作用后能夠均勻地進入到型腔10中,減少了蠟漿在型腔10中的飛濺,有效地改善了蠟模的表面質量。
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圖1所示,減速倉40為第一凹槽,且所述第一凹槽的內壁面為光滑曲面,具體地,減速倉40為圓形凹槽。
減速倉40采用光滑的內壁面能夠使得蠟漿從入口401進入后能夠快速、可靠地在減速倉40內流動并充滿減速倉40,從而也能夠使得經過緩沖后的蠟漿能夠可靠地通過出口402流至型腔10中。而在同等周長的情況下,圓形的截面積比較大,也就是說,圓形凹槽在模具上占用的面積較大,緩沖效果更好。另外,圓形凹槽也便于加工。
在其他實施方式中,減速倉40還可以采用其他結構替代,而不僅僅局限于圓形凹槽。
如圖1所示,進蠟口20的中心線與入口401的中心線相重合、注蠟口30的中心線和出口402的中心線相重合,且入口401的中心線與出口402的中心線不相重合,具體地,入口401的中心線垂直于出口402的中心線。
入口401的中心線與出口402的中心線不相重合使得蠟漿進入減速倉40后能夠有充足的時間進行緩沖,進一步提高了緩沖效果,進而,進一步改善了蠟模的表面質量。當入口401的中心線與出口402的中心線互相垂直時,在其余條件相同的情況下,經過足夠時間緩沖的蠟漿能夠順利地進入型腔10中,緩沖效果會更好,能夠更好地改善蠟模表面的質量。
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圖1所示,入口401和進蠟口20之間形成有第二凹槽50,出口402和注蠟口30之間形成有第三凹槽60,且第三凹槽60的橫截面的面積大于第二凹槽50的橫截面的面積。第三凹槽60的橫截面的面積大于第二凹槽50的橫截面的面積相當于注入蠟漿的口徑小于流出蠟漿的口徑,由于蠟漿單位時間內的注入量是一定的,當蠟漿流出的口徑較大時,則會使得蠟漿流出地較為均勻,從而,能夠進一步減少蠟漿在型腔10內的飛濺,進一步改善了蠟模的表面質量。
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圖2所示,進蠟口20所在的平面與所述熔模鑄造模具的內澆口70所在的平面不相平行。其中,圖2中僅是對進蠟口20的位置進行示意。
為了便于注蠟,在現有技術中,通常會將進蠟口設置在熔模鑄造模具的頂部或直接設置在內澆口位置處,在這種情況下,蠟漿進入型腔后通常會直沖芯子,導致蠟漿在型腔內表面濺射,使得蠟模表面不平整,蠟模質量較差。在本實施方式中,在現有技術的基礎上改變了進蠟口20的位置,使得進蠟口20位于內澆口70的側面位置,當蠟漿注入后,第一次濺射發生在內澆口70的內側面,影響的只是內澆口的質量,而不會最終影響到蠟模的質量。
另外,在實施方式中,圖1中的型腔10內還設有防縮元件(未示出),所述防縮元件套設于型腔10中的預設位置處,其中,所述預設位置與蠟模的橫截面的面積最大位置相匹配,用于減小所述蠟模的收縮。其中,所述防縮元件為事先制成的另一種蠟模。
在本實施方式中,蠟模的橫截面的面積最大位置處設置有所述防縮元件,能夠有效地減少該處蠟模的縮陷,能夠進一步有效地改善蠟模的表面質量。另外,所述防縮元件與需要制作的蠟模材質相同,既能夠減少蠟模表面的縮陷,又避免了由于材質不同而對蠟模表面質量造成的影響。
雖然以上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是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應當理解,這僅是舉例說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是由所附權利要求書限定的。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不背離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和實質的前提下,可以對這些實施方式做出多種變更或修改,但這些變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