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種用于大噸位熔窯池壁磚的綁磚作業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綁磚作業方法針對日平均產能在600~800噸的熔窯,在日常生產過程中完成3~4次綁磚后,再次進行綁磚作業的方法,其具體步驟如下:
1)首先將熔窯內液面的高度下降500~600mm,然后拆除綁在池壁磚外側的3~4次綁磚;
2)在池壁磚(6)外側的上部貼第一層綁磚(8);第一層綁磚(8)的下端面與位于池壁磚(6)外側下部的粘土磚(5)相貼合;在第一層綁磚(8)的外側砌筑第二層綁磚(9);第一層綁磚(8)、第二層綁磚(9)的上端面與池壁磚(6)上端面平齊;第二層綁磚(9)的下端面高于第一層綁磚(6)的上端面;在第二層綁磚(8)下端面與第一層綁磚(8)的外壁面之間設置角鋼Ⅰ(3);所述角鋼Ⅰ(3)的一邊與第一層綁磚(8)的外壁面相貼合,另一邊與第二層綁磚(9)的下端面相貼合;所述角鋼Ⅰ(3)通過頂絲Ⅰ固定在池壁磚(6)上;所述第二層綁磚(8)的外壁面上設置有用以在第二層綁磚出現侵蝕時在其外側加砌第三層綁磚的角鋼Ⅲ(1);所述的角鋼Ⅲ(1)通過頂絲Ⅲ(2)使與第二層綁磚(9)、第一層綁磚(8)、池壁磚(6)固定為一體;所述的頂絲Ⅲ(2)與池壁磚6(6)上端面之間的距離為100mm;所述第二層綁磚(9)的外壁面上還設置有角鋼Ⅱ(7),所述的角鋼Ⅱ(7)位于角鋼Ⅲ(1)的下方,且所述角鋼Ⅱ(7)的尺寸大于角鋼Ⅲ(1)的尺寸,用以在角鋼Ⅲ1上砌筑厚度大于第三層綁磚厚度的第四層綁磚,所述的角鋼Ⅱ(7)通過頂絲Ⅱ(12)與第二層綁磚(9)、第一層綁磚(8)、池壁磚(9)固定為一體;所述頂絲Ⅱ(12)與池壁磚(6)上端面之間的距離為200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