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用實用新型屬于負壓消失模鑄造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機車發動機水冷缸體負壓消失模鑄造結構。
背景技術:
機車發動機水冷缸體,由于零件的特殊性, 普通粘土砂型或樹脂砂鑄造制造此零件,都需要單獨制作型芯,由于型芯只有8個Φ19孔作為支撐,難以承擔型芯的重量,加芯骨后有帶來清理是難取出的弊端,再者零件上下兩腔通過19個獨立的0.9cm2異性孔連接, 型芯因面積小易斷裂,且清理十分困難。
而負壓消失模鑄造是鑄造行業的新興鑄造工藝方法,它是將與鑄件尺寸形狀相似的發泡塑料模型粘結組合成模型簇,刷涂耐火涂層并烘干后,埋在干石英砂中振動造型,在負壓下澆注液體金屬,使模型氣化并占據模型位置,凝固冷卻后形成所需鑄件的新型鑄造方法。消失模鑄造的工藝過程比傳統的砂型鑄造工藝簡單的多,它的工藝優點有:鑄件精度高、設計靈活、無傳統鑄造中的砂芯和制芯工部,不會出現傳統砂型鑄造中因砂芯尺寸、清潔生產和減輕鑄件毛坯的重量,機械加工余量小等優點,因此用負壓消失模鑄造此件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是針對上述現狀,而提供的一種新穎的機車發動機水冷缸體負壓消失模鑄造結構。
本實用新型的主要技術方案:機車發動機水冷缸體負壓消失模鑄造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成型的缸體白模組和澆注系統,缸體白模組與澆注系統粘結;所述缸體白模組由四段白模依次粘接組成:根據機車發動機水冷缸體的結構形狀,將缸體根據內部型腔分布特征分為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及第四段,每段白模各自成型,其中第四段白模頂部在成型時開設與內部型腔連通的4個Φ8mm小孔,上述四個小孔與第一段、第三段白模側面的小孔用于涂掛涂料、積液流出和造型時型砂的進入和補充。
優選地,所述成型的缸體白模組和澆注系統通過市售消失模鑄造專用熱熔膠粘接。
所述四段白模之間通過市售消失模鑄造專用膠粘接。
本實用新型用于機車發動機水冷缸體的負壓消失模鑄造中,一般包含以下步驟:(1)缸體白模成型及澆注系統成型;(2)缸體白模粘接組型;(3)缸體白模涂料涂掛;(4)造型:(5)澆注;(6)清理。
本實用新型通過分段成型,利用第四段白模頂部在成型時開設與內部型腔連通的4個Φ8mm小孔,以及第一段、第三段白模側面的小孔,滿足涂掛涂料、積液流出和造型時型砂的進入和補充的要求。
本實用新型的鑄造結構,鑄件精度高、設計靈活、無傳統鑄造中的砂芯和制芯工部,不會出現傳統砂型鑄造中因砂芯尺寸、清潔生產和減輕鑄件毛坯的重量,具有機械加工余量小,制造成本低,操作簡單,容易掌握,可靠性強,易于批量生產等的優點。
附圖說明
圖1為實施例中缸體白模第一段的示意圖。
圖2為實施例中缸體白模第二段的示意圖。
圖3為實施例中缸體白模第三段的示意圖。
圖4為實施例中缸體白模第四段的示意圖。
圖5為實施例中澆注系統成型示意圖。
圖6為實施例中缸體白模粘接組型后3/4的切面示意圖。
圖中,1-第一段,2-第二段,3-第三段,4-第四段;5-第一段側小孔,6-第一段型腔,7-第二段型腔,8-第三段側小孔,9-第三段型腔,10-第四段頂部小孔,11-澆注系統。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實施例和附圖對本發明加以詳細描述。
實施例:機車發動機水冷缸體負壓消失模鑄造結構,主要包括成型的缸體白模組和澆注系統11(參見附圖5),缸體白模組與澆注系統11粘結(參見附圖6);所述缸體白模組由四段白模依次粘接組成:根據機車發動機水冷缸體的結構形狀,將缸體根據內部型腔分布特征分為第一段1、第二段2、第三段3及第四段4(參見附圖1-4),每段白模各自成型,其中第四段4白模頂部在成型時開設與內部型腔連通的4個Φ8mm小孔,上述第四段頂部小孔10與第一段側孔5、第三段側小孔8用于涂掛涂料、積液流出和造型時型砂的進入和補充。
實施例中,成型的缸體白模組和澆注系統通過市售消失模鑄造專用熱熔膠粘接。四段白模之間通過市售消失模鑄造專用膠粘接。
實施例用于機車發動機水冷缸體負壓消失模鑄造工藝中,主要包含以下步驟:(1)缸體白模成型及澆注系統成型;(2)缸體白模粘接組型;(3)缸體白模涂料涂掛;(4)造型:(5)澆注;(6)清理。
所述步驟(1)中,根據機車發動機水冷缸體的結構形狀,制作缸體分段成型白模(參見附圖1-4),將缸體根據內部型腔分布特征分為4段,每段白模各自成型,其中第四段白模頂部在成型時開設與內部型腔連通的4個Φ8mm頂部小孔,上述四個小孔與第一段、第三段白模側面的小孔用于涂掛涂料、積液流出和造型時型砂的進入和補充。
所述步驟(2)中,將成型后缸體白模的第一段1、第二段2、第三段3及第四段4依次用市售消失模鑄造專用膠粘接組成缸體白模, 粘接組成缸體白模的組件與成型的澆注系統11(參見附圖5)用市售消失模鑄造專用熱熔膠粘接(參見附圖6)。
所述步驟(3)中,將粘接后缸體白模組件用市售消失模鑄造專用涂料涂掛,涂掛時涂料從第一段側小孔5、第三段側小孔8及第四段頂部小孔10分別進入各段對應的型腔,充滿型腔后,多余涂料從各自的小孔流出,積液從最下面的第一段側小孔5流出(參見附圖6);涂掛后放入40~55℃烘干房中烘干后,再按上述方法涂掛第二遍,放入40~55℃烘干房中烘干待用。
所述步驟(4)中,造型采用雨淋式加砂方式,震動緊實頻率48~56HZ,震動總時間為10~15分鐘,造型時型砂從第一段側小孔5、第三段側小孔8及第四段頂部小孔10分別進入各段對應的型腔并充滿型腔,最上面的第四段頂部小孔10還起到緊實時的補砂作用(參見附圖6)。
所述步驟(5)中,澆注采用階梯式充型方法,澆注溫度控制在1480~1500℃,澆注負壓0.020~0.025MPa,澆注后保壓時間為10-20分鐘。
所述步驟(6)中,澆注后輕擊鑄件,芯砂從從第一段側小孔5、第三段側小孔8及第四段頂部小孔10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