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屬于鉆井液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脒基CO2和N2開關表面活性劑及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泡沫流體鉆井液目前已成為欠平衡鉆井應用的一種主流鉆井液,同時具備低密度、良好泡沫性能及高循環(huán)等三大優(yōu)點。然而,由于地層情況復雜,現場對泡沫性鉆井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快速起泡、消泡,良好的攜巖能力及對儲層損害小等特性??焖倨鹋菔菫榱私档豌@井液的密度,加快鉆速;同時,又要具備良好的消泡性能,這樣油泵才能再次往井筒注入壓力,產生新氣泡;要求具備良好的攜巖能力是為了將井底的巖屑攜帶出來,不然會引起卡鉆,鉆井無法進行;表面活性劑化學毒性高,使用雖然效果好,但是會對環(huán)境產生危害,并且損害儲層,損害儲層一方面是因為某些表面活性劑會堵塞孔隙,降低儲層滲透性,另一方面是因為表面活性劑會改變儲層潤濕性降低油流滲透率。但常規(guī)泡沫流體不能同時滿足這些要求。
綜上所述,常規(guī)泡沫流體存在起泡、消泡時間長,攜巖能力差,對儲層及環(huán)境危害大的缺陷。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脒基CO2和N2開關表面活性劑及其制備方法,旨在解決常規(guī)泡沫流體存在起泡、消泡時間長,攜巖能力差,對儲層及環(huán)境危害大的問題。
本發(fā)明是這樣實現的,一種脒基CO2和N2開關表面活性劑,所述脒基CO2和N2開關表面活性劑為十六烷基二甲基乙脒,結構式:
本發(fā)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所述脒基CO2和N2開關表面活性劑的制備方法,所述脒基CO2和N2開關表面活性劑的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一,取0.01mol十六胺加入帶有攪拌、回流冷凝和溫度計的三口燒瓶中,開始加熱和攪拌;加入12mL干燥過的氯仿,回流開始后,保持回流溫度下攪拌一段時間后,開始滴加0.03mol已干燥的N,N-二甲基乙酰胺,反應15小時,溫度設定在65℃;
步驟二,滴加三氯化磷,實時測試體系的pH值,使得體系維持在弱酸性,停止滴加,再回流反應13小時,結束反應;
步驟三,減壓蒸餾除去溶劑,用無水乙醇重結晶,熱過濾后旋蒸得淺黃色固體,即為產物。
進一步,所述脒基CO2和N2開關表面活性劑的制備方法的反應機理為:
本發(fā)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由所述脒基CO2和N2開關表面活性劑制備的鉆井液。
本發(fā)明提供的脒基CO2和N2開關表面活性劑及其制備方法,選取的脒基CO2和N2開關表面活性劑作為泡沫鉆井液用發(fā)泡劑,起泡消泡能利用CO2和N2開關人為控制。通過注入CO2氣體使十六烷基二甲基乙脒轉化為十六烷基二甲基乙脒碳酸氫鹽,然而,十六烷基二甲基乙脒碳酸氫鹽為一種起泡性能良好的起泡劑,于是形成泡沫鉆井液,其原理圖如下所示;之后,通過注入N2驅除CO2實現可逆反應消除氣泡,并能循環(huán)使用(通過再次注入CO2又能再次產生十六烷基二甲基乙脒碳酸氫鹽,產生氣泡),且CO2和N2是一種綠色環(huán)保型開關。與以往的泡沫鉆井液相比,本發(fā)明的新型泡沫鉆井液起泡速率可以人為控制起泡和消泡,起泡與消泡速度快,循環(huán)利用性強。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脒基CO2和N2開關表面活性劑的制備方法流程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發(fā)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yōu)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發(fā)明,并不用于限定本發(fā)明。
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脒基CO2和N2開關表面活性劑為十六烷基二甲基乙脒。結構式:
如圖1所示,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脒基CO2和N2開關表面活性劑的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S101:取0.01mol十六胺加入帶有攪拌、回流冷凝和溫度計的三口燒瓶中,開始加熱和攪拌;加入12mL干燥過的氯仿,回流開始后,保持回流溫度下攪拌一段時間后,開始滴加0.03mol已干燥的N,N-二甲基乙酰胺,反應12小時,溫度設定在65℃;
S102:緩慢滴加三氯化磷,實時測試體系的pH值,使得體系維持在弱酸性,停止滴加,再回流反應13小時,結束反應;
S103:減壓蒸餾除去溶劑,用無水乙醇重結晶,熱過濾后旋蒸得淺黃色固體,即為產物。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發(fā)明的應用原理作進一步的描述。
1脒基CO2和N2開關表面活性劑
脒基CO2和N2開關表面活性劑是一種泡沫鉆井液用發(fā)泡劑及消泡劑,其發(fā)泡與消泡特性通過人為控制CO2和N2開關進行轉變,可以循環(huán)使用,并且CO2和N2是一種綠色環(huán)保型開關。本發(fā)明合成了十六烷基二甲基乙脒,一種新型脒基CO2和N2開關表面活性劑。
2 十六烷基二甲基乙脒的合成原理
本發(fā)明采用羰胺結合脫水法形成碳氮雙鍵。反應機理主要分為2個步驟:①親核加成②脫水。合成路線為:十六胺和二甲基乙酰胺(下面步驟3是該合成的具體步驟)為原料,經親核加成后脫去小分子(H2O)制得。反應機理為:
3、十六烷基二甲基乙脒的合成
(1)取0.01mol十六胺加入帶有攪拌、回流冷凝和溫度計的三口燒瓶中,開始加熱和攪拌。加入12mL干燥過的氯仿,回流開始后,保持回流溫度下攪拌一段時間后,開始滴加0.03mol已干燥的N,N-二甲基乙酰胺,反應15小時,溫度設定在65℃。
(2)緩慢滴加三氯化磷,實時測試體系的pH值(注意:剛剛滴加后不宜測試pH值,等待10min)使得體系維持在弱酸性,停止滴加,再回流反應13小時,結束反應。
(3)減壓蒸餾除去溶劑,用無水乙醇重結晶,熱過濾后旋蒸得淺黃色固體,即為產物。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發(fā)明,凡在本發(fā)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