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道路工程領域,尤其涉及一種使排水瀝青混合料具有抗飛散性能的改性添加劑及其制備的排水瀝青混凝土。
背景技術:
:排水瀝青路面是指壓實后空隙率在18%~25%,能夠在混合料內部形成排水通道的新型瀝青混凝土面層,排水路面能夠消除雨天路面形成的水膜,提高行車的安全性、舒適性。為了保證較大的空隙率,排水性瀝青混合料中粗集料用量占到80%以上,因此,排水瀝青路面的強度減低,瀝青老化后會導致膠漿開裂,排水瀝青路面中的粗集料成片脫落,出現飛散現象,重載車輛擠壓和雨水沖刷等外力作用加速了這種現象的發生,最終導致排水瀝青路面損壞,因此設計一種具有高抗飛散性能的混合料是道路工程建設的關鍵。為了獲得具有高抗飛散性能的混合料,一般會圍繞:1)采用起粘結作用的高粘度的瀝青,一般采用高含量的SBS實現;2)添加纖維,包括聚合物化學纖維(聚酯和聚丙烯、聚丙烯腈纖維)、木質素纖維等,通過加筋和吸附瀝青增加瀝青膜厚等機理改善抗飛散掉粒性能;3)添加抗剝落劑、抗老化劑,用于提高瀝青與石料界面粘附性能、防止瀝青氧化的材料三個方面進行研究然而一般要求起粘結作用的瀝青必須具有較高的粘度,抗車轍性和抗飛散性要遠高于SBS改性瀝青混凝土,另外由于排水混凝土經常浸泡在水中,需要具有較高的水穩定性。因此制備排水瀝青混凝土時,除了在瀝青中添加聚合物、樹脂類添加劑外,還要在混合料中添加木質素纖維、聚酯纖維、聚丙烯纖維等,纖維不僅能增加瀝青與石料的粘結力,還能增加瀝青用量、減小飛散、提高水穩定性和耐久性。但是,為了滿足高粘度的需要,現有技術常用高改性劑含量的SBS/樹脂復合改性瀝青。當前改性瀝青一般采取濕法制得,即預先在工廠將改性劑與基質瀝青經過溶脹、剪切、發育的方法制備成品SBS改性瀝青,這不但增加了額外的運輸和生產環節,而且成品SBS改性瀝青屬于熱力學不穩定體系,在儲存運輸過程中必然會發生不同程度的改性劑離析分層、指標衰減等問題,對于不易改性的瀝青,這種衰減格外顯著。一般改性瀝青出廠后,平均要經過2天左右的運輸和儲存,如遇陰雨天氣或其他管理變化導致無法施工,存放時間可能達到5天以上,在此期間改性瀝青的性能指標已經發生嚴重衰減,且高含量的SBS改性瀝青更容易離析和降解。因此目前常用的濕法制成的改性瀝青不僅增加了生產成本,造成了環境污染,降低了施工靈活性,還給路面質量帶來了不良影響。而且,在生產排水瀝青混合料時,通常將纖維單獨投入拌合樓使用,纖維在存放過程中容易受潮變質,同時密度較小,在加入過程中容易發生漂浮,難以混合均勻。如何將纖維有效加入、且保證拌合的均勻性是生產排水瀝青混凝土急需解決的問題。另外,大孔隙的瀝青混凝土還容易造成集料的剝離和脫落,嚴重可能會導致路面功能的損害,因此要求瀝青具有較強的粘附性和較強的抗老化性,通常的解決方法是在瀝青與集料拌合時加入抗剝離劑、抗老化劑,這不僅增加了現場勞動強度還容易造成拌合的不均勻。因此迫切需要一種將高粘改性劑、纖維、抗老化劑與抗剝離劑融合為一體的復合改性劑,在使用時能夠直接投入拌合樓,而無需預先制備成品高粘瀝青、無需單獨投放纖維、無需單獨投放抗剝離劑及抗老化劑。但受以下兩個方面的影響,在現有技術條件下,并未實現纖維與聚合物類改性劑共同造粒的技術:(1)纖維類材料的韌性較小,造粒時易斷裂。(2)聚合物類改性劑通常高溫造粒,而纖維類材料受熱容易老化。例如,CN1876723B公開的“提高粘度的排水路面瀝青改性劑及其制備方法”中提出了一種以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BS)為基料,以增粘樹脂、工藝用油、乙烯-醋酸乙烯等為輔料的高粘瀝青改性劑的制備方法,雖然該瀝青的粘度較高,但是由于其排水瀝青混合料的改善作用較為片面,且對于最佳瀝青用量并沒有提高,因而不能改善瀝青混合料的水穩定性、抗飛散性和耐久性。又例如CN101831190A公開的”一種易溶于瀝青的高粘度瀝青改性劑及其生產方法”中提出了一種以SBS、石油樹脂、芳烴油、抗氧化劑、潤滑劑、接枝劑、引發劑等為原料制備易溶高粘改性劑的制備方法,該方法同樣僅從粘度方面進行改進,并沒有使用聚酯纖維去實現加筋和吸附瀝青的作用,因此其同樣存在不能改善瀝青混合料的水穩定性、抗飛散性和耐久性的問題。又例如CN101177534A公開的“高粘瀝青改性劑”中提出了一種使用熱塑性彈性、橡膠類聚合物、熱塑性樹脂、硫化劑制備得到的高粘改性劑。普遍認為,聚合物類改性劑能否溶于瀝青中交聯形成連續的網狀結構,是最大限度發揮聚合物改性作用的關鍵【張德勤.石油瀝青的生產與應用[M].北京:中國石化出版社,2001】,同時聚合物類在硫磺的作用下發生交聯反應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這個過程需要在交聯促進劑的輔助下進行【楊清芝.現代橡膠工藝學[M].北京:中國石化出版社,1997】,按照該方法的技術條件,聚合物類改性劑難以發生交聯反應,進而無法對瀝青的性能進行有效的提升。可見,該方法也是僅僅從增加粘度(即交聯作用)改善瀝青,并沒有給出使用聚酯纖維進行加筋和瀝青吸附的啟示,因此其同樣存在不能改善瀝青混合料的水穩定性、抗飛散性和耐久性的問題。又例如CN104592773A公開的”一種溫拌SMA改性瀝青混凝土改性顆粒及其制備方法”中提出了一種使用橡膠粉、聚酯纖維、硅藻土、石蠟、溫拌劑等制備的溫拌改性劑。該方法雖然含有聚酯纖維成分,但所使用的橡膠粉不同于SBS改性劑,并不能提高瀝青的粘度,而且石蠟與溫拌劑的加入會減小混凝土的粘度,不適用于排水路面的修筑。可見,現有的大多數解決方案中,均從單一方面改善瀝青混凝土性能,尤其是從粘度方面,而且受技術條件的限制,現有技術中均不涉及融合了高粘改性、纖維、抗老化劑與抗剝落劑為一體的干法直投改性技術,要么使用成品改性瀝青,要么使用直投改性技術,都需要在使用時額外添加纖維、抗剝離劑和抗老化劑,這不僅增加了現場操作強度,且兩種外加材料在拌和鍋內短時間的均勻分散性降低,給混合料的性能指標造成不穩定性影響,因此迫切需要一種簡潔有效的方法一次性解決外加改性劑的問題,生產抗飛散的排水瀝青混合料。技術實現要素:為解決現有技術中排水瀝青混合土抗飛散性較差、制備成本高、操作復雜的技術問題,本發明提供了:1)、一種復合改性劑,不但可以直接投入拌合樓使用的,而且還使制得的排水瀝青混凝土具有抗飛散功能;2)、一種復合改性劑的制備方法,該方法成功將纖維應用于干法直投改性技術中,克服了現有技術中由于纖維密度小導致的易漂浮、混合不均勻的技術問題;3)、一種使用1)的復合改性劑制備的排水瀝青混合土,由于使用了本申請的復合改性劑,使的排水瀝青混合土具有高抗飛散性能;以及4)、一種制備排水瀝青混合土的制備方法。為了實現本發明的目的,本發明第一方面提供的一種復合改性劑,其可以使排水瀝青混凝土具有高抗飛散性能,包括:以SBS改性劑、SBR改性劑、增溶劑為組成成分的改性劑基本料;纖維;綜合助劑;以及交聯劑和交聯促進劑;其中,在64-192℃條件下將所述改性劑基本料與所述纖維和綜合助劑進行第一混合,得到第一混合物料;在32-60℃條件下將所述交聯劑和交聯促進劑加入到混合物料中進行第二混合,得到第二混合物料,對第二混合物料造粒后得到復合改性劑;其中,在造粒時,利用所述增溶劑對第二混合物料進行降溫。其中,所述綜合助劑由對苯二胺類抗氧劑、乙醇、脂肪酸、木質素磺酸鈉組成。其中,所述對苯二胺類抗氧劑、乙醇、脂肪酸、木質素磺酸鈉的重量份配比為3:1-2.5:2.5:1-3。優選地,所述對苯二胺類抗氧劑、乙醇、脂肪酸、木質素磺酸鈉的重量份配比為3:1-2:2.5:2-3。由于本發明的綜合助劑由對苯二胺類抗氧劑、乙醇、脂肪酸、木質素磺酸鈉混合而成,因此,其一方面能夠在集料表面形成物理吸附并與集料進行化學反應,從而提高了瀝青與集料的粘附性,使瀝青與集料具有良好的抗熱老化性及抗水損害性,起到抗剝離的效果;另一方面能夠抑制瀝青受熱發生的縮合、脫氫等氧化反應的發生,起到防止老化的作用。特別是,所述SBS改性劑、SBR改性劑、增溶劑、纖維、綜合助劑、交聯劑和交聯促進劑的重量份配比為:優選的,所述各組分的重量份配比為:其中,所述SBS改性劑為線性或星型的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的一種或復配。優選的但不限于,所述SBS改性劑的熔融指數大于2g/10min。其中,所述SBR改性劑為粉末狀丁苯橡膠,固含量大于80%。其中,所述增溶劑為FCC油漿、糠醛抽出油、環烷油、石油常減壓蒸餾的側線油、廢舊機油、回收地溝油的一種或復配。本發明向改性劑基本料中添加的增溶劑能夠對SBS改性劑起到預溶脹作用,一方面在造粒時可以降低SBS改性劑造粒溫度,另一方面在使用過程中能夠促進發生交聯反應。另外增溶劑能夠提高纖維的韌性,防止造粒時發生斷裂的現象。其中,所述交聯劑為硫磺。其中,所述硫磺可以是粉末狀、片狀或液體狀態。硫磺與橡膠共熱后,能夠產生非常活潑的雙基硫,它與橡膠反應生成橡膠硫醇化合物,然后轉變為多硫交聯鍵,這著種多硫交聯鍵能夠發生加成、環化反應,進而形成交聯體系。所述促進劑為包括乙基苯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鋅、二芐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鋅、二硫化四芐基秋蘭姆、硬脂酸、過氧化苯甲酰和氧化鋅中的一種或幾種,經過優化配比的促進劑能夠促進改性劑交聯反應的發生,促進形成穩定的網狀結構,提高瀝青體系的粘度。其中,所述纖維可以是木質素纖維、聚酯纖維、聚丙烯纖維的任意一種。木質素纖維可以為顆粒或絮狀形式,聚酯纖維的長度為6-20mm。纖維加入后,能夠吸收一部分瀝青,增加瀝青油膜厚度,不僅能增加瀝青與石料的粘結力,還能起到加筋、增粘、增加瀝青用量、減小飛散、提高水穩定性和提高耐久性的作用。為實現本發明的目的,本發明第二方面提供一種制備第一方面的復合改性劑的方法,其利用第一方面的復合改性劑成分與重量份配比制得,具體包括以下步驟:利用SBS改性劑、SBR改性劑、增溶劑制備改性劑基本料;在64-192℃條件下將所述改性劑基本料與所述纖維和綜合助劑進行第一混合,得到第一混合物料;在32-60℃條件下將所述交聯劑和交聯促進劑加入到混合物料中進行第二混合,得到第二混合物料;對第二混合物料造粒后得到復合改性劑;其中,在造粒時,利用所述增溶劑對第二混合物料進行降溫。特別是,所述利用SBS改性劑、SBR改性劑、增溶劑制備改性劑基本料是將SBS改性劑、SBR改性劑、增溶劑混合制得。其中,所述SBS改性劑、SBR改性劑、增溶劑混合的溫度為64-192℃,優選為80-160℃,進一步優選為96-128℃。其中,所述SBS改性劑、SBR改性劑、增溶劑混合的時長為5min-60min,優選為10-50min,進一步優選為20min-30min。在上述時間及溫度參數中,混合溫度若過高,纖維將會受熱老化,其性質將發生變化;混合溫度若過低,SBS改性劑難以預溶脹并分散,影響改性效果。混合時間過長,纖維、SBS改性劑、SBR改性劑及增溶劑同樣會在氧氣的作用下發生老化反應,影響性能的正常發揮;混合時間不足會導致預溶脹和混合的均勻程度。其中,所述第一混合的溫度是在64-192℃的較高溫度下進行,優選為80-160℃,進一步優選為96-128℃。其中,所述第一混合的時長為5min-60min,優選為15-45min,進一步優選為25min-35min。其中,進行第二混合前需要進行降溫處理,使第二混合在32-60℃條件下進行,優選為35-50℃,進一步優選為38-45℃。其中,所述第二混合的時長為5min-60min,優選為10-50min,進一步優選為15min-20min。本發明采用增溶劑與SBS改性劑、SBR改性劑作為改性劑基本料降低了改性劑的造粒溫度,通過增溶劑的加入提高了纖維的韌性,防止造粒時出現斷裂的現象。高溫條件下,SBS與交聯劑在交聯促進劑的作用之下能夠發生交聯反應,這種交聯反應應該在改性劑的使用過程(即混合料拌合時)發生,為了防止該反應在改性劑制備過程中發生,本發明并采用了降溫處理,一方面抑制了交聯反應在改性劑制備過程中的進行,另一方面避免了高溫條件下SBS、SBR、纖維氧化老化的問題,還解決了纖維在加入過程中容易漂浮、混合不均勻、計量困難的技術問題。為實現本發明的目的,本發明第三方面提供一種高抗飛散性的排水瀝青混凝土,包括基質瀝青、集料、礦粉,還包括第一方面提供的復合改性劑。其中,所述復合改性劑是由第二方面提供的方法制備得到。為實現本發明的目的,本發明第四方面提供一種制備高抗飛散性的排水瀝青混凝土的方法,其制備過程不需要進行溶脹、剪切和發育處理,其制備過程包括:將集料與復合改性劑進行混合干拌處理,得到混合均勻的集料與改性劑的混合物;向混合物中加入基質瀝青,拌合50s-100s,得到基質瀝青與混合物混合均勻后的瀝青混合物;向瀝青混合物中加入礦粉,拌合50s-100s,得到排水瀝青混凝土;其中,所述改性劑加入量為集料質量的0.4%-2%;所述基質瀝青的加入量為集料質量的3.2%-8.2%;所述礦粉的加入量為集料質量的2.4%-15%。優選的,所述改性劑加入量為集料質量的0.6%-1.5%;所述基質瀝青的加入量為集料質量的5%-7%;所述礦粉的加入量為集料質量的3%-15%。特別是,所述干拌溫度為170℃-200℃。其中,干拌時長為20s-50s。在使用本申請的改性劑進行拌合時,SBS迅速熔融并在交聯劑、促進劑的作用下發生交聯反應,達到改性的目的,即在拌合過程中將基質瀝青轉化為SBS改性瀝青,能夠顯著改善瀝青混合料的高溫性能、低溫性能及抗疲勞性能;SBS、SBR改性劑熔融后能夠顯著提高瀝青體系的粘度;同時纖維分散均勻,吸收一部分瀝青,增加了最佳油石比來增加瀝青膜的厚度,增加瀝青和集料表面之間的界面能,顯著改善瀝青混合料的粘結性及水穩定性,還能起到抗飛散的作用。本發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本申請提供的排水瀝青抗飛散改性劑中具有纖維成分,因而用其制得的排水瀝青混凝土具有突出的抗飛散功能,水穩性強也得到提高。而且在拌合過程中,預先分散的SBS改性劑在交聯劑、促進劑的作用下發生快速交聯反應,顯著改善瀝青混凝土的高溫低溫性能及抗疲勞能力。2、由于本申請使用了增溶劑,一方面提高了纖維的韌性而易于造粒,另一方面降低了聚合物改性劑的造粒溫度,實現了把難以共同熔融的SBS、SBR改性劑與纖維共同造粒,將干法SBS改性與纖維的加入合二為一,解決了制備排水瀝青混凝土的過程中再加入纖維容易發生漂浮、混合不均勻的技術問題,同時在混合料生產過程中避免了因多種顆粒同時加入造成的施工組織困難的問題。3、由于本申請提供的排水瀝青混凝土改性劑可用于干法制備排水瀝青混凝土,因此將其用于干法制備排水瀝青混凝土的過程中,減少了成品改性瀝青的生產環節與現場操作強度,減少污染排放,有效降低使用成本。4、由于本申請制得的排水瀝青混凝土可以直接在施工現場進行,減少了濕法制備改性瀝青過程中的成品改性瀝青的儲存及運輸環節,因此避免了儲存運輸中發生的離析分層、性能指標衰減等質量問題。5、本發明所述的綜合改性劑可以存放一年以上,避免了成品改性瀝青在施工現場的儲存,提高了施工靈活性,特別適用于多現陰雨天氣的南方地區。本發明使排水瀝青混合料生產的材料使用管理變得非常簡單:施工單位采購普通瀝青、在現場投放本改性劑即可生產得到性能優良且穩定的排水混合料。普通瀝青性質較改性瀝青更為穩定,再也不必擔心改性瀝青的儲存離析和性能衰減問題,也徹底解決了纖維投放的分散不均、容易出現油斑的施工缺陷。具體實施方式下述實施例中所使用的實驗方法如無特殊說明,均為常規方法。下述實施例中所用的材料、試劑等,如無特殊說明,均可從商業途徑得到。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理解,下面所具體描述的內容是說明性而非限制性,不應以此限制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實施例11、備料按照以下重量份比例稱量各個成分,其中SBS為產自岳陽石化的線型791H。SBR為產自山東顯元化工的固含量80%的粉末狀丁苯橡膠。增溶劑為產自中海瀝青的環烷基原油減三線經過糠醛精制得到的糠醛抽出油與產自中海瀝青的環烷油按照1:1比例的混合物。交聯劑為含量99.5%的粉末硫磺,產自茂名石化。促進劑為市售氧化鋅與市售二芐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鋅按照1:1比例的混合物。纖維為產自美國杜邦公司的聚酯纖維BoniFiber,長度為6mm,斷裂延伸率50%。綜合助劑由市售的對苯二胺類抗氧劑4010、乙醇、脂肪酸、木質素磺酸鈉按3:1.5:2.5:3的比例混合而成。2、排水瀝青抗飛散改性劑的制備2.1將SBS粉粒與增溶劑在110℃條件下均勻混合25min,此時,SBS粉粒在助溶劑和增溶劑中分散均勻,發生預溶脹反應,得到混合物一。2.2在混合物一中加入聚酯纖維、綜合助劑,攪拌均勻28min,溫度維持在110℃,此時聚酯纖維均勻的分散在混合物一中,得到混合物二。2.3將上述混合物二降溫至41℃,加入交聯劑、促進劑混合15min后得到含有交聯劑但未發生交聯反應的混合物三,將混合物三加入擠出機中,造粒得到顆粒狀的排水瀝青抗飛散改性劑。其中,攪拌器采用江陰市精達化工生產的攪拌速分散機,擠出機采用購自清河縣精華機械模具廠的單螺桿冷喂料橡膠擠出機。實施例21、備料按照以下重量份比例稱量各個成分,其中SBS為產自燕山石化的星型4303。SBR為產自山東顯元化工的固含量80%的粉末狀丁苯橡膠。增溶劑為產自鎮海煉化的催化裂化(FCC)油漿與產自中海瀝青的環烷油按照2:1比例的混合物。交聯劑為含量99.5%的粉末硫磺,產自茂名石化。促進劑為市售氧化鋅:二芐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鋅:硬脂酸按照3:1:1比例的混合物。纖維為產自寧波大成新材料公司的聚酯纖維,其長度為8mm,斷裂延伸率40%。綜合助劑由市售的對苯二胺類抗氧劑4010、乙醇、脂肪酸、木質素磺酸鈉按照3:1:2.5:3的比例混合而成。2、排水瀝青抗飛散改性劑的制備2.1將SBS粉粒與增溶劑在125℃條件下均勻混合28min,此時,SBS粉粒在助溶劑和增溶劑中分散均勻,發生預溶脹反應,得到混合物一。2.2在混合物一中加入聚酯纖維、綜合助劑,攪拌均勻32min,溫度維持在125℃,此時聚酯纖維均勻的分散在混合物一中,得到混合物二。2.3將上述混合物二降溫至43℃,加入交聯劑、促進劑混合15min后得到含有交聯劑但未發生交聯反應的混合物三,將混合物三加入擠出機中,造粒得到顆粒狀的排水瀝青抗飛散改性劑。其中,攪拌器采用江陰市精達化工生產的攪拌速分散機,擠出機采用購自清河縣精華機械模具廠的單螺桿冷喂料橡膠擠出機。實施例31、備料按照以下重量份比例稱量各個成分,其中SBS為產自LG的線型501S。SBR為產自山東橋隆的固含量100%的粉末狀丁苯橡膠。增溶劑為產自中海瀝青的環烷基原油減三線經過糠醛精制的抽出油與產自中海瀝青的環烷油按照1:2比例的混合物。交聯劑為含量99.5%的粉末硫磺,產自茂名石化。促進劑為市售氧化鋅:二芐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鋅:硬脂酸按照4:1:1比例的混合物。纖維為產自德國JRS公司的絮狀木質素纖維。綜合助劑由市售的對苯二胺類抗氧劑4010、乙醇、脂肪酸、木質素磺酸鈉按照3:1:2.5:2的比例混合而成。2、排水瀝青抗飛散改性劑的制備2.1將SBS粉粒與增溶劑在98℃條件下均勻混合21min,此時,SBS粉粒在助溶劑和增溶劑中分散均勻,發生預溶脹反應,得到混合物一。2.2在混合物一中加入木質素纖維、綜合助劑,攪拌均勻26min,溫度維持在98℃,此時木質素纖維均勻的分散在混合物一中,得到混合物二。2.3將上述混合物二降溫至39℃,加入交聯劑、促進劑混合20min后得到含有交聯劑但未發生交聯反應的混合物三,將混合物三加入擠出機中,造粒得到顆粒狀的排水瀝青抗飛散改性劑。其中,攪拌器采用江陰市精達化工生產的攪拌速分散機,擠出機采用購自清河縣精華機械模具廠的單螺桿冷喂料橡膠擠出機。實施例41、備料按照以下重量份比例稱量各個成分,其中SBS為產自LG的線型501S。SBR為產自山東橋隆的固含量100%的粉末狀丁苯橡膠。增溶劑為自制的廢舊機油。交聯劑為含量99.5%的粉末硫磺,產自茂名石化。促進劑為市售氧化鋅與二芐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鋅按照1:1比例的混合物。聚酯纖維為產自江蘇同安道路工程公司的長度為18mm,斷裂延伸率15%。綜合助劑由市售的對苯二胺類抗氧劑4010、乙醇、脂肪酸、木質素磺酸鈉按照3:1:2.5:3的比例混合而成。2、排水瀝青抗飛散改性劑的制備2.1將SBS粉粒與增溶劑在128℃條件下均勻混合30min,此時,SBS粉粒在助溶劑和增溶劑中分散均勻,發生預溶脹反應,得到混合物一。2.2在混合物一中加入聚酯纖維、綜合助劑,攪拌均勻30min,溫度維持在128℃,此時聚酯纖維均勻的分散在混合物一中,得到混合物二。2.3將上述混合物二降溫至45℃,加入交聯劑、促進劑混合20min后得到含有交聯劑但未發生交聯反應的混合物三,將混合物三加入擠出機中,造粒得到顆粒狀的排水瀝青抗飛散改性劑。其中,攪拌器采用江陰市精達化工生產的攪拌速分散機,擠出機采用購自清河縣精華機械模具廠的單螺桿冷喂料橡膠擠出機。對比例11、備料按照以下重量份比例稱量各個成分,其中SBS為產自LG的線型501S。SBR為產自山東橋隆的固含量100%的粉末狀丁苯橡膠。增溶劑為產自中海瀝青的環烷基原油減三線經過糠醛精制得到的糠醛抽出油與產自中海瀝青的環烷油按照1:1比例的混合物。交聯劑為含量99.5%的粉末硫磺,產自茂名石化。促進劑為市售氧化鋅與二芐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鋅按照1:1比例的混合物。綜合助劑由市售的對苯二胺類抗氧劑4010、乙醇、脂肪酸、木質素磺酸鈉按照3:1:2.5:3的比例混合而成。2、對比改性劑1的制備2.1將SBS粉粒與增溶劑及綜合助劑在110℃條件下均勻混合25min,此時,SBS粉粒在助溶劑和增溶劑中分散均勻,發生預溶脹反應,得到混合物一。2.2將上述混合物一降溫至41℃,加入交聯劑、促進劑混合15min后得到含有交聯劑但未發生交聯反應的混合物二,將混合物二加入擠出機中,造粒得到顆粒狀的排水瀝青抗飛散改性劑。其中,攪拌器采用江陰市精達化工生產的攪拌速分散機,擠出機采用購自清河縣精華機械模具廠的單螺桿冷喂料橡膠擠出機。對比例21、備料按照以下重量份比例稱量各個成分,其中SBR為產自山東橋隆的固含量100%的粉末狀丁苯橡膠。增溶劑為產自中海瀝青的環烷基原油減三線經過糠醛精制得到的糠醛抽出油與產自中海瀝青的環烷油按照1:1比例的混合物。交聯劑為含量99.5%的粉末硫磺,產自茂名石化。促進劑為市售氧化鋅與二芐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鋅按照1:1比例的混合物。聚酯纖維為產自美國杜邦公司的BoniFiber,長度為6mm,斷裂延伸率50%。綜合助劑由市售的對苯二胺類抗氧劑4010、乙醇、脂肪酸、木質素磺酸鈉按照3:1:2.5:3的比例混合而成。2、對比改性劑2的制備2.1將SBS粉粒與增溶劑及綜合助劑在110℃條件下均勻混合25min,此時,SBS粉粒在助溶劑和增溶劑中分散均勻,發生預溶脹反應,得到混合物一。2.2將上述混合物一降溫至41℃,加入交聯劑、促進劑混合15min后得到含有交聯劑但未發生交聯反應的混合物二,將混合物二加入擠出機中,造粒得到顆粒狀的排水瀝青抗飛散改性劑。其中,攪拌器采用江陰市精達化工生產的攪拌速分散機,擠出機采用購自清河縣精華機械模具廠的單螺桿冷喂料橡膠擠出機。對比例3對比例3采用市售日本TPS高粘改性劑、市售美國杜邦公司的BoniFiber路用纖維,長度為6mm分別投入使用。實施例1-4中制備的綜合改性劑性能指標如表1所示。其中熔融指數測試儀型號為RZ-400B,深圳尊翔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熔點測試儀型號為WRS-1B,上海精密科學儀器有限公司生產。表1改性劑性能指標檢測結果實施例1實施例2實施例3實施例4熔點(℃)131141129138熔融指數(g/10min)10.36.312.17.6在瀝青混合料中分散性(170℃,60s)完全熔融完全熔融完全熔融完全熔融表1中,熔點為改性劑由固態轉化為液態的溫度,熔點越高則要求拌合過程的溫度越高,反之亦然,考慮實際生產情況,改性劑需要較低的熔點。熔融指數反應了改性劑的加工流動性,熔融指數越大說明越柔軟、易流動,進一步說明溫度一定的情況下熔融指數越大越則越易熔融在瀝青中。因為改性劑作用發揮的前提條件是完全熔融在瀝青混合料中,改性劑瀝青混合料中的分散性對于改性劑性能的發揮起著決定性作用,不完全熔融的部分無法對混合料起到增粘、提高水穩定性、抗飛散的作用。實施例5排水瀝青混凝土的制備該實施例是實施例1-4及對比例1-2的復合改性劑制備PAC-13排水瀝青混凝土的方法實施例,具體方法如下:(1)將集料與上述綜合改性劑在185℃條件下干拌20s,其中綜合改性劑的質量為集料質量的1%。(2)按照集料4.5%的比例加入基質瀝青,拌合50s。(3)加入4.5%的礦粉,拌合50s。(4)擊實溫度為170℃。實施例6排水瀝青混凝土的制備該實施例是對比例3的成分制備PAC-13排水瀝青混凝土的方法實施例,具體方法如下:(1)將集料與集料質量0.8%的TPS改性劑、集料質量0.12%的聚酯纖維在185℃條件下干拌20s。(2)按照集料4.5%的比例加入基質瀝青,拌合50s。(3)加入4.5%的礦粉,拌合50s。(4)擊實溫度為170℃。實施例1-4及對比例1-2應用實施例5的方法制備的PAC-13排水瀝青混凝土及對比例3應用實施例6制備的PAC-13排水瀝青混凝土按照JTGF40-2004《公路瀝青路面施工技術規范》進行性能測定,測定結果如表2所示:表2排水瀝青混凝土性能指標檢測結果注:表中實施例1-4是指利用實施例1-4的改性劑制備的排水瀝青混凝土,對比例1-2是指利用對比例1-2制備的排水瀝青混凝土,對比例3是用市售TPS、市售聚酯纖維制備的排水瀝青混凝土。其中,馬歇爾穩定度及動穩定度反映了混合料的高溫抗車轍能力;低溫破壞應變反映了混合料的低溫抗開裂能力;浸水馬歇爾穩定度比、凍融劈裂強度比反映了混合料的水穩定性,即在有水存在下混合料體系保持穩定的能力;空隙率、滲水系數表征了混合料的透水性;標準飛散、浸水飛散表征了混合料的抗飛散性。由表2中數據可知,實施例1-4中各項指標均符合技術要求,可見,利用本申請的改性劑制備混凝土的確起到加筋、分散、穩定、增粘等作用,而且優于3個對比例,因此本申請制備的改性劑所實現的需要冷造粒的木質纖維素與需要熱造粒的SBS的徹底混合,并沒有使木質纖維素的性能受損,反而增強了瀝青混凝土抗飛散性能的作用。發明人設置的2個未添加纖維的對比例1和未添加SBS的對比例2的抗飛散性、水穩定性不合格,說明本發明的改性劑中所涉及的纖維和SBS對于干法直投式制備的排水瀝青的抗飛散性、水穩定性發揮了重要作用,由表2中的數據還可以看出本發明將高粘改性SBS與纖維合二為一的復合改性劑制備排水瀝青,綜合性能均高于對比例3采用的將集料、TPS改性劑和聚酯纖維高溫混合后再加入基質瀝青、礦粉制得排水瀝青,且成本明顯低于對比例3,不但減少了勞動強度和施工組織難度,還能顯著降低成本。顯然,本發明的上述實施例僅僅是為清楚地說明本發明所作的舉例,而并非是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限定,對于所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上述說明的基礎上還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變化或變動,這里無法對所有的實施方式予以窮舉。凡是屬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所引伸出的顯而易見的變化或變動仍處于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列。當前第1頁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