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多功能機車駕臥兩用椅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機車輔助設備類型,特別與多功能機車駕臥兩用椅有關。
背景技術:
目前國際和國內生產的機車、車輛減震座椅,由于結構設計的原因,均存在一些功能完善性、可靠性、靈活性、舒適性差等缺陷。這些缺陷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其一、座椅的升降機構雖然都采用了“人”字形支架結構,但升降高度均在60mm左右。其二、前后移動機構的前、后滑道定位鎖都采用的單鎖機構。其三、座椅的旋轉不論國際或國內,都只有旋轉±30°有的旋轉360°中無定位或只能固定一個位置。其四、座椅靠背的傾斜,角度均在20°左右,且調節不方便。其五、座椅扶手的傾仰角調節,目前國際和國內均采用扶手翻起,人離座椅才能調節,且還不是無極調節。其六、前后移動導軌和限位間隙過大,座椅明顯搖晃。這些座椅躺臥,不適宜單司機長交距駕駛。
實用新型內容本發明的目的是為了克服以上不足,提供一種可旋轉定位、減震效果好,靈活、可靠、舒適,適宜單司機長交距駕駛的多功能機車駕臥兩用椅。
本發明的目的是這樣來實現的本發明的多功能機車駕臥兩用椅,包括底座、座托架、與座托架鉸接的靠背、扶手,其特征是在底座和座托架間設置了旋轉機構、減震機構、沿座托架長度方向上有與座托架連接的伸縮機構一端與伸縮機構連接的可折疊輔助支撐機構,置于伸縮機構上的腳墊,減震機構中有下托盤,互相配合的上支撐、下支撐的上、下部分別鉸接在下托盤和底座上形成平行四桿機構,位于上、下支撐間的液壓懸浮式減震器鉸接于下托盤上,底座的對應邊上有斜槽,手柄調節機構中的含孔底件位于底座中,承重軸穿過液壓懸浮式減震器下端的孔和含孔底件上的孔及底座對應邊上的斜槽而裝在底座上,旋轉機構中有置于下托盤上通過連接件與下托盤連接且能旋轉的上扣件,連接在下托盤底部的限位塊的周邊分布有至少二個開口定位槽,與開口定位槽配合的定位手柄上有回位彈簧。
上述的手柄調節機構中還有與含孔底件連接的內外螺紋桿,內外螺紋桿中的外螺紋桿螺紋穿過底座上的螺紋座其端部連接有手柄。
上述的下托盤、上扣件相對應面上分別有園形凹槽,凹槽內裝有鋼珠。
上述的下托盤上的限位塊中的開口定位槽為六個,分布在下托盤周邊上,座椅可旋轉±360°并可在±30°、±90°、±180°方向上旋轉定位。
上述的旋轉機構與座托架間裝有前、后移動機構,包括左直角支件、右直角支件,分別與左、右直角支件連接的左、右上導軌,左、右、前、后方向放置的上導軌的端頭通過連接件連接為一體,分別含多個齒的左、右凸爪件分別與左、右下導軌連接為一體,左、右凸形控制件中有分別與左、右凸爪件上的齒嚙合的齒,一端分別鉸接在左、右上導軌上的左、右調節桿分別與左、右凸爪控制件連接為一體,分別套入左、右調節手柄上的左、右回位彈簧的兩端分別連接于左、右調節桿的尾端和連接在左右上導軌上,左右調節拉線的兩端分別連接于右調節手柄、左調節桿上,下導軌通過連接件與上扣件連接。
上述的左、右上導軌和左、右下導軌之間的前、后端分別有滾柱、鋼球。
上述的前、后移動機構和座托架間有前、后升降機構,前、后升架機構中分別有設置在左、右直角支件上的水平滑道、中支撐管,連接在中支撐管兩端的左右升降大三角桿,分別固連于中支撐管的左、右端頭部的且分別能在左、右直角支件上的水平滑道中滑動的含齒凸爪件、滑塊,兩端分別插入左、右直角支件中的邊支撐管,一端固連于邊支撐管的兩端的左、右前升降短三角桿,固連于左、右前后升降短三角桿的另一端的彈簧固定件,內端頭套入彈簧固定件而外端頭扣于中支撐管上的彈簧,與凸爪件上的齒嚙合的凸爪限位件,鉸接于右直角支件上的前后升降手柄,套入前后升降手柄上的回位彈簧的兩端分別固定在凸爪限位件和右直角支件上。
上述的座椅上有靠背轉角機構,包括固連于靠背框架上的扇形齒板,前后水平鉸連于座托架上的調節手柄,與扇形齒板上的齒嚙合的齒板限位件連接于調節手柄上,套在調節手柄上的回位彈簧的兩端分別連接在調節手柄和座托架上。
上述的座椅上有扶手改變角度機構,包括通過連接件分別固定于靠背左右側的固定板,垂直向外固連于固定板上的鎖軸,尾端裝于銷軸上的扶手殼體,轉動手柄放置于扶手殼體前端部,螺桿從扶手殼體的尾端穿入并與轉動手柄上的內螺紋配合。
上述的座托架兩側為空心管,伸縮機構中有分別伸入空心管中且可移動的伸縮管。
上述的座托架空心管外裝有與之固連的限位節,限位節內孔有限位部,伸縮管伸入限位節和空心管的一端上有與限位節內限位部配合的限位銷。
上述的可折疊輔助支撐機構中有與座托架底連接部鉸接的支腳,分別位于伸縮機構及支腳上的含拉簧連接鉤槽的掛件,拉簧兩端上的掛鉤分別掛在伸縮機構,支腳上的掛件上。
本發明與目前國際和國內使用的座椅相比較,具有如下的優點和效果。
本發明將整個座椅的旋轉和移動間隙在各種機構限位情況下,減少到0.8mm或以下。可旋轉定位。與目前國際和國內的幾種機車、車輛座椅在各種機構限位情況下,旋轉或移動間隙均在1mm左右。在機車行駛過程中,機車司機乘坐該座椅工作時,感覺平穩、不搖晃,比其它幾種國際國內座椅、舒適得多。經“國家客車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的檢驗報告也完全證明了這一點,經國家客車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檢測報告結果顯示各項指標均優于目前國際國內座椅,確實能為機車、車輛的司乘人員提供一個靈活、可靠、安全、舒適的工作環境。坐臥兩用,非常方便,特別適宜單司機長交距駕駛,充分利用了機車駕駛室有限空間。
圖1為座椅主視圖。
圖2為座椅左視圖。
圖3為減震機構示意圖。
圖4為圖3中手柄調節機構位置圖。
圖5為圖4中的E-E旋轉示意圖。
圖6為旋轉機構示意圖。
圖7為前、后移動機構俯視圖。
圖8為圖7中F向視圖。
圖9為升降機構側視圖。
圖10為圖9的俯視圖。
圖11為靠背轉角機構示意圖。
圖12為扶手轉角機構示意圖。
圖13為頭枕升降示意圖。
圖14為座椅臥式狀態圖。
圖15為伸縮機構示意圖。
圖16為可折疊輔助機構結構示意圖。
圖17為靠背與腳墊連接關系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附圖給出的是一個多功能機車駕臥兩用椅的主視結構圖和各構件祥圖。這種多功能機車駕臥兩用椅從下至上是由底座1、減震機構2、下支撐3、上支撐4、旋轉機構5、前后移動機構6、升降機構7、座托架8、座墊前后移動機構9、座墊10、靠背11、扶手12、頭枕13、腳墊14、縮伸機構15、腳墊掛靠機構16、可折疊輔助支撐機構17組成。
各主要部件的形狀和方位(參見圖1、圖2)。
底座1是一塊前后放置的等腰梯形底板、近似三角形的左右兩塊側板和正面立放且帶凹坑的面板焊接而成、面板的背后在前后水平中心線的兩側分別焊有直角梯形狀的中立板。
減震機構2中的減震器是一個由彈簧鋼絲做成的圓筒式減震器,它的上下兩端分別有一個安裝孔。
下支撐3和上支撐4均為一個槽形沖壓件、在槽形開口面的前后左右四個角處分別有一個安裝孔。
旋轉機構5是由下托盤和上扣件組成,下托盤是一個帶有環形凹槽的圓盤下方焊接有一個近似三角門字沖壓件。上扣件為一個帶有環形凹槽的長方形沖壓件。
前、后移動機構6和座墊前、后移動機構9均為左右放置的上、下疊合而成的槽形導軌組合而成。
升降機構7是由前后左右對稱放置的四個“人”字形扁鋼支架和在“人”字形下面左右兩邊、前后放置的直角形沖壓件組合而成。
座托架8、是一個由鋼管制成前后放置的矩形框架。框架的左右后角兩側面分別焊有安裝靠背用的近似三角、矩形組合形狀的耳板。
座墊10是一個用10cm厚的泡沫材料形成的前后放置固定其內框架上的矩形墊。
靠背11是一個用10cm厚度的泡沫材料形成的上下立放的固定其內框架上的矩形墊。
扶手12是一個前端帶弧形、左右放置的長方體。
頭枕13是一個由10cm厚度泡沫形成、四棱帶圓弧的長方體。
各主要部件的連接底座1、下支撐3、上支撐4、旋轉機構5、是用四根鋼軸件26分別鉸連于A、B、C、D四點,形成平行四連桿機構。
底座1同減震機構2的連接,是通過減震機構中的承重軸24穿入減震器的下端孔,同時穿入底座1中下部位斜槽中。
減震機構2與上支撐4、旋轉機構5的連結是用一根鋼軸件26同時鉸連于圖2中的A點。
旋轉機構5與前后移動機構6的連接是前后移動機構6中分別固定于左右下導軌前后兩端的四個螺栓40穿入旋轉機構5中的上扣件,分布四個角部位的孔39中、帶上螺母連接。
前后移動機構6與升降機構7的連接是將前后移動機構6中的左右上導軌和升降機構7的支承“人”字形扁鋼兩個“人”字腳的左右放置的直角支件54、55的前后兩端處相對應的四個孔用鉚釘鉚接。
升降機構7和座托架8的連接是由升降機構7的前后左右四個“人”字形頂點處與座托架8上前后左右四個對應立焊小耳板處相對應的四個孔用螺栓和螺母連接。
座托架8與座墊前后移動機機構9的連接是座托架8上鋼管框架內側前后左右四個角處水平焊接的四個小耳板與座墊前后移動機構9左右放置的下導軌前后兩端處對應的四個孔用螺栓螺母連接。
座墊前后移動機構9與座墊10的連接是座墊前后移動機構9中左右放置的上導軌前后兩端處與座墊10上左右前后處對應四孔用螺栓和螺母連接。
座托架8與靠背11的連接是座托架8上左右后角兩側耳板上部的孔同靠背11上兩側面下部內框架上相對應的孔用螺栓和螺母連接。
靠背11與扶手12的連接是將左右水平放置的兩扶手12后邊尾部水平方向上的孔套于靠背左右兩側下中部位固定小耳板上水平向外伸出的軸71上、再用開口螺栓擰入軸上相應螺紋孔中,固定扶手12,只能轉動不能滑出軸71。
靠背11與頭枕13的連接是將頭枕13,下平面伸出的兩根鋸齒形插桿79、插入靠背11的上平面上埋于靠背11內的對應的套筒78內。
參見圖3~圖5,減震機構2是根據改變筒式彈簧的壓縮量和利用液體進行緩沖來達到減震的目的。
它由園球手柄21、內外螺紋桿22、白鋼底件23、承重軸24、液壓懸浮式減震器25、連結鋼軸26和底座1、下支撐3、上支撐4、下托盤27組成。
液壓懸浮式減震器25的上頭部的孔、上支撐4、下托盤27用一根連結鋼軸26、鉸連于下托盤27的A點。上支撐4和底座1用另一根連結鋼軸26鉸連于底座1的B點。底座1和下支撐3用第三根連結鋼軸26鉸連于底座1的D點。下支撐3和下托盤27,用第四根鋼軸26,鉸連于C點。這樣A、B、C、D四個鉸連處就形成了平行四連桿機構。
液壓懸浮式減震器25的下端部的孔,白鋼底件23的孔并通過底座1、左右側板和中立板的斜槽孔穿入承重軸24。白鋼底件23、與內外螺紋桿22固連在一起,內外螺紋桿22的外螺紋桿穿入底座1、面板后面固連的螺紋座中,外螺紋桿的端部固連著園球手柄21。在底座1左右兩側板的斜槽孔外表面上從上至下分別刻有60~120kg刻度。
當機車、車輛司機需要使用時,司機根據自己的體重轉動園球手柄21也即轉動內外螺紋桿22的外螺紋桿,外螺紋桿帶動內螺紋桿也即帶動白鋼底件23,也就帶動承重軸24在底座1的中立板斜槽內滑動,承重軸24兩端頭的紅色指針桿(因為紅色指針桿固連于承重軸的兩端部)移動到司機體重相符合時為止,調節即完成。承重軸24的位置改變,即改變液壓懸浮式減震器25彈簧的壓縮量。也就選定了液壓懸浮式減震器25的最佳彈性位置,從而達到機車、車輛司機工作時最佳的減震效果,以滿足機車、車輛司機工作時,乘坐舒適,提高工作效率。
參見圖6,旋轉機構是由下托盤27、開口螺母28、開口銷29、螺柱30、彈墊31、鋼珠32、上扣件33、回位彈簧34、定位手柄35、銷軸36、手柄支撐件37、U形限位塊38、連接孔39組成。
下托盤27與上扣件33連結是通過固連下托盤中心上由下往上直立的螺柱30和彈墊31、開口螺母28、開口銷29連結。在下托盤27和上扣件33的對應圓形凹槽中放置有數十粒鋼珠32。在下托盤27的圓盤周邊下內側,以座椅正左面為零度基準在±30°、±90°、±180°位置,分別焊有U形限位塊38。定位手柄35、用銷軸36安裝在固結在上扣件33矩形短邊中間部位的手柄支撐件37上。在銷軸36上裝有回位彈簧34。回位彈簧34的一頭扣于定位手柄35上、另一頭扣于手柄支撐件37上。
定位手柄35的閉合狀態是指當定位手柄35在回位彈簧34的彈力作用下,定位手柄35的另一端正好放入U形限位塊38的U形開口槽中。
當機車、車輛司機需要改變座椅方位時,用左手輕輕提起定位手柄35、定位手柄35的另一端即離開U形限位塊38的U形開口槽,此時只需機車、車輛司機利用蹬地的腳及腰部扭動動作,即可使座椅旋轉360°、若需在±30°、±90°、±180°的六個位置中任一位置限位時,只需機車、車輛司機的左手松開定位手柄35,定位手柄35的另一端在回位彈簧34的彈力作用下、自動落入U形限位塊38的U形開口槽中。調節動作即完成。
這種座椅的旋轉機構、采用了圓盤凹槽導軌和鋼珠的設計方案,既實現了轉動靈活,又把旋轉時上下間隙減到最小,再加之采用了固于下托盤27內周邊沿的±30°、±90°、±180°的六個U形限位塊38的U形開口槽與上扣件33邊沿上連結的定位手柄35的定位方式,實現了既旋轉靈活、又能可靠定位。到目前為止,國際國內在機車、車輛司機座椅中、還沒有這種設計結構。同時該座椅的設計、也符合今年鐵道部新技術條件的要求。當座椅在±90°位置時,對鐵路機車司機、特別是干道機車司機觀察窗外,安全和緊急自救極為方便。當旋轉±180°位置時,對機車倒車操縱也很方便。這對列車不斷提速和今后的豪華大巴高檔車輛的大量投入、起到了一定的幫助作用。
參見圖7、圖8,座椅的前、后移動機構包含了兩套前、后移動機構、一套為座椅的前、后移動機構6、一套為座墊的前、后移動機構9。這里主要介紹座椅的前、后移動機構的實施例、因為座墊前后移動機構所不同的只是采用了單鎖制其余機構的結構均相同,只是上下導軌稍短故座墊的前后移動實施例在這里從略。
主要由以下構件組成連接螺栓40、滾柱41、鋼珠43、左右上導軌42、右調節手柄44、左右下導軌45、左右調節拉線46、右凸爪控制件47、右回位彈簧48、右凸爪件49、左凸爪件50、左回位彈簧51、左凸爪控制件52、左調節桿53和左直角支件54、右直角支件55。
左右放置的左右上導軌42分別與左右放置的左直角支件54、右直角支件55、用塞焊固為一體,右凸爪件49、左凸爪件50分別與左右下導軌45用塞焊固為一體。4個連接螺栓40分別與左右前后方向放置的下導軌45的四個端頭部位的孔中插入并焊接固為一體。右凸爪控制件47與右調節手柄44、左凸爪控制件52與左調節桿53固為一體,并分別鉸連于左右上導軌外邊沿。右回位彈簧48和左回位彈簧51分別套入右調節手柄44、左調節桿53后端尾部。右左回位彈簧48、51的一頭分別扣于右調節手柄44、左調節桿53尾端,右、左回位彈簧48、51的另一頭分別扣于左右上導軌42上。左右調節拉線46的兩頭分別固于右調節手柄44、左調節桿53前端部位的焊接小耳板上。左右上導軌42和左右下導軌45分別用插入的方式裝在一起,并在左右上導軌42和左右下導軌45之間的前后兩端部位分別放置滾柱41各一個、鋼珠43各一個。這樣左右下導軌45就能在左右上導軌42的長度范圍內輕松前后移動。
前后移動機構6的閉合狀態是指右凸爪件49和右凸爪控制件47、左凸爪件50和左凸爪控制件52的齒是相互嚙合的。
當機車、車輛司機坐上座椅后,為了舒適需要改變前后位置時,只需將右手垂下提起右調節手柄44,此時右凸爪控制件47和右凸爪件49處于分離狀態、左調節桿53在左右調節拉線46的帶動下左凸爪控制件52也與左凸爪件50、分離,這時司機在座椅上依靠腳蹬地的力,就能使座椅向前或向后輕松移動,當向前或向后移動到合適位置時,司機只要將右手松開右調節手柄44、右凸爪控制件47和凸爪件49、在右回位彈簧48的彈力作用下即嚙合在左右調節拉線46松馳時,左凸爪控制件52也與左凸爪件50嚙合、即完成了座椅前后移動并雙鎖的功能特點。這種左右同時鎖上的雙鎖制、截止目前為止國際國內均還沒有過。
這種座椅的前后移動,不僅座椅能在175mm范圍內前后移動,而且座墊相對靠背也能在70mm范圍內前后移動,且采用了左右兩邊的雙鎖制在結構設計中采用了在導軌中設置滾柱和鋼珠的特殊設計方案,將左右的移動間隙減少到最小值、且滑動靈活、結構緊湊可靠,此設計方案在目前國際國內機車、駕椅中還是首創。
參見圖9、圖10,升降機構是由兩大部份組成,即前升降和后升降,前后升降的動作和原理完全相同,只是前后升降手柄放置位置相反。這里只介紹前升降機構的構件和實施例、后升降則以此類推。
主要由以下構件組成左直角支件54、右直角支件55前升降大三角桿56、前升降短三角桿57、彈簧固定件58、彈簧59、邊支撐管60、中支撐管61、凸爪件62、凸爪限位件63、回位彈簧64、前升降手柄65?;瑝K80和座托架8。
左右前升降大三角桿56、固連于中支撐管61的兩端部位開成一個門字形。凸爪件62固連于中支撐管61的右端頭部位、滑塊80固連于中支撐管61的端頭部位。且凸爪件62和滑塊80能在右直角支件55和左直角支件54的直立直角邊上水平滑道中滑動。左右兩個前升降短三角桿57的一端固連于邊支撐管60的兩端部位,且邊支撐管60的兩端頭部插入左直角支件54和右直角支件50,直立直角邊前端部位的孔中。左右前升降短三角桿的另一端部固連彈簧固定件58。彈簧固定件58的內端頭套入彈簧59、左右彈簧固定件58的外端頭與左右前升降大三角桿56的中間孔鉸連。彈簧59的一頭扣于左右彈簧固定件的端頭開槽中。彈簧59的另一頭扣于中支撐管61上。凸爪限位件63用銷子固連于前升降手柄65上?;匚粡椈?4套入前升降手柄65的中部,它的一頭固連于凸爪限位件63上,它的另一頭扣于右直角支件上邊沿。前升降手柄65,鉸連于右直角支件55直角立面上邊沿。
前升降機構的閉合狀態是指前升降手柄65上固連的凸爪限位件63,在其回位彈簧64的彈力作用下,凸爪限位件63的凸爪與凸爪限位件62凸爪相互嚙合。
當機車、車輛司機坐上座椅后,為了高低適度需要調整座椅高度時,只需機車、車輛司機垂下右手、抓住前升降手柄65,并輕輕提起,此時凸爪件62和凸爪限位件63分離、座椅的前部在司機本身垂力作用下,左右前升降大三角桿56的兩個頂點下降,推動中支管61,也即推動凸爪件62在左右直角支件54、立側面上的水平矩形槽中往前后方向的中部移動、左右前升降大三角桿56頂點的下降同時也帶動了左右前升降短三角桿57的頂點的下降。當機車、車輛司機感覺高低位置適當時,即松開右手、凸爪限位件63在回位彈簧64彈力作用下,與凸爪件62嚙合、前升降就定位在該位置。當機車、車輛司機需要升高座椅時,將右手垂下提起前升降手柄65,此時凸爪限位件63與凸爪件62分離、司機只需輕抬臀部、凸爪件62和中支撐管61在彈簧59的彈力作用下自動前移、也即帶動前升降大三角桿56和前升降短三角桿57的頂點升高,也即帶動座椅前部升高,當機車、車輛司機感覺位置適當時,司機的右手即松開手柄、凸爪限位件在回位彈簧64的彈力作用下與凸爪件62嚙合,即完成了前升降機構的升和降的所有動作。按同樣的操作順序即可完成后升降機構的所有升降動作,這里不再重述。
這種“人”字形三角升降機構前后均可升降85mm,也可座椅前部和后部單獨升降85mm。
參見圖11,靠背轉角機構是由鋸齒扇形齒板66、凸爪限位件67、回位彈簧68和調節手柄69組成。
鋸齒扇形齒板66固連于靠背11的右側面下角框架上。凸爪限位件67固連于調節手柄69的后中部位、調節手柄69前后水平鉸連于座托架8右后三角矩形組合形狀的耳板內側、調節手柄69的手柄向外。回位彈簧68套于調節手柄69的前中部位?;匚粡椈?8的一頭扣于調節手柄69上、另一端扣于座托架8右后角三角矩形組合耳板內側。
機車、車輛司機需要改變靠背11的傾斜角度時,只需將右手伸出右下角,握住調節手柄69提起,使凸爪限位件67、與鋸齒扇形齒板66分離,此時司機利用背部和腰部的力量,就可使靠背11向后傾斜,當感覺靠背傾斜適度時,即可松開右手、這時,調節手柄69在回位彈簧68的彈力作用下帶動凸爪限位件67與鋸齒扇形齒板66嚙合,即靠背定位于該位置也即調節動作完成。
若靠背11向前繼續轉動、使鋸齒扇形齒板66與凸爪限位件67完全分離,則靠背11與座墊10基本重疊。
若靠背11向后繼續轉動到135°傾斜位置時,則靠背11的左右下角框架與座托架8左右后角的三角矩形耳板內側限位塊靠死定位,使得靠背11不會繼續轉動后翻,造成機車、車輛司機后仰的極大不安全。
參見圖12,扶手12的改變角度機構。主要組成構件為菱形固定板70、銷軸71、開口螺釘72、扶手殼體73,長螺桿74、轉動手柄75組成。
兩塊菱形固定板70分別用螺釘固定于靠背11左右兩側面中下部位。銷軸71垂直向外焊接固連于菱形固定板70的上半部位。轉動手柄75放置于扶手殼體73前端嚇部,再用長螺桿74從扶手殼體73的尾端中心部位穿入并旋轉動手柄75中部的內螺紋中。再將扶手殼體73通過尾端中下部位左右方向的園孔套入銷軸71上、再用螺釘72從扶手殼體73尾部中間位置擰入,這樣扶手12就已裝好。
當機車、車輛司機需要根據座椅的傾斜程度,將扶手12的轉角相應調整時,只需用左右手指握住轉動手柄75,進行順時針或反時針方向轉動,即帶動長螺桿74、伸長或縮短,長螺桿74尾端頂住開口螺釘72,而開口螺釘72和銷軸71是禁止不動的,因而扶手12就隨著長螺桿74的伸長與縮短改變了扶手12的轉角位置。
參見圖13,頭枕高度調節機構,它是由回位彈簧76、卡塊77、套筒78、鋸齒形插桿79組成。
回位彈簧76的一端固于靠背11上平面左邊定位塊上,另一端扣于卡塊77的右端面??▔K77的另一端插入鋸齒形插桿79的凹進部位。套筒78兩根垂直左右固連于靠背11的上端內框架上,鋸齒形插桿79固連于頭枕13左右向下直立的框架上對應插入兩根套筒78內。
當機車、車輛司機需要改變頭枕的高度位置以適應舒適的需要時,將大手指推動卡塊77,使其卡塊77與鋸齒形插桿9分離,再用另一只手提起或壓下頭枕13,當位置升高或降低到適當位置時,即松開大手指,卡塊77在回位彈簧76的彈力作用下,卡塊77頂死鋸齒形插桿79,則頭枕定位于該位置。
參見圖14,將伸縮機構15沿座托架長度方向拉出,放上并固定腳墊后便可躺臥。
參見圖15,伸縮機構15包括焊接在底座兩側空心管18上的帶限位部19的限位節20,一端穿過限位節伸入空心管內的伸縮管81,與兩伸縮管焊接的方形連接管82。伸縮管81伸入空心管內的一端上有限限位節上的限位部配合的限位銷83。
參見圖16,可折疊輔助支撐機構17包括通過連接銷84與方形連接管83下的鉸連接頭85鉸接的帶鉸鏈頭86的支腳87,裝在伸縮管上的帶鉤槽的拉簧偏心掛圈88,連接在支腳下部的帶鉤槽的拉簧掛柱89,拉簧90兩端的掛鉤分別鉤掛在拉簧偏心掛圈柱的鉤槽上。
參見圖17,腳墊掛靠機構16中有裝在靠背背面上、下部的掛靠件91、鎖扣92,裝在腳墊上的與掛靠件91、鎖扣92配合的掛鉤93、松緊連接帶94。
權利要求
1.多功能機車駕臥兩用椅,包括底座、座托架、與座托架鉸接的靠背、扶手,其特征在于在底座和座托架間設置了旋轉機構、減震機構,沿座托架長度方向上有與座托架連接的伸縮機構,一端與伸縮機構連接的可折疊輔助支撐機構,置于伸縮機構上的腳墊,減震機構中有下托盤,互相配合的上支撐、下支撐的上、下部分別鉸接在下托盤和底座上形成平行四桿機構,位于上、下支撐間的液壓懸浮式減震器鉸接于下托盤上,底座的對應邊上有斜槽,手柄調節機構中的含孔底件位于底座中,承重軸穿過液壓懸浮式減震器下端的孔和含孔底件上的孔及底座對應邊上的斜槽而裝在底座上,旋轉機構中有置于下托盤上通過連接件與下托盤連接且能旋轉的上扣件,連接在下托盤底部的限位塊的周邊分布有至少二個開口定位槽,與開口定位槽配合的定位手柄上有回位彈簧。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機車駕臥兩用椅,其特征在于手柄調節機構中還有與含孔底件連接的內外螺紋桿,內外螺紋桿中的外螺紋桿螺紋穿過底座上的螺紋座其端部連接有手柄。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多功能機車駕臥兩用椅,其特征在于下托盤、上扣件相對應面上分別有園形凹槽,凹槽內裝有鋼珠。
4.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多功能機車駕臥兩用椅,其特征在于下托盤上的限位塊中的開口定位槽為六個,分布在下托盤周邊上。
5.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多功能機車駕臥兩用椅,其特征在于旋轉機構與座托架間裝有前、后移動機構,包括左直角支件、右直角支件,分別與左、右直角支件連接的左、右上導軌,左、右、前、后方向放置的上導軌的端頭通過連接件連接為一體,分別含多個齒的左、右凸爪件分別與左、右下導軌連接為一體,左、右凸形控制件中有分別與左、右凸爪件上的齒嚙合的齒,一端分別鉸接在左、右上導軌上的左、右調節桿分別與左、右凸爪控制件連接為一體,分別套入左、右調節手柄上的左、右回位彈簧的兩端分別連接于左、右調節桿的尾端和連接在左、右上導軌上,左右調節拉線的兩端分別連接于右調節手柄、左調節桿上,下導軌通過連接件與上扣件連接。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多功能機車駕臥兩用椅,其特征在于左、右上導軌和左、右下導軌之間的前、后端分別有滾柱、鋼球。
7.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多功能機車駕臥兩用椅,其特征在于前、后移動機構和座托架間有前、后升降機構,前、后升架機構中分別有設置在左、右直角支件上的水平滑道、中支撐管,連接在中支撐管兩端的左右升降大三角桿,分別固連于中支撐管的左、右端頭部的且分別能在左、右直角支件上的水平滑道中滑動的含齒凸爪件、滑塊,兩端分別插入左、右直角支架中的邊支撐管,一端固連于邊支撐管的兩端的左、右前升降短三角桿,固連于左、右前后升降短三角桿的另一端的彈簧固定件,內端頭套入彈簧固定件而外端頭扣于中支撐管上的彈簧,與凸爪件上的齒嚙合的凸爪限位件,鉸接于右直角支件上的前后升降手柄,套入前后升降手柄上的回位彈簧的兩端分別固定在凸爪限位件和右直角支件上。
8.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多功能機車駕臥兩用椅,其特征在于有靠背轉角機構,包括固連于靠背框架上的扇形齒板,前后水平鉸連于座托架上的調節手柄,與扇形齒板上的齒嚙合的齒板限位件連接于調節手柄上,套在調節手柄上的回位彈簧的兩端分別連接在調節手柄和座托架上。
9.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多功能機車駕臥兩用椅,其特征在于有扶手改變角度機構,包括通過連接件分別固定于靠背左右側的固定板,垂直向外固連于固定板上的鎖軸,尾端裝于銷軸上的扶手殼體,轉動手柄放置于扶手殼體前端部,螺桿從扶手殼體的尾端穿入并與轉動手柄上的內螺紋配合。
10.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多功能機車駕臥兩用椅,其特征在于座托架兩側為空心管,伸縮機構中有分別伸入空心管中且可移動的伸縮管。
11.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多功能機車駕臥兩用椅,其特征在于座托架空心管外裝有與之固連的限位節,限位節內孔有限位部,伸縮管伸入限位節和空心管的一端上有與限位節內限位部配合的限位銷。
12.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多功能機車駕臥兩用椅,其特征在于可折疊輔助支撐機構中有與座托架底連接部鉸接的支腳,分別位于伸縮機構及支腳上的含拉簧連接鉤槽的掛件,拉簧兩端上的掛鉤分別掛在伸縮機構,支腳上的掛件上。
全文摘要
本發明為多功能機車駕臥兩用椅,包括底座、座托架,與座托架連接的伸縮機構,在底座和座托架間設置旋轉機構、減震機構,減震機構中有下托盤,上支撐、下支撐分別鉸接在下托盤和底座上形成平行四桿機構,位于上、下支撐間的減震器鉸接于下托盤上,底座上有斜槽,手柄調節機構中的含孔底件位于底座中,承重軸穿過液壓懸浮式減震器下端的孔和含孔底件上的孔及底座上的斜槽而裝在底座上,旋轉機構中有置于下托盤上通過連接件與下托盤連接且能旋轉的上扣件,連接在下托盤底部的限位塊的周邊分布有至少二個開口定位槽,與開口定位槽配合的定位手柄上有回位彈簧??尚D定位、減震效果好,坐臥兩用,特別適宜單司機長交距駕駛,充分利用了駕駛室有限空間。
文檔編號B60N2/32GK1730313SQ20051002143
公開日2006年2月8日 申請日期2005年8月12日 優先權日2005年8月12日
發明者張云琨 申請人:張云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