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鋁輪轂鑄造的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鋁輪轂鑄造缺陷控制裝置。
背景技術:
鑄鐵件鑄造缺陷經驗知識是廣大鑄造工作者的實踐成果和智慧的結晶,在預防和處理相應鑄造缺陷等方面有著非常高的指導價值。鋁合金輪轂在低壓鑄造過程中陶瓷保溫套設置在升液管上方,澆口設置在陶瓷保溫套的上端口。按照低壓鑄造鋁合金輪轂鋁溶液順序凝固程序,上輪輞由上而下逐步凝固,下輪輞由下而上凝固,輪輻由外向內逐步凝固,然后安裝面處凝固,最后澆口處凝固。整個低壓鑄造過程確保澆口處最后凝固是整個輪轂補縮的關鍵,也是確保鑄件內在品質的關鍵因素,在低壓鑄造鋁合金輪轂生產過程中,如果澆口與陶瓷保溫套區域溫度過低,將導致鋁溶液在此處的提前凝固,一方面將導致輪轂局部補縮不足,熱節點處、輪輞、輪輻、斜安面、安裝面形成縮孔或疏松等鑄造缺陷;另一方面還有可能導致鋁液在陶瓷保溫套內凝固堵塞,造成鑄造過程堵澆口現象,導致模具下機臺,嚴重影響正常的生產程序。目前,對該鑄造缺陷的改善措施是靠鐵澆口噴涂保溫涂料、使用保溫性較好的陶瓷保溫套、使用保溫耐火材料加以保護、加大升液管和澆口直徑的比例等措施,但是在低壓鑄造生產過程對于輪型較大、保壓周期較長的產品仍然存在因澆口提前凝固而產生縮孔、疏松、甚至澆口堵塞而停止生產等異常現象,而且溫度控制的精準度不高。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上述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溫度控制的精準度極高,有效解決澆口提前凝固而產生縮孔、疏松、甚至澆口堵塞而停止生產等異常現象的鋁輪轂鑄造缺陷控制裝置。
為實現上述的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鋁輪轂鑄造缺陷控制裝置,包括陶瓷保溫套、升液管、澆口,陶瓷保溫套設置在升液管的上方,澆口設置在陶瓷保溫套的上端口上,陶瓷保溫套的側壁內設有由控制器控制加熱的加熱絲,在陶瓷保溫套的外側壁上設有與控制器連接的熱敏電阻,或者是在陶瓷保護套的側壁內設有熱敏電阻,在陶瓷保護套側壁內的熱敏電阻靠近或者緊貼于加熱絲。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加熱絲設于陶瓷保溫套的側壁內且靠近陶瓷保溫套的內腔壁一側的位置。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升液管內沿其內管壁上設有由下管口螺旋向上至上管口的螺旋槽。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陶瓷保溫套的內腔由下至上內徑逐漸減小。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澆口的下端口與陶瓷保溫套的上腔口連接且內徑相等。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澆口的內徑由下端口至上端口逐漸增大。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所達到的技術效果為:通過將加熱絲直接設置在陶瓷保溫套內,能夠更快更精準的對陶瓷保溫套做到更好的加熱和溫度控制,而且通過熱敏電阻的設置,就進一步的使得溫度控制的精準度更好,有效解決澆口提前凝固而產生縮孔、疏松、甚至澆口堵塞而停止生產等異常現象。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剖視結構原理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參照圖1,為本實用新型公開的一種鋁輪轂鑄造缺陷控制裝置,包括陶瓷保溫套10、升液管11、澆口12,陶瓷保溫套10設置在升液管11的上方,澆口12設置在陶瓷保溫套10的上端口上,陶瓷保溫套10的側壁內設有由控制器控制加熱的加熱絲13,在陶瓷保溫套10的外側壁上設有與控制器連接的熱敏電阻14,或者是在陶瓷保護套10的側壁內設有熱敏電阻14,在陶瓷保護套10側壁內的熱敏電阻14靠近或者緊貼于加熱絲13。其中,加熱絲13優選設于陶瓷保溫套10的側壁內且靠近陶瓷保溫套10的內腔壁一側的位置;升液管11內沿其內管壁上設有由下管口螺旋向上至上管口的螺旋槽15。另外,陶瓷保溫套10的內腔由下至上內徑逐漸減小,澆口12的下端口與陶瓷保溫套10的上腔口連接且內徑相等,澆口12的內徑由下端口至上端口逐漸增大。
上述實施例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故:凡依本實用新型的結構、形狀、原理所做的等效變化,均應涵蓋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