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礦產資源加工及硅鋁酸鹽化合物制備工藝技術領域,具體涉及鉀長石的利用和W分子篩的制備。
背景技術:
W分子篩屬四方晶系,是一種具有八元環主孔道結構的硅鋁酸鹽沸石。可應用于石油烴類的提純,以除去H2S或者用于富集氧氣,以分離氮氣。另一方面,由于W分子篩鉀含量高,對鉀離子有較好的選擇性,除可用作緩釋鉀肥外,在海水提鉀方面也有一定的應用。同時,在催化裂化催化劑中添加W分子篩能提高其活性和穩定性,提高汽油的辛烷值。此外,由于W分子篩有輕微的酸性,在甲醇催化脫水生成二甲醚的反應過程中具有100%的選擇性和較高的穩定性,而被用作甲醇脫水生成二甲醚的催化劑。
鉀長石礦是一種非水溶性鉀資源,我國鉀長石礦廣泛分布于23個省區,已探明儲量達上百億噸。鉀長石(KAlSi3O8)理論上含K2O 16.9 %,SiO2 64.7 %,Al2O3 18.4 %,與 W 分子篩組成( Si/Al = 1.5-2.4, K/Al = 1)非常接近,若能由鉀長石直接制備W分子篩,既可得到高附加值的分子篩產品,又可避免傳統工藝在提取鉀資源后制造大量含硅鋁的廢液和廢渣,進而有助于實現資源的全面節約和高效利用。
W分子篩的傳統制備方法為水熱晶化法,其反應混合物為液態,由于液相混合物反應時存在熱力學極限,原料不能全部轉化,因此產率較低。傳統工藝中,將分子篩母液循環利用,不僅工藝復雜,且難以保證產品質量,在合成過程中產生的大量污水也將造成環境污染。
為了更高效的利用鉀長石資源,本發明公開了一種由鉀長石制備W分子篩的新方法,將鉀長石、K2CO3、Al(OH)3和SiO2混合均勻后于一定溫度下焙燒一段時間,冷卻后取出,研磨后加入極少量的H2O,在一定溫度下晶化一段時間,合成W分子篩。此方法能直接利用鉀長石,具有原料利用率高、產品收率高、工藝簡單、易放大、無廢液廢渣產生的特點,具有良好的潛在經濟效益。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利用鉀長石中所含的鉀、硅、鋁源并以固相轉化法制備W分子篩的方法,實現鉀長石資源的高效利用,提高W分子篩的產品收率。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本發明所述的一種固相法由鉀長石制備W分子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驟:
(1)將鉀長石礦粉與K2CO3、Al(OH)3和SiO2按配比混合均勻后,放入瓷坩堝中,一定溫度下焙燒一段時間;待冷卻后將反應后的熟料取出磨細;
(2)往步驟(1)中所得的熟料加入一定量的水攪拌均勻呈膏體狀態后,置于反應釜內,然后在反應釜底部加入一定量的水,在一定溫度下晶化一段時間,將產物洗滌、干燥即得到W分子篩。
所述鉀長石:K2CO3:Al(OH)3:SiO2的質量配比為10:(10~20):(5~10):(8~14)。
攪拌時加入的水量與鉀長石的質量配比為(2~6):1。
攪拌時加入的水的質量與反應釜底部所加水的質量之比為(2~6):1。
步驟(1)焙燒溫度控制在600~1000℃。
步驟(1)焙燒時間為0.5~5 h。
步驟(2)的晶化過程的溫度控制在130~180℃。
步驟(2)的晶化時間為18~72 h。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體現在:
1.以廉價易得的鉀長石為原料,原料成本低,同時有效利用了鉀長石中的鉀、硅和鋁資源。
2.將鉀長石礦粉與K2CO3、Al(OH)3和SiO2按配比混合均勻后焙燒,焙燒產物不會出現粘結現象,易取出,易研磨,后續操作方便。
3.在固相轉化法制備W分子篩過程中所用的硅源和鋁源百分之百轉化為W分子篩,原料利用率高,產品收率高,避免了資源的浪費。
4.整個過程中堿和水的用量與水熱晶化法相比大幅度減小,有利于節約成本,減少三廢排放。
5.與水熱晶化法相比,本方法制備W分子篩的重復性好,易放大,工藝更簡單。
附圖說明
圖1為實例1~8的W分子篩的XRD對照譜圖。
具體實施方式
實例1
稱取1.0 g 鉀長石、1.6 g K2CO3、0.66 gAl(OH)3和1.12g SiO2,混合均勻后,置于瓷坩堝內,于800℃下焙燒2h,反應結束后,待冷卻至室溫,取出焙燒物,磨細,加入4.0g H2O攪拌均勻呈膏體狀態后,置于加入1.0g水的反應釜內,然后在160℃下晶化48h。將產物洗滌、干燥,即得到W分子篩。
實例2
稱取1.0 g 鉀長石、1.8 g K2CO3、0.66 gAl(OH)3和1.12g SiO2,混合均勻后,置于瓷坩堝內,于800℃下焙燒2h,反應結束后,待冷卻至室溫,取出焙燒物,磨細,加入4.0g H2O攪拌均勻呈膏體狀態后,置于加入1.0g水的反應釜內,然后在160℃下晶化48h。將產物洗滌、干燥,即得到W分子篩。
實例3
稱取1.0 g 鉀長石、1.6 g K2CO3、0.66 gAl(OH)3和0.92g SiO2,混合均勻后,置于瓷坩堝內,于800℃下焙燒2h,反應結束后,待冷卻至室溫,取出焙燒物,磨細,加入4.0g H2O攪拌均勻呈膏體狀態后,置于加入1.0g水的反應釜內,然后在160℃下晶化48h。將產物洗滌、干燥,即得到W分子篩。
實例4
稱取1.0 g 鉀長石、1.6 g K2CO3、0.66 gAl(OH)3和1.12g SiO2,混合均勻后,置于瓷坩堝內,于800℃下焙燒2h,反應結束后,待冷卻至室溫,取出焙燒物,磨細,加入4.0g H2O攪拌均勻呈膏體狀態后,置于加入1.0g水的反應釜內,然后在160℃下晶化36h。將產物洗滌、干燥,即得到W分子篩。
實例5
稱取1.0 g 鉀長石、1.6 g K2CO3、0.66 gAl(OH)3和1.12g SiO2,混合均勻后,置于瓷坩堝內,于800℃下焙燒2h,反應結束后,待冷卻至室溫,取出焙燒物,磨細,加入4.0g H2O攪拌均勻呈膏體狀態后,置于加入1.0g水的反應釜內,然后在150℃下晶化48h。將產物洗滌、干燥,即得到W分子篩。
實例6
稱取1.0 g 鉀長石、1.6 g K2CO3、0.66 gAl(OH)3和1.12g SiO2,混合均勻后,置于瓷坩堝內,于900℃下焙燒2h,反應結束后,待冷卻至室溫,取出焙燒物,磨細,加入4.0g H2O攪拌均勻呈膏體狀態后,置于加入1.0g水的反應釜內,然后在160℃下晶化48h。將產物洗滌、干燥,即得到W分子篩。
實例7
稱取1.0 g 鉀長石、1.6 g K2CO3、0.66 gAl(OH)3和1.12g SiO2,混合均勻后,置于瓷坩堝內,于800℃下焙燒3h,反應結束后,待冷卻至室溫,取出焙燒物,磨細,加入4.0g H2O攪拌均勻呈膏體狀態后,置于加入1.0g水的反應釜內,然后在160℃下晶化48h。將產物洗滌、干燥,即得到W分子篩。
實例8
稱取1.0 g 鉀長石、1.6 g K2CO3、0.76 gAl(OH)3和1.12g SiO2,混合均勻后,置于瓷坩堝內,于800℃下焙燒2h,反應結束后,待冷卻至室溫,取出焙燒物,磨細,加入4.0g H2O攪拌均勻呈膏體狀態后,置于加入1.0g水的反應釜內,然后在160℃下晶化48h。將產物洗滌、干燥,即得到W分子篩。
上述的具體實施方式是對本發明申請的進一步詳細說明,但本發明權利要求保護的范圍并不局限于實施方式中所描述的范圍,凡采用同效變形等的技術方案,均落在本發明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