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軌道交通系統,尤其是涉及一種超級磁懸浮軌道交通系統。
背景技術:
自由軌道的歷史以來,快速運行就是人類的夢想之一。通過不懈的努力,包括機車的大型化、電化方式的引入,以及對車輛走行性能的改進等,的確提高了鐵道的運行速度。但依靠車輪的支持和驅動、依靠鋼軌與車輛斷面形狀進行車輛的導向,對鐵道的運行速度產生了極限的限制。從19世紀中期開始,在噴氣機、氣墊船等交通工具相繼發明以后,促使各國進行浮起式鐵路的研發,已超越鐵道的極限,實現高速行走。直到今日,磁懸浮技術被發明出來,但是主要存在的問題是造價及維護成本太高。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為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的問題提供一種超級磁懸浮軌道交通系統。
本發明為進一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的問題提供一種超級磁懸浮軌道交通系統,包括軌道、車廂、生命驛站和隔離快門,所述軌道為直徑3m的內部真空桶形結構,所述軌道的底部設置有中空結構,所述軌道底部兩腰設有兩條輔助軌道且其中之一帶電,所述軌道的底部設置有磁鐵ⅰ和磁鐵ⅱ,所述軌道兩腰上設置有磁鐵ⅲ,所述磁鐵ⅰ的磁極方向從下到上依次為n極和s極,所述磁鐵ⅱ的磁極方向從下到上依次為s極和n極,所述磁鐵ⅲ的磁極方向從外到內依次為n極和s極;所述車廂的底部為平面,在所述車廂的底部設置有磁鐵ⅳ和超導驅動線圈,所述車廂的側面設置有車輪,所述車廂的腰部設置有超導線圈;所述生命驛站設置在所述軌道上,每兩個所述生命驛站之間的距離為36m,所述生命驛站包括氣壓檢測系統、抗壓窗戶、進出氣控制系統;所述隔離快門在所述軌道上每隔300m左右安裝一個,所述隔離快門上設置有密封門。
更進一步,所述驅動線圈與水平面的夾角為5~15°。
更進一步,所述磁鐵ⅳ處設置有線圈。
除了上面所描述的本發明解決的技術問題、構成技術方案的技術特征以及由這些技術方案的技術特征所帶來的優點之外,本發明所能解決的其他技術問題、技術方案中包含的其他技術特征以及這些技術特征所帶來的優點,將結合附圖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本發明具有的優點和積極效果是:由于本發明中的定子在車體上,轉子在道路上,從而使建造成本大幅度降低,建造所花費的成本將是高鐵的一半,而且建造速度快、無噪音、無污染、節能,不受氣候影響。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中軌道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中軌道截面圖;
圖3是本發明中軌道底部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發明中車廂底部結構示意圖。
圖中:1、軌道;2、車廂;3、生命驛站;4、隔離快門;11、中空結構;12、輔助軌道;13、磁鐵ⅰ;14、磁鐵ⅱ;15、磁鐵ⅲ;21、磁鐵ⅳ;22、超導驅動線圈;23、超導線圈;24、車輪;41、密封門。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說明。在此需要說明的是,對于這些實施方式的說明用于幫助理解本發明,但并不構成對本發明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發明各個實施方式中涉及到的技術特征只要彼此之間未構成沖突就可以相互組合。
如圖1和圖2所示,一種超級磁懸浮軌道交通系統,包括軌道1、車廂2、生命驛站3和隔離快門4,軌道1為直徑為3m的內部真空的桶形式軌道,在軌道1的設置有中空結構11,在軌道1上每隔36m設置有一個車廂2,車廂2為圓柱形且底面為平面,在車廂2的兩腰設置有超導線圈23,車廂2有三個艙門,17排座椅,每排4個座位,每列車由5節車廂組成,在軌道1上每隔36m設置一個生命驛站3,生命驛站3由氣壓檢測系統、抗壓窗戶、進出氣控制系統組成,當遇見緊急情況時通過生命驛站3立即打開進出氣控制系統并進氣,快速解除其內部的真空環境,在軌道1上每隔300m設置一個,內有可快速密閉的隔離門,在其外部還設置有可打開的密封門41。
如圖3所示,軌道1的底部設置有中空結構11,軌道1底部兩腰設有兩條輔助軌道12且其中之一帶電,軌道1的底部設置有磁鐵ⅰ13和磁鐵ⅱ14,軌道1兩腰上設置有磁鐵ⅲ15,磁鐵ⅰ13的磁極方向從下到上依次為n極和s極,磁鐵ⅱ14的磁極方向從下到上依次為s極和n極,磁鐵ⅲ15的磁極方向從外到內依次為n極和s極。
如圖4所示,在車廂2的底部設置有磁鐵ⅳ21和驅動線圈22,車廂2的腰部設置有超導線圈23,在車廂2的側面設置有車輪24,磁鐵ⅳ21的磁極方向從下到上依次為s極和n極,在磁鐵ⅳ21處設置有線圈,驅動線圈22和超導線圈23主要是起到平衡調節作用、驅動作用,以及產生牽引力和直線向心力的約束作用。
在車站由每節車廂一帶電車輪接入外部電源產生磁懸浮并驅動車廂前進,因為是真空,所以當列車加速出發浮起達到3000km/h以上時每節車廂自帶電池控制好平衡即可完成到達下一站。
以上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作出詳細說明,但本發明不局限于所描述的實施方式。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在不脫離本發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況下對這些實施方式進行多種變化、修改、替換和變形仍屬于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