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混合裝置,具體說是一種植物葉面肥混合裝置。
背景技術:
近年來隨著施肥技術的發展,葉面施肥作為強化作物的營養和防止某些缺素病狀的一種施肥措施,已經得到迅速推廣和應用。實踐證明,葉面施肥是具有肥效迅速、肥料利用率高、用量少的施肥技術之一。葉面肥的一種主要制備方法就是通過有機物料培養基進行發酵,制備得富含氨基酸,微量元素,植物生長刺激素等生物活性物質,可促進作物生長代謝,補充營養,促進生長平衡等。而該制備工藝通常需要使用反應裝置,現有的反應裝置操作過程是:將原料放入釜體中,通過不斷攪拌并給與適宜的溫度,使原料相互反應,從而產生形成肥料,一般這種反應后的結果本身就不均勻,但基本沒有經過二次混合就直接輸出裝袋,所以會存在同一批次的葉面肥質量不相同。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上述現有技術所存在的問題,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換熱充分,可實現二次混合,使葉面肥混合均勻,提高成品質量的植物葉面肥混合裝置。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植物葉面肥混合裝置,其特點是:包括有反應裝置和混合容器,所述反應裝置的出料口通過連接管連接到所述混合容器的進料口處;所述反應裝置中設有用于攪拌葉面肥的攪拌裝置和用于為葉面肥加熱的冷卻/加熱裝置;所述混合容器中設有將葉面肥進行混合的循環管道。
優選地,所述反應裝置包括有筒體和蓋體,所述攪拌裝置位于筒體內并通過電機帶動轉動,所述冷卻/加熱裝置為冷卻/加熱隔層,所述冷卻/加熱隔層包裹在所述筒體外圍,所述冷卻/加熱隔層上連接有管道至外界,所述管道的外端口與外界的冷水管和熱水管相連通,所述冷卻/加熱隔層上還設有排水管或回水管。
優選地,所述冷卻/加熱隔層的外圍設有隔熱層,故可以避免熱量流失,也可避免釜體表面溫度太高而不慎燙傷。
優選地,所述攪拌裝置包括有轉桿和攪拌槳,所述攪拌槳環設在所述轉桿的周邊,所述轉桿伸出到蓋體上端與所述電機相連接。
優選地,所述蓋體上端開有與儲料罐連接的進料口。
優選地,所述混合容器包括有容器以及出料管,所述循環管道的兩端分別安裝于所述容器的相對兩側面上,所述循環管道上設有泵體,通過泵體將容器中的葉面肥從容器的一側抽遞到容器的另一側而實現混合,所述出料管設置于容器的其中一側面從混合好的葉面肥輸出裝袋。
優選地,所述容器的外圍設有隔熱層,故既能起到保溫作用,又能放置容器外壁溫度過高而不慎燙傷。
優選地,所述混合容器還包括有氣壓管道,所述氣壓管道安裝于出料管所在的相對側面上,所述氣壓管道上設有閥門,通過外接氣泵向氣壓管道充氣使容器內的葉面肥從另一側的出料管輸出。
優選地,所述混合容器還包括有排氣口,所述排氣口上設有達到壓力值后自動泄壓的氣壓閥門。
優選地,所述出料口設置于所述反應裝置的下端位置,所述進料口設置于所述混合容器的上端位置。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采用反應裝置和混合容器兩者相結合,葉面肥的原料先在反應裝置進行攪拌混合,反應后形成葉面肥,在反應裝置處理完后進過連接管輸送到混合容器中,在混合容器中通過循環管道進行二次混合,使葉面肥的反應更為充分均勻,提高葉面肥的質量;
(2)將冷卻/加熱裝置設計成包裹在所述筒體外圍的冷卻/加熱隔層,通過外接冷水管和熱水管實現冷卻和加熱,故可實現對筒體的側面和底面進行加熱,提高熱接觸面積,保證換熱充分,而且可持續供應熱水保持溫度恒定,冷卻時也方便快捷;
(3)在容器外圍設有隔熱層,故從反應裝置進入到該容器中的葉面肥能保持著一定的溫度,故在容器內循環的過程中還能繼續發生反應,進一步提高葉面肥的質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反應裝置的分解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反應裝置的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混合容器的剖視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至圖4所示,本實用新型的植物葉面肥混合裝置,包括有反應裝置1和混合容器2,所述反應裝置1的出料口10通過連接管3連接到所述混合容器2的進料口20處;所述反應裝置1中設有用于攪拌葉面肥的攪拌裝置4和用于為葉面肥加熱的冷卻/加熱裝置;所述混合容器2中設有將葉面肥進行混合的循環管道7。故葉面肥的原料先在反應裝置1進行攪拌混合,反應后形成葉面肥,在反應裝置1處理完后進過連接管3輸送到混合容器2中,在混合容器2中通過循環管道7進行二次混合,使葉面肥的反應更為充分均勻,提高葉面肥的質量。
如圖2和圖3所示,該實施例的反應裝置1包括筒體11和蓋體12,該實施例的冷卻/加熱裝置為冷卻/加熱隔層6,該冷卻/加熱隔層6設置在筒體11的外圍,包裹筒體11的側面和底面,該冷卻/加熱隔層6上連接有管道61至外界,該管道61的外端口與外界的冷水管和熱水管相連通,故可分別通過向冷卻/加熱隔層6內注入熱水或冷水以實現給筒體11加熱或冷卻,故可實現對筒體11的側面和底面進行加熱,提高熱接觸面積,保證換熱充分,另外為了實現能不斷注入熱水或冷水以保持溫度恒定,該冷卻/加熱隔層6上還設有排水管62或回水管,采用回水管的話則可將相應的熱水或冷水循環回到供水端,從而可節約水資源。另外,為了避免熱量容易流失、同時可避免筒體表面溫度太高而不慎燙傷,該實施例在冷卻/加熱隔層6的外圍設有隔熱層63。該實施例的攪拌裝置4包括有轉桿41和攪拌槳42,該攪拌槳42環設在轉桿41的周邊,該轉桿41的同一高度位置環設有三個攪拌槳42;進一步為了保證攪拌更為均勻,該攪拌槳42為傾斜向下的槳葉,攪拌裝置4的轉桿41上端伸出到蓋體12上與該電機5的轉軸相連接。該實施例的蓋體12上端還開設有與儲料罐連接的進料口13,物料可直接通過該進料口13進入到筒體11內;同時在筒體11下端部設有出料口10,連接管3一端套接在該出料口10上,另一端套接在混合容器2的進料口20上。
如圖4所示,該實施例的混合容器2包括有容器21以及出料管22,所述循環管道7的兩端分別安裝于所述容器21的相對兩側面上,所述循環管道7上設有泵體71,通過泵體71將容器21中的葉面肥從容器21的一側抽遞到容器21的另一側而實現混合,使葉面肥的反應更為充分均勻。該實施例的容器21的外圍設有隔熱層23,故既能起到保溫作用,使該容器21內的葉面肥還保持著一定的溫度,在循環的過程中還能繼續發生反應,又能放置容器21外壁溫度過高而不慎燙傷。進一步為了保證氣密性,該實施例的容器21的上端設有供葉面肥輸入的進料口20。另外為了方便葉面肥輸出,該實施例還包括有氣壓管道8,該氣壓管道8上設有閥門81,該氣壓管道8安裝于出料管22所在的相對側面上,故通過外接氣泵向氣壓管道8充氣時,通過氣體的壓力將容器21內的葉面肥向另一側推,從而將混合好的葉面肥從另一側的出料管22壓出并裝袋。進一步為了避免容器21內氣壓過高而造成危險,該實施例還包括有排氣口9,該排氣口9上設有氣壓閥門91,當容器21內的壓力值到達該氣壓閥門91的設定壓力時,該氣壓閥門91自動開啟實現泄壓,保證使用安全。
盡管本實用新型是參照具體實施例來描述,但這種描述并不意味著對本實用新型構成限制。參照本實用新型的描述,所公開的實施例的其他變化,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都是可以預料的,這種的變化應屬于所屬權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