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立式拋光設備。
背景技術:
現有的拋光設備一般包括座體、電機以及拋光輪,所述電機安裝于所述座體上,所述拋光輪與所述電機連接。當需要拋光時,工人握持工件并使工件接觸所述拋光輪,從而實現拋光作業。然而,工人不能準確地掌握拋光厚度,而且工件的拋光位置也不易找準。
技術實現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種能夠方便地確定拋光厚度及拋光位置的立式拋光設備。
一種立式拋光設備,包括定位座與拋光組件;所述定位座包括座體、定位塊與兩個彈性卡持片,所述定位塊凸設于所述座體上,所述定位塊上開設有定位槽并于所述定位槽的底部開設有露出槽,所述露出槽貫通所述定位塊,所述兩個彈性卡持片安裝于所述定位塊上并分別位于所述定位槽的相對兩側;所述拋光組件包括兩個安裝塊、轉軸、拋光輪與驅動件,所述兩個安裝塊安裝于所述定位塊背離所述定位槽的一側,所述兩個安裝塊相互間隔設置,所述轉軸的兩端分別轉動地安裝于所述兩個安裝塊上,所述拋光輪固定套設于所述轉軸上并凸伸于所述露出槽中,所述驅動件安裝于所述定位塊上并與所述轉軸連接。
在其中一個實施方式中,所述兩個安裝塊之間形成有拋光間隙,所述拋光輪位于所述拋光間隙中。
在其中一個實施方式中,所述拋光輪的周緣形成有拋光面,所述拋光面上設置有多個拋光顆粒。
在其中一個實施方式中,所述露出槽為矩形槽。
在其中一個實施方式中,所述定位塊于所述定位槽的底部開設有收容槽,所述露出槽開設于所述收容槽的底面上。
在其中一個實施方式中,所述收容槽的深度小于所述定位槽的深度。
在其中一個實施方式中,所述座體的底面形成有固定面,所述定位塊垂直凸設于所述座體上。
在其中一個實施方式中,所述定位槽為矩形槽,且貫通所述定位塊的頂部。
在其中一個實施方式中,所述彈性卡持片為矩形狀,且部分擋設所述定位槽。
在其中一個實施方式中,所述驅動件為旋轉氣缸。
由于所述定位塊上設置有定位槽與露出槽,因此可以利用所述露出槽對工件的拋光位置進行準確定位。而在拋光過程中,所述兩個彈性卡持片能夠對工件進行施力,使得工件抵持于拋光輪上,直至拋光厚度足夠使工件完全收容于所述定位槽中,此時所述兩個彈性卡持片不再對工件施力,拋光結束。因此,所述兩個彈性卡持片能夠準確地確定工件的拋光厚度。
附圖說明
圖1為一實施例的立式拋光設備的立體示意圖。
圖2為圖1所示的立體拋光設備的另一視角的立體示意圖。
圖3為一實施方式的引導環的立體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便于理解本發明,下面將參照相關附圖對本發明進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圖中給出了本發明的較佳實施方式。但是,本發明可以以許多不同的形式來實現,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實施方式。相反地,提供這些實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對本發明的公開內容理解的更加透徹全面。
需要說明的是,當元件被稱為“固定于”另一個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個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當一個元件被認為是“連接”另一個元件,它可以是直接連接到另一個元件或者可能同時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術語“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類似的表述只是為了說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實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義,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術和科學術語與屬于本發明的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通常理解的含義相同。本文中所使用的術語只是為了描述具體的實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發明。本文所使用的術語“及/或”包括一個或多個相關的所列項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組合。
本發明涉及一種立式拋光設備。例如,所述立式拋光設備包括定位座與拋光組件;所述定位座包括座體、定位塊與兩個彈性卡持片,所述定位塊凸設于所述座體上。例如,所述定位塊上開設有定位槽并于所述定位槽的底部開設有露出槽,所述露出槽貫通所述定位塊,所述兩個彈性卡持片安裝于所述定位塊上并分別位于所述定位槽的相對兩側。例如,所述拋光組件包括兩個安裝塊、轉軸、拋光輪與驅動件,所述兩個安裝塊安裝于所述定位塊背離所述定位槽的一側,所述兩個安裝塊相互間隔設置。例如,所述轉軸的兩端分別轉動地安裝于所述兩個安裝塊上,所述拋光輪固定套設于所述轉軸上并凸伸于所述露出槽中,所述驅動件安裝于所述定位塊上并與所述轉軸連接。又如,一種立式拋光設備,包括定位座與拋光組件。例如,所述定位座包括座體、定位塊與兩個彈性卡持片,所述定位塊凸設于所述座體上,所述定位塊上開設有定位槽并于所述定位槽的底部開設有露出槽,所述露出槽貫通所述定位塊,所述兩個彈性卡持片安裝于所述定位塊上并分別位于所述定位槽的相對兩側。例如,所述拋光組件包括兩個安裝塊、轉軸、拋光輪與驅動件,所述兩個安裝塊安裝于所述定位塊背離所述定位槽的一側,所述兩個安裝塊相互間隔設置。例如,所述轉軸的兩端分別轉動地安裝于所述兩個安裝塊上。例如,所述拋光輪固定套設于所述轉軸上并凸伸于所述露出槽中,所述驅動件安裝于所述定位塊上并與所述轉軸連接。
請參閱圖1及圖2,一種立式拋光設備100,包括定位座10與拋光組件30。所述定位座包括座體11、定位塊12與兩個彈性卡持片13,所述定位塊凸設于所述座體上,所述定位塊上開設有定位槽121并于所述定位槽的底部開設有露出槽123,所述露出槽貫通所述定位塊,所述兩個彈性卡持片安裝于所述定位塊上并分別位于所述定位槽的相對兩側,即其中一個彈性卡持片位于所述定位槽的一側,另一個彈性卡持片位于所述定位槽的另一側。所述拋光組件包括兩個安裝塊31、轉軸32、拋光輪33與驅動件34,所述兩個安裝塊安裝于所述定位塊背離所述定位槽的一側,所述兩個安裝塊相互間隔設置,所述轉軸的兩端分別轉動地安裝于所述兩個安裝塊上,即所述轉軸的一端安裝于其中一個安裝塊上,所述轉軸的另一端安裝于另一個安裝塊上。例如,所述拋光輪固定套設于所述轉軸上并凸伸于所述露出槽中,所述驅動件安裝于所述定位塊上并與所述轉軸連接。
例如,所述立式拋光設備的組裝過程具體如下:
將所述兩個彈性卡持片分別安裝于所述定位槽的相對兩側,將所述兩個安裝塊安裝于所述定位塊背離所述彈性卡持片的一側。將所述轉軸的兩端分別轉動地安裝于所述兩個安裝塊上,將所述拋光輪固定套設于所述轉軸上并凸伸于所述露出槽中,將所述驅動件安裝于所述定位塊上并與所述轉軸連接。
例如,所述立式拋光設備的使用過程具體如下:
將工件設置于所述定位槽中,并將工件的拋光部分露出于所述露出槽中。利用所述兩個彈性卡持片卡持所述工件。啟動所述驅動件帶動所述拋光輪旋轉,所述拋光輪對工件的拋光部位進行拋光。由于所述定位塊上設置有定位槽與露出槽,因此可以利用所述露出槽對工件的拋光位置進行準確定位。而在拋光過程中,所述兩個彈性卡持片能夠對工件進行施力,使得工件抵持于拋光輪上,直至拋光厚度足夠使工件完全收容于所述定位槽中,此時所述兩個彈性卡持片不再對工件施力,拋光結束。因此,所述兩個彈性卡持片能夠準確地確定工件的拋光厚度。
例如,為了便于收容工件,所述兩個安裝塊之間形成有拋光間隙311,所述拋光輪位于所述拋光間隙中。所述拋光輪的周緣形成有拋光面331,所述拋光面上設置有多個拋光顆粒。所述露出槽為矩形槽。所述定位塊于所述定位槽的底部開設有收容槽125,所述露出槽開設于所述收容槽的底面上。所述收容槽的深度小于所述定位槽的深度。通過于所述定位槽的底面開設所述收容槽,從而使得所述收容槽能夠較好地收容工件。
例如,為了便于固定所述立式拋光設備,所述座體的底面形成有固定面,所述定位塊垂直凸設于所述座體上。所述定位槽為矩形槽,且貫通所述定位塊的頂部。所述彈性卡持片為矩形狀,且部分擋設所述定位槽。所述驅動件為旋轉氣缸。通過安裝并固定所述座體的底面,從而使得所述立式拋光設備能夠較好地固定住。所述兩個彈性卡持片則能夠利用擋設所述定位槽的部分抵壓工件,使得工件朝向所述露出槽移動。
例如,為了清除拋光留下的塵屑,所述立式拋光設備給還包括除屑機構。所述除屑機構包括氣泵、氣管以及排氣頭,所述氣泵安裝在所述定位塊上,所述排氣頭通過所述氣管連接于所述氣泵上,所述排氣頭上開設有多個除屑孔,所述多個除屑孔為圓形孔。所述除屑機構還包括引導環,所述引導環通過吸附盤吸附于所述收容槽的底面上,并于一側與所述收容槽的底面之間形成有出氣間隙,所述排氣頭滑動地設置于所述引導環上。所述引導環內形成有引導溝,所述排氣頭滑動地設置于所述引導溝中,所述引導溝為環形槽,且所述引導溝的底面為傾斜面,所述排氣頭的底面貼設于所述引導溝的底面上。所述引導溝的底面開設有多個出氣孔,所述多個出氣孔與所述多個除屑孔連通。所述排氣頭為圓錐筒形,所述排氣頭的相對兩側分別凸設有導向桿,所述兩個導向桿的端部凸設有導向球,所述引導環的內側凹設有兩個滑行槽,所述兩個滑行槽分別設置于所述引導溝的相對兩側壁上,所述兩個導向桿的導向球均滑動地設置于所述兩個滑行槽中。所述除屑機構還包括旋轉組件,所述旋轉組件包括座設體、旋轉氣缸與驅動桿,所述座設體設置于所述引導環的中心,所述旋轉氣缸安裝于所述座設體上,所述驅動桿凸伸于所述旋轉氣缸上并與所述排氣頭連接。所述引導環為橢圓形環,所述驅動桿為彈性桿。所述驅動桿為橡膠桿。所述驅動桿包括相互連接的連桿部與樞接部,所述連桿部連接于所述驅動體上,所述樞接部滑動設置于所述引導環上,并與所述排氣頭連接。所述連桿部為彈性連桿部。所述樞接部包括套接環與兩個滑動片,所述兩個滑動片相對凸設于所述套接環的相對兩側,并支撐于所述引導環的引導溝的相對兩側壁上。所述套接環與所述連桿部連接并套接于所述排氣頭上。所述排氣頭的周緣還凹設有套接槽,所述套接環嵌合于所述套接槽中。所述套接環的橫截面為圓形。所述引導溝的側壁上還凸設有引導肋,所述引導肋的頂部開設有凹槽,所述凹槽內設置有多個滾動珠。所述滾動珠為鋼珠,所述滾動珠部分凸出于所述凹槽外。所述滑動片的底部開設有滑動溝,所述多個滾珠部分卡入所述滑動片的滑動溝內。所述除屑機構還包括移除組件,所述移除組件包括移除體以及連接桿,所述移除體滑動地設置于所述收容槽的底面上,所述連接桿的端部連接于所述移除體上,所述連接桿遠離所述移除體的一端與所述驅動桿的連桿部連接,所述連接桿與所述驅動桿垂直。所述連接桿連接于所述連桿部的中間位置,所述移除體為圓盤狀,且轉動連接于所述連接桿上。所述移除體的頂部設置有驅動體,所述移除體包括罩殼、樞軸以及移除盤,所述罩殼罩設于所述移除盤上,所述樞軸的一端連接于所述移除盤上,所述樞軸的另一端連接于所述驅動體上。所述驅動體安裝于所述罩殼上,所述除屑機構包括兩個所述移除組件,所述兩個移除組件相對設置。所述引導環上還設置有兩個抵壓體,所述兩個抵壓體均設置于所述座設體上,并朝相反方向延伸。所述抵壓體的底部開設有抵持槽,所述兩個移除組件分別滑動地配合于所述兩個抵壓體的抵持槽中。所述抵持槽的深度沿遠離所述座設體的方向逐漸增大,所述抵持槽的底面傾斜設置,所述抵持槽的寬度大于所述移除體的直徑,所述抵持槽的寬度為所述移除體的直徑的5-7倍,所述移除體的罩殼上凸設有移動部,所述移動部的表面為斜面,所述移動部與所述抵持槽的底面相抵持。所述驅動體的高度小于所述移動部的高度。例如,所述抵持槽的寬度為所述移除體的直徑的6倍。
例如,為了進一步詳細地描述所述除屑機構的具體結構及有益效果,所述除屑機構包括氣泵、氣管以及排氣頭,所述氣泵安裝在所述底座上,所述排氣頭通過所述氣管連接于所述氣泵上,所述排氣頭上開設有多個除屑孔,所述多個除屑孔為圓形孔。例如,為了便于從多個方向進行除屑,請參閱圖3,所述除屑機構還包括引導環71,所述引導環通過吸附盤吸附于所述收容槽的底面上,并于一側與所述收容槽的底面之間形成有出氣間隙,所述排氣頭滑動地設置于所述引導環上,從而使得所述引導環能夠引導所述排氣頭沿環形軌跡移動,從而實現環繞一圈滑動以進行除屑,從而提高除屑效率。例如,所述引導環內形成有引導溝711,所述排氣頭滑動地設置于所述引導溝中,所述引導溝為環形槽,且所述引導溝的底面為傾斜面,所述排氣頭的底面貼設于所述引導溝的底面上。為了順利的排氣,所述引導溝的底面開設有多個出氣孔712,所述多個出氣孔與所述多個除屑孔連通。例如,為了引導所述排氣頭的滑動,所述排氣頭為圓錐筒形,所述排氣頭的相對兩側分別凸設有導向桿,所述兩個導向桿的端部凸設有導向球,所述引導環的內側凹設有兩個滑行槽,所述兩個滑行槽分別設置于所述引導溝的相對兩側壁上,所述兩個導向桿的導向球均滑動地設置于所述兩個滑行槽中,從而使得所述排氣頭能夠順利的滑行。例如,為了便于驅動所述排氣頭的滑行,所述除屑機構還包括旋轉組件,所述旋轉組件包括座設體、旋轉氣缸與驅動桿,所述座設體設置于所述引導環的中心,所述旋轉氣缸安裝于所述座設體上,所述驅動桿凸伸于所述旋轉氣缸上并與所述排氣頭連接。所述旋轉氣缸能夠驅動所述驅動桿旋轉,從而帶動所述排氣頭旋轉。例如,為了便于改變所述排氣頭的旋轉速度,使得所述排氣頭對準所述露出槽的側邊時,速度較慢,而在正對所述露出槽的端部時速度較快,所述引導環為橢圓形環,所述驅動桿為彈性桿,使得所述驅動桿驅動所述排氣頭到達所述引導環的短軸方向時,所述排氣頭受到所述引導環的側壁較大的壓力,從而以較慢的速度旋轉。而在所述排氣頭到達所述引導的長軸方向時,所述排氣頭受到所述引導環的側壁的壓環力較小,從而能夠以較快的速度旋轉,進而有針對性地調整所述排氣頭的移動速度。例如,所述驅動桿為橡膠桿。為了便于設置所述驅動桿,所述驅動桿包括相互連接的連桿部與樞接部,所述連桿部連接于所述驅動體上,所述樞接部滑動設置于所述引導環上,并與所述排氣頭連接。所述連桿部為彈性連桿部。為了滑動支撐所述樞接部,所述樞接部包括套接環與兩個滑動片,所述兩個滑動片相對凸設于所述套接環的相對兩側,并支撐于所述引導環的引導溝的相對兩側壁上。所述套接環與所述連桿部連接并套接于所述排氣頭上。例如,為了便于實現滑動套接,所述排氣頭的周緣還凹設有套接槽,所述套接環嵌合于所述套接槽中。例如,所述套接環的橫截面為圓形。例如,為了保證所述滑動片與所述引導溝的側壁的滑動連接,所述引導溝的側壁上還凸設有引導肋,所述引導肋的頂部開設有凹槽713,所述凹槽內設置有多個滾動珠。所述滾動珠為鋼珠,所述滾動珠部分凸出于所述凹槽外。所述滑動片的底部開設有滑動溝,所述多個滾珠部分卡入所述滑動片的滑動溝內。由于所述引導肋上設置有多個滾動珠,而所述滑動片的底部配合于所述多個滾動珠上,因此使得所述滑動片能夠順利地于所述引導環上滑動。
例如,為了便于進一步除去所述塵屑,所述除屑機構還包括移除組件,所述移除組件包括移除體以及連接桿,所述移除體滑動設置與所述收容槽的底面上,所述連接桿的端部連接于所述移除體上,所述連接桿遠離所述移除體的一端與所述驅動桿的連桿部連接,從而使得所述旋轉氣缸在驅動所述排氣頭旋轉的同時,也能夠驅動所述移除體沿預設路徑滑動,以徹底清除塵屑。例如,所述連接桿與所述驅動桿垂直。所述驅動桿能夠驅動所述連接桿帶動所述移除體移動,從而使得所述移除體避開所述排氣頭,使得所述排氣頭吹氣時,所述移除體移開。而當所述排氣頭移開時,所述移除體又重新回位。
例如,所述連接桿連接于所述連桿部的中間位置,所述移除體為圓盤狀,且轉動連接于所述連接桿上。例如,所述移除體的頂部設置有驅動體,所述驅動體驅動所述移除體旋轉,同時所述驅動體也能夠增加所述移除體的重量,從而使得所述移除體能夠產生更大的摩擦力,提高清除效率。例如,為了便于設置所述移除體,所述移除體包括罩殼、樞軸以及移除盤,所述罩殼罩設于所述移除盤上,所述樞軸的一端連接于所述移除盤上,所述樞軸的另一端連接于所述驅動體上。所述驅動體安裝于所述罩殼上,并用于驅動所述移除盤旋轉,從而實現移除作業。例如,在所述驅動桿的旋轉過程中,所述連接桿帶動所述移除體做前后往復移動。例如,為了實現對兩側進行移除,所述除屑機構包括兩個所述移除組件,所述兩個移除組件相對設置,當所述驅動桿驅動一個移除組件靠近所述旋轉氣缸時,則驅動另一個移除組件遠離所述旋轉氣缸,從而使得所述兩個移除組件能夠有序地進行移除作業。
例如,為了改變所述移除體的摩擦力度,所述引導環上還設置有兩個抵壓體,所述兩個抵壓體均設置于所述座設體上,并朝相反方向延伸。即其中一個抵壓體朝其中一個移除體延伸,另一個抵壓體朝另一個移除體延伸,所述兩個抵壓體的端部均固定于所述引導環上。所述抵壓體的底部開設有抵持槽,所述兩個移除組件分別滑動地配合于所述兩個抵壓體的抵持槽中。例如,所述抵持槽的深度沿遠離所述座設體的方向逐漸增大,即所述抵持槽的底面傾斜設置,使得所述移除體在靠近所述引導環的中心時,受到所述抵持槽的抵持力度越大,從而抵壓于所述收容槽的底面上。例如,為了便于所述移除體的活動,所述抵持槽的寬度大于所述移除體的直徑,例如,所述抵持槽的寬度為所述移除體的直徑的5-7倍,例如為6倍,從而使得在所述驅動桿驅動所述移除體時,所述移除體能夠左右搖擺以消除應力,使得所述驅動桿能夠轉動得更為順暢。例如,所述移除體的罩殼上凸設有移動部,所述移動部的表面為斜面,所述移動部與所述抵持槽的底面相抵持。所述驅動體的高度小于所述移動部的高度,從而使得所述驅動體裝設于所述罩殼上時不會阻礙所述移除體的移動。
以上所述實施例的各技術特征可以進行任意的組合,為使描述簡潔,未對上述實施例中的各個技術特征所有可能的組合都進行描述,然而,只要這些技術特征的組合不存在矛盾,都應當認為是本說明書記載的范圍。
以上所述實施方式僅表達了本發明的幾種實施方式,其描述較為具體和詳細,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為對本發明專利范圍的限制。應當指出的是,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都屬于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因此,本發明專利的保護范圍應以所附權利要求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