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公開涉及車輛,具體地,涉及一種車輛后艙門和車輛。
背景技術:
1、車輛,尤其是mpv(multi-purpose?vehicles,多用途車輛)的后艙門通常將整個后備箱蓋和后車窗玻璃連為一體,這不僅能夠使得車輛的儲物空間增大,還能夠通過選擇放倒車廂后排座椅的方式便于用戶靈活使用行李空間和乘坐空間,但這種類型的后艙門對打開空間的要求非常高,因此用戶需要在停車時預留足夠的空間以便于開啟后艙門,若預留的空間不夠或停車空間較為狹窄時,會導致后艙門難以打開或者打開角度較小,不便于用戶拿取物品。
技術實現思路
1、本公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車輛后艙門和車輛,該車輛后艙門打開方便且打開時占用空間較小,便于用戶拿取物品。
2、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公開提供一種車輛后艙門,所述車輛后艙門適于安裝在車體上且包括沿第一方向依次布置的第一艙門和第二艙門,所述第一艙門可轉動地安裝在所述車體,以在第一打開位置和第一關閉位置之間切換;所述第二艙門沿所述第一方向可滑動地安裝在所述車體上,以在第二打開位置和第二關閉位置之間切換;在所述第一艙門位于所述第一關閉位置且所述第二艙門位于所述第二關閉位置時,所述第一艙門和所述第二艙門可釋放地配合連接在一起;在所述第一艙門位于所述第一打開位置時,和/或,所述第二艙門位于所述第二打開位置時,所述第一艙門和所述第二艙門脫離配合。
3、可選地,所述第二艙門通過滑動組件連接于所述車體,所述滑動組件包括第一滑動機構和第二滑動機構,所述第一滑動機構用于驅動所述第二艙門沿第一方向移動,所述第二滑動機構用于驅動所述第二艙門沿與所述第一方向相交的第二方向移動。
4、可選地,所述第二滑動機構設置在所述第二艙門和所述第一滑動機構之間,以用于連接所述第二艙門和所述第一滑動機構,其中,所述第二滑動機構包括伸縮桿,所述伸縮桿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且所述伸縮桿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一端連接于所述第二艙門,另一端連接于所述第一滑動機構;和/或,所述第一滑動機構包括第一滑軌、第一滑塊和第一驅動電機,所述第一滑軌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滑塊的一端可滑動地安裝在所述第一滑軌上,另一端連接于所述第二滑動機構,所述第一驅動電機用于驅動所述第一滑塊在所述第一滑軌上移動。
5、可選地,所述第一滑塊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具有相對設置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所述第一滑軌上設置有第一止擋部和第二止擋部,在所述第二艙門位于所述第二關閉位置時,所述第一止擋部抵接于所述第一滑塊的第一端面,在所述第二艙門位于所述第二打開位置時,所述第二止擋部抵接于所述第一滑塊的第二端面。
6、可選地,所述第一驅動電機通過第一滑帶連接于所述第一滑塊,所述第一滑帶包括第一主動輪和第一從動輪,所述第一主動輪傳動連接于所述第一驅動電機的輸出軸,所述第一從動輪設置在所述第一滑軌或所述車體上。
7、可選地,所述第一艙門通過轉動組件連接于所述車體,所述轉動組件包括第二滑軌、第二滑塊和第二驅動電機,所述第二滑軌形成為弧形導軌,所述第二滑塊的一端可滑動地安裝在所述第二滑軌上,另一端連接于所述第一艙門,所述第二驅動電機用于驅動所述第二滑塊在所述第二滑軌上移動,其中,所述第二驅動電機通過第二滑帶連接于所述第二滑塊,所述第二滑帶包括第二主動輪和第二從動輪,所述第二主動輪傳動連接于所述第二驅動電機的輸出軸,所述第二從動輪設置在所述第二滑軌或所述車體上。
8、可選地,所述第二滑塊具有相對設置的第一側面和第二側面;所述第二滑軌上設置有第三止擋部和第四止擋部,在所述第一艙門位于所述第一打開位置時,所述第三止擋部抵接于所述第二滑塊的第一側面,在所述第一艙門位于所述第一關閉位置時,所述第四止擋部抵接于所述第二滑塊的第二側面。
9、可選地,所述第一艙門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二艙門的上方,在所述車輛后艙門處于關閉狀態時,所述第一艙門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高度與所述車輛后艙門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高度的比值為0.3:1~0.5:1。
10、可選地,所述第一艙門和所述第二艙門通過連接結構連接在一起,所述連接結構包括可釋放地配合連接的第一連接件和第二連接件,所述第一連接件和所述第二連接件中的一者設置于所述第一艙門,另一者設置于所述第二艙門。
11、此外,本公開還提供一種車輛,所述車輛設置有上述的車輛后艙門。
12、通過上述技術方案,在本公開提供的車輛后艙門中,將車輛后艙門分為兩部分,即沿第一方向依次布置的第一艙門和第二艙門,第一艙門可轉動地安裝在車體上,以使得第一艙門能夠相對于車體轉動,進而在第一打開位置和第一關閉位置之間切換,而第二艙門則沿第一方向可滑動地安裝在車體上,以使得第二艙門能夠相對于車體沿第一方向滑動,進而在第二打開位置和第二關閉位置之間切換。通過將車輛后艙門分成兩部分,并使得第一艙門相對于車體轉動以打開或關閉第一艙門以及使得第二艙門相對于車體沿第一方向滑動的方式來打開或關閉第二艙門,這樣相較于現有技術中的車輛后艙門通過轉軸轉動來打開車輛后艙門的方式,本公開提供的車輛后艙門打開方便且打開時所占用的空間較小,這樣能夠使得打開車輛后艙門所需的空間減小,有利于用戶停車和拿取物品。其中,在第一艙門位于第一關閉位置且第二艙門位于第二關閉位置時,此時第一艙門和第二艙門可釋放地配合連接在一起,即整個車輛后艙門處于關閉狀態。而當第一艙門處于第一打開位置或者第二艙門處于第二打開位置,此時第一艙門和第二艙門脫離配合,即,整個車輛后艙門處于半打開狀態。而當第一艙門處于第一打開位置且第二艙門處于第二打開位置時,此時第一艙門和第二艙門脫離配合,即,整個車輛后艙門處于完全打開狀態。因此,本公開提供的車輛后艙門打開方便且打開時占用空間較小,便于用戶拿取物品。
13、本公開的其他特征和優點將在隨后的具體實施方式部分予以詳細說明。
1.一種車輛后艙門,其特征在于,所述車輛后艙門適于安裝在車體上且包括沿第一方向依次布置的第一艙門和第二艙門,所述第一艙門可轉動地安裝在所述車體,以在第一打開位置和第一關閉位置之間切換;所述第二艙門沿所述第一方向可滑動地安裝在所述車體上,以在第二打開位置和第二關閉位置之間切換;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輛后艙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艙門通過滑動組件連接于所述車體,所述滑動組件包括第一滑動機構和第二滑動機構,所述第一滑動機構用于驅動所述第二艙門沿第一方向移動,所述第二滑動機構用于驅動所述第二艙門沿與所述第一方向相交的第二方向移動。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車輛后艙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滑動機構設置在所述第二艙門和所述第一滑動機構之間,以用于連接所述第二艙門和所述第一滑動機構,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車輛后艙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滑塊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具有相對設置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車輛后艙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驅動電機通過第一滑帶連接于所述第一滑塊,所述第一滑帶包括第一主動輪和第一從動輪,所述第一主動輪傳動連接于所述第一驅動電機的輸出軸,所述第一從動輪設置在所述第一滑軌或所述車體上。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輛后艙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艙門通過轉動組件連接于所述車體,所述轉動組件包括第二滑軌、第二滑塊和第二驅動電機,所述第二滑軌形成為弧形導軌,所述第二滑塊的一端可滑動地安裝在所述第二滑軌上,另一端連接于所述第一艙門,所述第二驅動電機用于驅動所述第二滑塊在所述第二滑軌上移動,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車輛后艙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滑塊具有相對設置的第一側面和第二側面;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輛后艙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艙門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二艙門的上方,在所述車輛后艙門處于關閉狀態時,所述第一艙門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高度與所述車輛后艙門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高度的比值為0.3:1~0.5:1。
9.根據權利要求1-8中任一項所述的車輛后艙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艙門和所述第二艙門通過連接結構連接在一起,
10.一種車輛,其特征在于,所述車輛設置有權利要求1-9中任一項所述的車輛后艙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