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客車后圍散熱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客車后置發動機機艙的后圍散熱結構。
背景技術:
目前客車(包括大客車、中巴車)普遍采用發動機后置的動力布置形式,由于發動機工作時散發出大量的熱量,使發動機艙的溫度不斷上升。傳統的方法是在后圍上,或在后圍翻門上開許多散熱孔,這兩種方法都存在著缺陷。
對于后圍上開散熱孔來說,一般為了滿足用戶維護發動機和底盤的要求,提高接近性,現在的后圍翻門普遍加高加寬,門框上沿距發動機艙頂部的距離越來越小,為了有足夠的散熱面積,制造商在后圍上開的孔又密又大,其結果在保證功能第一的前提下,直接導致后圍的整體造型遭到嚴重破壞。
對于后圍翻門上開散熱孔來說,在后圍翻門上開散熱孔是后置發動機客車最早采用的方案,由于發動機產生的熱量向上升騰,在發動機艙頂部不斷堆積,結果從后圍翻門上散熱的效果并不明顯;其次,后圍翻門上開散熱孔也使其強度和剛度受到明顯的影響。為了彌補不足,不得不對翻門骨架、翻門蒙皮進行加強,造成重量增加,成本上升。
與此同時,伴隨散熱孔的越開越大,越開越多,在車外就能把發動機艙內的設備、管路暴露無遺,非常不美觀。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具有良好散熱性能,同時兼具美觀、結構簡單的客車后圍散熱結構。
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種客車后圍散熱結構,其設置在后圍翻門之上,其特征在于該散熱結構包括設置在后圍與翻門間的若干個散熱長孔、在后圍內側起引導熱流作用的弧形導流擋板和其上方設置的若干個散熱通孔。
上述的客車后圍散熱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熱通孔的形狀為長腰形。
采用了上述的技術解決方案,本實用新型在后圍與翻門間設置散熱長孔,后圍內側設置弧形導流擋板,運用熱空氣向上升騰的原理,引導熱流通過上方散熱通孔,將發動機艙散發的熱量排放至車外,同時起到遮擋縫隙的作用,使后圍與翻門上下渾然一體,兼具美觀效果。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后圍散熱結構的主視圖;圖2是圖1的側示圖;圖3是圖1的背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3所示,本實用新型,即一種客車后圍散熱結構,其設置在后圍的翻門1之上。該散熱結構包括設置在后圍2與翻門1之間的一個散熱長孔5、在后圍內側起引導熱流作用的弧形導流擋板3和該弧形導流擋板3上方設置的若干個等間距排列的散熱通孔4。散熱通孔4的形狀為長腰形,長腰孔的左右可為圓狀,也可為尖狀。散熱長孔的形狀為長方形,長方孔的左右可為圓狀,也可為尖狀。
發動機艙的熱量由散熱長腰孔4引導,經過散熱長孔5向車外散發。
權利要求1.一種客車后圍散熱結構,其設置在后圍翻門之上,其特征在于該散熱結構包括設置在后圍與翻門間的若干個散熱長孔、在后圍內側起引導熱流作用的弧形導流擋板和其上方設置的若干個散熱通孔。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客車后圍散熱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熱通孔的形狀為長腰形。
專利摘要一種客車后圍散熱結構,其設置在后圍、翻門之上,其特征在于該散熱結構包括設置在后圍與翻門間的若干個散熱長孔、在后圍內側起引導熱流作用的弧形導流擋板和其上方設置的若干個散熱通孔。其中散熱通孔的形狀為長腰形。本實用新型在后圍與翻門間設置散熱長孔,后圍內側設置弧形導流擋板,運用熱空氣向上升騰的原理,引導熱流通過上方散熱通孔,將發動機艙散發的熱量排放至車外,同時起到遮擋縫隙的作用,使后圍與翻門上下渾然一體,兼具美觀效果。
文檔編號B62D25/10GK2675511SQ200320123058
公開日2005年2月2日 申請日期2003年12月31日 優先權日2003年12月31日
發明者李碩人 申請人:上海申沃客車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