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電磁線生產加工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立式拋光機。
背景技術:
電磁線生產加工設備中的精軋設備,線速度高,每分鐘可以達到450米。裸銅線在高速運動的過程中,要保證拋光機很穩定的拋到側面1-3mm的面積,同時銅線又不能側翻轉、變形,難度非常高。目前沒有有效的設備解決這個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鑒于目前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立式拋光機,能夠對窄面進行拋光,適應產品快速穩定的生產。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立式拋光機,所述立式拋光機包括機箱,所述機箱內設有拋光裝置和托輪裝置,所述拋光裝置通過位置調整裝置固定在所述機箱內,所述托輪裝置固定在所述機箱中部的側壁上,所述位置調整裝置包括橫向桿、豎向桿、橫向氣缸和豎向氣缸,所述橫向桿固定在所述機箱側壁上,所述豎向桿通過橫向活動連接裝置與所述橫向桿相連,所述橫向活動連接裝置與所述橫向氣缸相連,所述豎向桿上設有豎向活動連接裝置,所述豎向活動連接裝置與所述豎向氣缸相連,所述拋光裝置固定在所述豎向活動連接裝置上。顯而易見地,本方案的實施需要通過PLC控制中心對相應的部件進行嚴格有序地控制,從而實現窄面的高精度拋光。
依照本實用新型的一個方面,所述拋光裝置包括電機和砂輪裝置,所述電機設有輸出軸,所述砂輪裝置固定在所述輸出軸末端,所述砂輪裝置包括砂輪和砂輪壓蓋,所述砂輪套接在所述砂輪壓蓋上,所述砂輪壓蓋套接在所述輸出軸上,所述砂輪壓蓋通過輸出軸末端的砂輪螺母與所述輸出軸緊固,所述電機固定在一固定板上,所述固定板與所述豎向活動連接裝置固定連接。
依照本實用新型的一個方面,所述輸出軸上設有軸承裝置,所述軸承裝置包括內軸承蓋、軸承座以及軸承座油封,所述軸承座內設有雙列向球面軸承和向心球面軸承,所述軸承座通過緊固件固定在所述電機上。
依照本實用新型的一個方面,所述拋光裝置為上下對立設置的兩個,并分別連接在對立設置的豎向桿上。
依照本實用新型的一個方面,所述托輪裝置包括托輪座、立托輪架、臥托輪架、托輪和手輪,所述立托輪架和臥托輪架固定在所述托輪座上,所述立托輪架和臥托輪架上分別活動連接有托輪,所述手輪與所述托輪相連并活動連接在其所在立托輪架或臥托輪架上,所述托輪座通過托輪座橫檔固定在機箱的側壁上。
依照本實用新型的一個方面,所述托輪裝置為兩個,分別固定在機箱相對的兩個側壁上。
依照本實用新型的一個方面,所述橫向桿包括上下兩組橫向桿,所述豎向桿同時與上下兩組橫向桿活動連接,所述豎向桿包括左右相對的兩組,所述橫向氣缸為兩個,所述兩個橫向氣缸分別與一組豎向桿相連。
依照本實用新型的一個方面,所述橫向氣缸包括上橫向氣缸和下橫向氣缸,所述上橫向氣缸的兩端分別連接兩組豎向桿,所述下橫向氣缸一端連接其中一組豎向桿,另一端與機箱的側壁連接。
依照本實用新型的一個方面,所述機箱包括前門和后門,所述前門和后門位于機箱未安裝托輪裝置的側壁上。
依照本實用新型的一個方面,所述立式拋光機包括PLC控制器和氣源,所述氣源分別與所述PLC控制器、橫向氣缸和豎向氣缸相連。
本實用新型實施的優點:本實用新型所述的立式拋光機,通過在機箱內設有拋光裝置和托輪裝置,所述拋光裝置通過位置調整裝置固定在所述機箱內,所述托輪裝置固定在所述機箱中部的側壁上,所述位置調整裝置包括橫向桿、豎向桿、橫向氣缸和豎向氣缸,所述橫向桿固定在所述機箱側壁上,所述豎向桿通過橫向活動連接裝置與所述橫向桿相連,所述橫向活動連接裝置與所述橫向氣缸相連,所述豎向桿上設有豎向活動連接裝置,所述豎向活動連接裝置與所述豎向氣缸相連,所述拋光裝置固定在所述豎向活動連接裝置上。拋光裝置根據設備的線速度可以調整,而且使用的拋光裝置可以在拋光中上下自由調整,保證整個拋光輪的面均勻使用,又不會使銅線側翻,適應產品快速穩定的生產。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立式拋光機的主視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立式拋光機的側視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如圖1和圖2所示,一種立式拋光機,所述立式拋光機包括機箱1,所述機箱1內設有拋光裝置2和托輪裝置3,所述拋光裝置2通過位置調整裝置4固定在所述機箱1內,所述托輪裝置3固定在所述機箱1中部的側壁上,所述位置調整裝置4包括橫向桿41、豎向桿42、橫向氣缸43和豎向氣缸44,所述橫向桿41固定在所述機箱1側壁上,所述豎向桿42通過橫向活動連接裝置45與所述橫向桿41相連,所述橫向活動連接裝置45與所述橫向氣缸43相連,所述豎向桿42上設有豎向活動連接裝置46,所述豎向活動連接裝置46與所述豎向氣缸44相連,所述拋光裝置2固定在所述豎向活動連接裝置46上。顯而易見地,本方案的實施需要通過PLC控制中心對相應的部件進行嚴格有序地控制,從而實現窄面的高精度拋光。通過PLC控制中心控制橫向氣缸動作,可以將拋光裝置水平橫向移動以靠近待拋光銅線,然后通過PLC控制裝置控制拋光裝置啟動,啟動后控制豎向氣缸帶動所述拋光裝置上下豎向移動,從而可以對銅線進行均勻有序地拋光加工。
在實際應用中,所述拋光裝置2包括電機21和砂輪裝置22,所述電機設有輸出軸23,所述砂輪裝置固定在所述輸出軸末端,所述砂輪裝置22包括砂輪24和砂輪壓蓋25,所述砂輪套接在所述砂輪壓蓋上,所述砂輪壓蓋套接在所述輸出軸上,所述砂輪壓蓋通過輸出軸末端的砂輪螺母與所述輸出軸緊固,所述電機固定在一固定板上,所述固定板與所述豎向活動連接裝置固定連接。通過將拋光裝置的電機及砂輪裝置固定在活動連接裝置上,活動連接裝置與豎向桿連接,從而可以實現電機及砂輪裝置的自由移動,實現了拋光砂輪可以在拋光中上下自由調整,保證整個拋光砂輪的面均勻使用,為立式拋光機的拋光過程提供了有效地均勻拋光支持。
在實際應用中,所述輸出軸上設有軸承裝置,所述軸承裝置包括內軸承蓋、軸承座以及軸承座油封,所述軸承座內設有雙列向球面軸承和向心球面軸承,所述軸承座通過緊固件固定在所述電機上。通過在輸出軸上設置軸承裝置,軸承裝置能為電機的輸出提供穩定作用,使得拋光裝置的砂輪裝置在拋光過程中不易發生顫動等情況,從而,實現了拋光過程的均勻并提升了拋光的效果,為立式拋光機提供了有效地支持。
在實際應用中,所述拋光裝置為上下對立設置的兩個,并分別連接在對立設置的豎向桿上。
在實際應用中,所述托輪裝置3包括托輪座31、立托輪架32、臥托輪架33、托輪34和手輪35,所述立托輪架和臥托輪架固定在所述托輪座上,所述立托輪架和臥托輪架上分別活動連接有托輪,所述手輪與所述托輪相連并活動連接在其所在立托輪架或臥托輪架上,所述托輪座通過托輪座橫檔36固定在機箱的側壁上。通過立托輪架和臥托輪架上分別設置的托輪對銅線四周進行承托,使得銅線能均勻的通過,不易發生翻轉變形等情況,為立式拋光機的拋光過程提供有效地支持。
在實際應用中,所述托輪裝置為兩個,分別固定在機箱相對的兩個側壁上。
在實際應用中,所述橫向桿包括上下兩組橫向桿,所述豎向桿同時與上下兩組橫向桿活動連接,所述豎向桿包括左右相對的兩組,所述橫向氣缸為兩個,所述兩個橫向氣缸分別與一組豎向桿相連。
在實際應用中,所述橫向氣缸包括上橫向氣缸和下橫向氣缸,所述上橫向氣缸的兩端分別連接兩組豎向桿,所述下橫向氣缸一端連接其中一組豎向桿,另一端與機箱的側壁連接。
在實際應用中,所述機箱包括前門和后門,所述前門和后門位于機箱未安裝托輪裝置的側壁上。
在實際應用中,所述立式拋光機包括PLC控制器和氣源,所述氣源分別與所述PLC控制器、橫向氣缸和豎向氣缸相連。
本實用新型實施的優點:本實用新型所述的立式拋光機,通過在機箱內設有拋光裝置和托輪裝置,所述拋光裝置通過位置調整裝置固定在所述機箱內,所述托輪裝置固定在所述機箱中部的側壁上,所述位置調整裝置包括橫向桿、豎向桿、橫向氣缸和豎向氣缸,所述橫向桿固定在所述機箱側壁上,所述豎向桿通過橫向活動連接裝置與所述橫向桿相連,所述橫向活動連接裝置與所述橫向氣缸相連,所述豎向桿上設有豎向活動連接裝置,所述豎向活動連接裝置與所述豎向氣缸相連,所述拋光裝置固定在所述豎向活動連接裝置上。拋光裝置根據設備的線速度可以調整,而且使用的拋光裝置可以在拋光中上下自由調整,保證整個拋光輪的面均勻使用,又不會使銅線側翻,適應產品快速穩定的生產。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領域技術的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公開的技術范圍內,可輕易想到的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因此,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應以所述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