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機車驅動輪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機車驅動輪,尤指一種適用于電動機車的驅動輪。
背景技術:
今年來環保法規日益嚴格,如何使車輛具有低污染的特性,實為各 車輛生產廠商所急欲解決的問題。
目前,已有廠商研發出所謂的電動車,其是利用電力作為動力的來 源,并且使電力傳遞至一馬達,而使電動車可以前進。
現有電動機車的輪圈結構為一體的型式,在輪叉上須配置動力系統, 用以驅動前輪或后輪旋轉,進而促使機車前進。且于鄰近前輪、及后輪 的輪叉處尚須組設避震機構、連桿等構件,用以吸收輪胎上下作動時所 產生的力量,方能確保騎乘者的舒適性。
現有電動機車是將動力系統配置于后車體,用以驅動后輪(又稱驅動 輪)旋轉,進而促使前輪(又稱傳動輪)一并旋轉,而使機車前進。其中, 驅動輪的動力系統、及避震機構分配于輪叉的二側等不同位置,故由輪 圈、動力系統、連桿、及避震機構所組成的驅動輪的整體構造及體積相 對較大,對于整車配置上具有相當不利的影響,例如所占空間較大、停 車不易等。且因動力系統、連桿、及避震機構分配于輪叉的不同位置, 于相關零件的使用壽命及騎乘的舒適性也有相當不利的影響。故現有電 動機車驅動輪的整體構造并非十分理想,尚有改善的空間。
發明人緣因于此,本著積極發明的精神,亟思一種可以解決上述問題的機車驅動輪,幾經研究實驗終至完成此項嘉惠世人的本發明。
發明內容
本發明目的是提供一種機車驅動輪,其是組設于一機車的輪叉上, 包括有 一連桿、 一輪圈、 一輪胎、 一傳動軸、 一驅動馬達、以及一避 震器。其中,連桿組設于輪叉上,且連桿上固設有一軸承;另輪圈的中 心處穿設有一輪軸孔,輪胎則套設于輪圈的外周緣上,并且與輪圈連動。
上述傳動軸的一端樞設于輪圈的輪軸孔內,并且與輪圈連動,傳動 軸的另一端則樞設于連桿的軸承內。至于上述驅動馬達組設于輪叉上, 用以驅動傳動軸旋轉。又上述避震器的一端樞接于輪叉上,避震器的另 一端則樞接于連桿上,避震器用以吸收輪胎上下作動時的力量。其中, 驅動馬達、及避震器皆位于輪圈的外周緣所環繞的區域范圍內。
通過此,本發明驅動輪的相關零件于配置上極為簡潔,整體所占空 間縮小,可大幅增加停車的方便性;且驅動馬達是直接驅動輪圈,不須 經過其它傳送機構,也可增加相關零件的使用壽命及騎乘的舒適性。
此外,上述連桿也可與驅動馬達、及避震器一樣皆位于輪圈的外周 緣所環繞的區域范圍內,可使驅動輪的整體配置所占空間較為縮小。
另外,上述驅動馬達、及避震器二者可同時皆位于輪圈的同一側, 可使驅動輪的整體配置所占空間較為縮小。或者驅動馬達、避震器、及 輪叉三者可同時皆位于輪圈的同一側,更可使驅動輪的整體配置所占空 間更為縮小。
再者,上述傳動軸與驅動馬達之間可更組設有一減速齒輪組,減速 齒輪組包括一驅動齒輪、及一傳動齒輪,其并分別套設于驅動馬達的心 軸、及傳動軸上,并且相互嚙合,用以降低傳動軸的轉速、及提高傳動 軸的扭力,再去驅動輪圈轉動。
又,上述避震器的一端可經由一第一固定架與輪叉相互樞接,避震 器的另一端也可經由一第二固定架與連桿相互樞接,俾用以吸收輪胎上下作動時的力量。
此外,上述機車驅動輪可為一機車后輪,也可為 車設計為前輪、或后輪帶動而定。至于驅動馬達可為 等效的組件。
圖1是本發明一較佳實施例的分解圖2是本發明一較佳實施例的立體圖3是本發明組設于一折迭機車的展開時立體圖4是本發明組設于一折迭機車的折迭時立體圖。
主要組件符號說明
1驅動輪10輪叉
11后輪叉20連桿
21內連桿22外連桿
25軸承28
30輪圈33輪軸孔
35輪胎40傳動軸
45減速齒輪組451驅動齒輪
452傳動齒輪50驅動馬達
60避震器61第一固定架
62第二固定架70前車體
80后車體90轉向器
92傳動輪93前輪叉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一機車前輪,視機 一電馬達、或其它請參閱圖1及圖2是本發明一較佳實施例的分解圖及立體圖。本實 施例的機車驅動輪1是組設于一輪叉10上,驅動輪l包括有 一連桿20、
一側蓋28、 一輪圈30、 一輪胎35、 一傳動軸40、 一驅動馬達50、 一減 速齒輪組45、 一避震器60、 一第一固定架61、以及一第二固定架62。
如圖1所示,連桿20是由一內連桿21、及一外連桿22相互組設而 成。其中,外連桿22是組設于該輪叉IO上,而內連桿21則通過由其上 所固設的軸承25與傳動軸40相互樞設。側蓋28則鎖固于內連桿21朝向 輪圈30的一面上,用以隔離保護輪圈30。
此外,輪圈30的中心處穿設有一輪軸孔33。輪胎35則套設于輪圈 30的外周緣上,輪胎35并與該輪圈30連動。傳動軸40—端是樞設于輪 圈30的輪軸孔33內,傳動軸40的另一端則樞設于內連桿21的軸承25 內,因此,傳動軸40可與輪圈30—起轉動,而連桿20則不會隨傳動軸 40轉動。
如圖1所示,驅動馬達50是組設于輪叉10上,而減速齒輪組45則 由驅動齒輪451與傳動齒輪452組成,驅動齒輪451套設于驅動馬達50 的心軸上,而傳動齒輪452則套設于傳動軸40上,且驅動齒輪451與傳 動齒輪452相互嚙合。因此驅動馬達50的旋轉動力是先經由減速齒輪組 45降低其轉速,并提高其扭力后,再去驅動傳動軸40旋轉,進而驅動輪 圈30與輪胎35—起轉動。在本實施例中,該驅動馬達50為一電馬達。
避震器60的一端是通過由第一固定架61與輪叉10相互樞接,避震 器60的另一端則通過由第二固定架62與連桿20相互樞接。當驅動輪1 于行駛轉動時,避震器60可用以吸收輪胎35上下作動時的力量。在本 實施例中,該驅動輪1為一機車后輪,亦即該機車是設計為后輪帶動, 且該輪叉IO為一后輪叉11,該后輪叉11是組設于該輪圈30的單側。
此外,驅動輪1的連桿20、驅動馬達50、及避震器60等構件皆位 于輪圈30的外周緣所環繞的區域范圍內,亦即該驅動輪1的配置上極為 簡潔,上述連桿20、驅動馬達50、及避震器60等構件所占的平面空間并未超出輪圈30的直徑所環繞的平面空間。換言之,驅動輪1的整體所
占空間較現有技術小,可大幅增加停車的方便性;且驅動馬達50是直接 經由傳動軸40驅動輪圈30旋轉,不須經過其它傳送機構,也可增加相 關零件的使用壽命及騎乘的舒適性。在本實施例中,連桿20、驅動馬達 50、避震器60、及輪叉10皆是位于輪圈30的同一側。
請參閱圖3是本發明組設于一折迭機車的展開時立體圖。如圖3所 示,折迭機車包括有一前車體70、 一后車體80、及一轉向器90,前車體 70并組設有一前輪叉93,前輪叉93則組設有一傳動輪92,而輪叉IO(即 后輪叉ll)及驅動輪1則組設于后車體80上。
請再參閱圖4是本發明組設于一折迭機車的折迭時立體圖,并請一 并參閱圖1、及圖3。驅動輪1的連桿20、驅動馬達50、避震器60、及 后輪叉11皆位于輪圈30的同一側,而傳動輪92也是組設于前輪叉93的 一側。就以騎乘者的位置而言,前輪叉93是組設于傳動輪92的右側, 而后輪叉11是組設于驅動輪1的左側,因此,前車體70及后車體80經 由轉向器90相互轉向對折后,傳動輪92及驅動輪l可并排,且夾設于前 輪叉93及后輪叉11之間,故整體機車折迭后所占空間較為縮小,可大 幅增加收藏的方便性。
上述實施例僅為了方便說明而舉例而己,本發明所主張的權利范圍 自應以申請專利范圍所述為準,而非僅限于上述實施例。
權利要求
1、一種機車驅動輪,組設于一輪叉上,其特征在于包括一連桿,組設于該輪叉上,該連桿固設有一軸承;一輪圈,其中心處穿設有一輪軸孔;一輪胎,套設于該輪圈的外周緣上、并與該輪圈連動;一傳動軸,樞設于該輪軸孔內、并與該輪圈連動,該傳動軸并樞設于該軸承內;一驅動馬達,組設于該輪叉上,用以驅動該傳動軸旋轉;以及一避震器,其一端與該輪叉樞接、另一端與該連桿樞接;其中,該驅動馬達、及該避震器位于該輪圈的外周緣所環繞的區域范圍內。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機車驅動輪,其特征在于,該連桿位于該輪 圈的外周緣所環繞的區域范圍內。
3、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機車驅動輪,其特征在于,該驅動馬達、及 該避震器位于該輪圈的同側。
4、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機車驅動輪,其特征在于,該輪叉位于該輪 圈的單側。
5、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機車驅動輪,其特征在于,該驅動馬達、該 避震器、及該輪叉都是位于該輪圈的同一側。
6、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機車驅動輪,其特征在于,該傳動軸與該驅 動馬達之間組設有一減速齒輪組。
7、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機車驅動輪,其特征在于,該避震器的一端 經由一第一固定架與該輪叉樞接,該避震器的另一端經由一第二固定架 與該連桿樞接。
8、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機車驅動輪,其特征在于,該驅動馬達為一 電馬達。
全文摘要
本發明一種機車驅動輪,其組設于一機車的輪叉上,包括有一連桿、一輪圈、一輪胎、一傳動軸、一驅動馬達、及一避震器。其中,連桿組設于輪叉上,傳動軸的一端樞設于輪圈上、另一端則樞設于連桿上,驅動馬達組設于輪叉上,避震器的一端樞接于輪叉上、另一端則樞接于連桿上。其中,驅動馬達、及避震器皆位于輪圈的外周緣所環繞的區域范圍內。通過此,本發明的配置極為簡潔,整體所占空間縮小,可大幅增加停車的方便性;且驅動馬達直接驅動輪圈,也可增加相關零件的使用壽命及騎乘的舒適性。
文檔編號B62M23/02GK101549741SQ20081008589
公開日2009年10月7日 申請日期2008年4月2日 優先權日2008年4月2日
發明者亞瑟·沛崔恩, 吳國南, 張菀菁, 拉歐大衛·波玻藍歐, 林家樑, 王友穎, 邵治齊, 鄭憲隆, 雷恩·欽 申請人:三陽工業股份有限公司;麻省理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