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車輛懸掛裝置的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板式彈簧組件及車輛懸掛裝置。
背景技術:
復合材料特別是纖維增強塑料(fiberreinforcedpolymer/plastic,簡稱frp),由于具有重量輕、比剛度大、比強度高、壽命長、耐腐蝕、可設計性好等特點,正在逐步取代傳統工程材料,如:金屬材料和木材等,廣泛地應用于航天、航空、航海、建筑、汽車、體育及醫療器械等工業領域。近年來,將復合材料用在車輛懸掛的板式彈簧上也越來越廣泛。
目前常見的用于車輛懸掛的復合材料板式彈簧,大多采用單片簧結構,結構雖然簡單,但僅適用于等剛度的車輛懸掛,而無法滿足剛度隨載荷的變化而變化的漸變剛度懸掛。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板式彈簧組件及車輛懸掛裝置,以解決現有技術中,板式彈簧無法滿足剛度隨載荷的變化而變化的技術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是:提供了一種用于車輛懸掛裝置的板式彈簧組件,包括第一板簧,設置于所述第一板簧底側的第二板簧,以及用于連接所述第一板簧和所述第二板簧的連接機構,所述第二板簧的兩端與所述第一板簧之間具有間隙,且所述第二板簧的長度小于所述第一板簧的長度。
進一步地,所述板式彈簧組件還包括夾設于所述第一板簧和所述第二板簧之間的第一彈性墊,且所述第一彈性墊穿設于所述連接機構中。
進一步地,所述連接機構包括設置于所述第一板簧頂側的第一連接件,設置于所述第二板簧底側的第二連接件,以及第一緊固件,所述第一連接件通過所述第一緊固件與所述第二連接件固定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第二板簧的兩端套設有第二彈性墊,所述第一板簧的對應所述第二彈性墊的位置上套設有第三彈性墊,所述第三彈性墊可與所述第二彈性墊抵接。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彈性墊、所述第二彈性墊及所述第三彈性墊為橡膠或熱塑性彈性體制成的彈性件。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板簧和所述第二板簧為纖維增強塑料制成的板狀彈簧。
進一步地,所述板式彈簧組件還包括固設于所述第二板簧上的導向機構,所述第一板簧伸入所述導向機構內并可沿所述導向機構朝正對所述第二板簧的方向移動。
進一步地,所述導向機構包括連接于所述第二板簧的固定件,以及設置于所述第二板簧頂側并與所述固定件固定連接的導向件,所述導向件上設置有供所述第一板簧穿設的導向支架。
本發明提供的板式彈簧組件的有益效果在于: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提供的板式彈簧組件,采用了第一板簧和第二板簧的組合,其中,第二板簧的兩端與第一板簧之間具有間隙,并且第二板簧的長度小于第一板簧的長度,使得板式彈簧組件的剛度能夠隨著車輛載荷的變化而變化,從而有效地解決了現有板式彈簧無法滿足剛度隨載荷的變化而變化的技術問題,擴大了板式彈簧組件的適用范圍。
本發明還提供了一種車輛懸掛裝置,包括一對吊耳,以及上述板式彈簧組件,所述第一板簧的兩端分別與兩個所述吊耳固定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車輛懸掛裝置還包括具有u型螺栓的減震器支架,所述連接機構上凸設有定位銷,所述定位銷與所述u型螺栓連接。
本發明提供的車輛懸掛裝置的有益效果在于:采用了板式彈簧組件,使得車輛懸掛的剛度能夠隨著車輛載荷的變化而變化,從而有效地解決了現有車輛懸掛無法滿足剛度隨載荷的變化而變化的技術問題,擴大了車輛懸掛的適用范圍,同時,由于板式彈簧組件中第一板簧和第二板簧采用纖維增強塑料制成,從而提高了車輛懸掛的比剛度、比強度和耐腐蝕性,延長了車輛懸掛裝置的使用壽命。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性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提出的板式彈簧組件的立體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實施例提出的板式彈簧組件中連接機構的剖面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實施例提出的板式彈簧組件中導向機構的剖面示意圖。
其中,圖中各附圖標記:
10—板式彈簧組件、11—第一板簧、12—第二板簧、13—連接機構、14—第一彈性墊、15—第二彈性墊、16—第三彈性墊、17—導向機構、18—吊耳、130—定位銷、131—第一連接件、132—第二連接件、133—第一緊固件、171—固定件、172—導向件、173—第二緊固件、1721—導向支架、1722—第四彈性墊。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技術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發明,并不用于限定本發明。
需要說明的是,當元件被稱為“固定于”或“設置于”另一個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個元件上或者間接在該另一個元件上。當一個元件被稱為是“連接于”另一個元件,它可以是直接連接到另一個元件或間接連接至該另一個元件上。
需要理解的是,術語“長度”、“寬度”、“上”、“下”、“前”、“后”、“左”、“右”、“豎直”、“水平”、“頂”、“底”“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發明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發明的限制。
此外,術語“第一”、“第二”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或者隱含指明所指示的技術特征的數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隱含地包括一個或者更多個該特征。在本發明的描述中,“多個”的含義是兩個或兩個以上,除非另有明確具體的限定。
請參閱圖1,現對本發明提供的板式彈簧組件進行說明。該板式彈簧組件10,包括第一板簧11、第二板簧12和連接機構13,其中,第二板簧12設置在第一板簧11的底側;連接機構13用于連接第一板簧11和第二板簧12;具體地,第二板簧12的兩端與第一板簧11之間具有間隙,并且第二板簧12的長度小于第一板簧11的長度。如此,保證第一板簧11先起支承作用且第二板簧12后起支承作用。優選地,第一板簧11呈圓弧形,第二板簧12呈直線形,當然,根據實際情況和需求,在本發明的其他實施例中,第二板簧12還可呈圓弧形,此處不作唯一限定。使用時,在車輛初始或較小載荷的狀態下,第一板簧11先起支承作用,此時,板式彈簧組件10的剛度等于第一板簧11的剛度,接著第一板簧11隨著載荷的增加逐漸地朝第二板簧12向下移動,當車輛載荷達到一定數值后,第一板簧11與第二板簧12抵接,此時,第一板簧11和第二板簧12同時起支承作用,板式彈簧組件10的剛度等于第一板簧11的剛度和第二板簧12的剛度之和。
本發明提供的板式彈簧組件10,與現有技術相比,采用了第一板簧11和第二板簧12的組合,其中,第二板簧12的兩端與第一板簧11之間具有間隙,并且第二板簧12的長度小于第一板簧11的長度,使得板式彈簧組件10的剛度能夠隨著車輛載荷的變化而變化,從而有效地解決了現有板式彈簧無法滿足剛度隨載荷的變化而變化的技術問題,擴大了板式彈簧組件的適用范圍。
優選地,第一板簧11和第二板簧12由纖維增強塑料制成,該纖維增強塑料包括基體材料和增強纖維材料,其中,基體材料為熱固性樹脂,如:聚酯、乙烯基樹脂、環氧樹脂、聚酰亞胺、聚氨酯等,或熱塑性樹脂,如:聚氨酯、聚酰胺、聚對苯二甲酸類等;增強纖維材料為玻璃纖維、碳纖維、有機纖維中的任意一種或幾種纏繞制成。
進一步地,請參閱圖1和圖2,作為本發明提供的板式彈簧組件的一種具體實施方式,板式彈簧組件10還包括第一彈性墊14,該第一彈性墊14夾設在第一板簧11和第二板簧12之間,并且第一彈性墊14穿設在連接機構13中。具體地,由于在初始狀態下,第一板簧11與第二板簧12的外形弧度不同,導致第一板簧11與第二板簧12之間只有一個接觸位置,第一彈性墊14就設置在該接觸位置,此處,第一彈性墊14優選由橡膠或熱塑性彈性體制成,此處,熱塑性彈性體(thermoplasticrubber)簡稱tpe或tpr,是常溫下具有橡膠的彈性,高溫下具有可塑化成型的一類彈性體;第一彈性墊14可通過注塑或膠粘的方式固定在第一板簧11的表面或第二板簧12的表面,具有耐磨、緩沖的作用,在第一板簧11與第二板簧12的接觸處設置第一彈性墊14,避免了第一板簧11與第二板簧12直接接觸導致第一板簧11和第二板簧12的主體磨損破壞。當然,根據實際情況和需求,在本發明的其他實施例中,第一彈性墊14還可為其他材料制成的彈性件,也可通過其他方式固定在第一板簧11與第二板簧12的接觸處,此處不作唯一限定。
進一步地,請參閱圖2,作為本發明提供的板式彈簧組件的一種具體實施方式,連接機構13包括第一連接件131、第二連接件132和第一緊固件133,其中,第一連接件131設置在第一板簧11的頂側;第二連接件132設置在第二板簧12的底側;并且第一連接件131通過第一緊固件133與第二連接件132固定連接。即連接機構13通過第一緊固件133將第一板簧11和第二板簧12夾固在第一連接件131和第二連接件132之間。此處,第一緊固件133可為螺栓和螺母的組合件,或為卡扣和卡槽的組合件(未圖示),當然,根據實際情況和需求,在本發明的其他實施例中,第一緊固件133還可為其他能夠實現第一連接件131與第二連接件132固定連接的構件,此處不作唯一限定。
進一步地,請參閱圖1,作為本發明提供的板式彈簧組件的一種具體實施方式,第二板簧12的兩端套設有第二彈性墊15,同時,第一板簧11的對應第二彈性墊15的位置上套設有第三彈性墊16,該第三彈性墊16可與第二彈性墊15抵接。優選地,第二彈性墊15和第三彈性墊16由橡膠或熱塑性彈性體制成,并且可通過注塑或膠粘的方式固定在第一板簧11的外周或第二板簧12的外周,具有耐磨、緩沖的作用。當車輛載荷達到一定數值后,第一板簧11與第二板簧12抵接,第二彈性墊15和第三彈性墊16套設在第一板簧11與第二板簧12的抵接處,即第二彈性墊15和第三彈性墊16墊設在第一板簧11與第二板簧12之間,此時,第二彈性墊15與第三彈性墊16抵接,如此,避免了第一板簧11與第二板簧12直接接觸導致第一板簧11和第二板簧12的主體磨損破壞。當然,根據實際情況和需求,在本發明的其他實施例中,第二彈性墊15和第三彈性墊16還可為其他材料制成的彈性件,也可通過其他方式固定在第一板簧11與第二板簧12的外周,此處不作唯一限定。
進一步地,請參閱圖1和圖3,作為本發明提供的板式彈簧組件的一種具體實施方式,板式彈簧組件10還包括導向機構17,該導向機構17固定設置在第二板簧12上,同時,第一板簧11伸入導向機構17內,并且第一板簧11可沿導向機構17朝正對第二板簧12的方向移動。具體地,導向機構17的數量為一個,固定設置在靠近第二板簧12的一端,第一板簧11伸入導向機構17內并且可在導向機構17內上下移動,當然,根據實際情況和需求,在本發明的其他實施例中,導向機構17還可為兩個,分別設置在靠近第二板簧12的兩端,此處不作唯一限定。
進一步地,請參閱圖1和圖3,作為本發明提供的板式彈簧組件的一種具體實施方式,導向機構17包括固定件171和導向件172,其中,固定件171與第二板簧12連接,導向件172設置在第二板簧12的頂側,并且與固定件171固定連接,同時,在導向件172上設置有導向支架1721,第一板簧11穿設在導向支架1721內。具體地,固定件171可通過膠粘方式與第二板簧12固定連接,或通過第二緊固件173與導向件172固定連接卡固在第二板簧12上,當然,根據實際情況和需求,在本發明的其他實施例中,固定件171還可套設在第二板簧12的外周,此處不作唯一限定;導向支架1721可為u形框架,或矩形框架,圍設在第一板簧11的外周,當第一板簧11受外力作用時,在導向支架1721內上下移動,如此,防止了第一板簧11在移動或形變的過程中與第二板簧12發生偏移,導致第一板簧11斷裂或破壞。此處,第二緊固件173可為螺栓和螺母的組合件,或為卡扣和卡槽的組合件(未圖示),當然,根據實際情況和需求,在本發明的其他實施例中,第二緊固件173還可為其他能夠實現固定件171與導向件172固定連接的構件,此處不作唯一限定。
優選地,在上述導向支架1721朝向第一板簧11的內壁面上設置有第四彈性墊1722,該第四彈性墊1722由橡膠或熱塑性彈性體制成,可通過注塑或膠粘的方式固定在導向支架1721朝向第一板簧11的內壁面上,具有耐磨、緩沖的作用,如此,避免了第一板簧11與導向支架1721直接接觸導致第一板簧11的主體磨損破壞。
請參閱圖1,本發明提供的一種車輛懸掛裝置,包括一對吊耳18和板式彈簧組件10,其中,板式彈簧組件10的第一板簧11的兩端分別與兩個吊耳18固定連接。
本發明提供的車輛懸掛裝置,與現有技術相比,采用了板式彈簧組件10,使得車輛懸掛的剛度能夠隨著車輛載荷的變化而變化,從而有效地解決了現有車輛懸掛無法滿足剛度隨載荷的變化而變化的技術問題,擴大了車輛懸掛的適用范圍,同時,由于板式彈簧組件10中第一板簧11和第二板簧12采用纖維增強塑料制成,從而提高了車輛懸掛的比剛度、比強度和耐腐蝕性,延長了車輛懸掛裝置的使用壽命。
進一步地,請參閱圖1,作為本發明提供的板式彈簧組件的一種具體實施方式,車輛懸掛裝置還包括具有u型螺栓的減震器支架(未圖示),同時,在連接機構13上凸設有定位銷130,該定位銷130與u型螺栓連接。具體地,定位銷130自第一連接件131和第二連接件132的表面向外突出,通過定位銷130與u型螺栓的裝配連接,使得板式彈簧組件10與減震器支架形成定位。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發明,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