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提高車身減震系統強度的縱梁加強板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適用于車身【技術領域】,提供了一種提高車身減震系統強度的縱梁加強板,該縱梁加強板包括頂板、第一側板、第二側板、第一底板以及第二底板,所述第一側板、第二側板連接所述頂板、且所述第一側板與所述第二側板相對,所述第一側板、第二側板與所述頂板構成U形,所述第一底板連接所述第一側板,所述第一底板與所述第一側板構成L形,所述第一底板沿所述第一側板底邊向外側延伸,所述第一側板所述第二底板與所述第二側板連接,所述第二底板與所述第二側板構成L形,所述第二底板沿所述第二側板底邊向外側延伸,所述頂板設有第一通孔。通過零件合二為一的一體結構設計的加強板,減少了零件數量、降低產品重量、節約成本、簡化制造工藝。
【專利說明】一種提高車身減震系統強度的縱梁加強板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屬于車身【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縱梁加強板。
【背景技術】
[0002]現如今汽車作為重要的交通工具已經走進了千家萬戶,汽車的安全性在人們購車時越來越被看重,作為首要考慮條件。車身具有良好的剛度、強度是一個重要因素。在惡劣的路面上,汽車顛簸的厲害,減震系統處于激烈的變頻振動中,雖然減震系統本身的阻尼彈簧等會吸收沖擊能量,但車身減震系統仍處于高頻振動之中。車身的減震系統與縱梁連接,為了保證減震系統的安全可靠性在縱梁上安裝有加強減震系統強度的加強板,通常的加強板都是減震器銷板、加強板組成,如圖1所示,這種加強板零件數量多、成本高,零件搭接重疊多,存在多處三層板貼合,總厚度達到5.5_,焊接時易形成虛焊,減振器銷受力不能有效的直接傳遞到后縱梁,減振器銷加強板上,受力不均,減振器銷板翻邊孔,結構強度不足,路試多次發生開裂。
[0003]綜上所述,現有的車身減震系統強的縱梁加強板存在零件數量多、成本高、易虛焊、受力不均、結構強度不足的缺陷。
【發明內容】
[0004]本發明提供一種提高車身減震系統強度的縱梁加強板,旨在解決零件數量多、成本高、易虛焊、受力不夠、結構強度不足的問題。
[0005]本發明是這樣實現的,一種提高車身減震系統強度的縱梁加強板,該縱梁加強板包括頂板、第一側板、第二側板、第一底板以及第二底板,所述第一側板、第二側板連接所述頂板、且所述第一側板與所述第二側板相對,所述第一側板、第二側板與所述頂板構成U形,所述第一底板連接所述第一側板,所述第一底板與所述第一側板構成L形,所述第一底板沿所述第一側板底邊向外側延伸,所述第一側板所述第二底板與所述第二側板連接,所述第二底板與所述第二側板構成L形,所述第二底板沿所述第二側板底邊向外側延伸,所述頂板設有第一通孔。
[0006]本發明進一步技術方案是:所述第一側板、第二側板上設有加強筋。
[0007]本發明進一步技術方案是:述第一側板與頂板所形成的角為直角,所述第二側板與頂板所形成的角為直角,所述第一底板與第一側板所形成的角為直角,所述第二底板與第二側板所形成的角為直角。
[0008]本發明進一步技術方案是:所述第一側板與頂板所形成的角為鈍角,所述第二側板與頂板所形成的角為鈍角,所述第一底板與第一側板所形成的角為鈍角,所述第二底板與第二側板所形成的角為鈍角。
[0009]本發明進一步技術方案是:所述第一通孔為圓形。
[0010]本發明進一步技術方案是:該縱梁加強板還包括第三側板以及第三底板,所述第三側板連接所述頂板,所述第三側板、第一側板、第二側板設于所述頂板同側,第三側板連接所述第三底板,所述頂板、第三側板、第三地板構成U形,所述第三底板上設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的中心軸線與所述第一通孔的中心軸線共軸。
[0011]本發明進一步技術方案是:在所述第三側板與所述第三底板的連接處中間設有向內側凸起的連接面。
[0012]本發明進一步技術方案是:所述連接面上設有加強筋。
[0013]本發明進一步技術方案是:所述第三底板與所述第三側板的夾角為直角。
[0014]本發明進一步技術方案是:所述頂板與所述第三側板的夾角為直角。
[0015]本發明有益效果是:通過零件合二為一的一體結構設計的加強板,減少了零件數量、降低產品重量、節約成本、簡化制造工藝。設計成U形結構,消除了三層板貼合,不易虛焊、提聞了結構強度。
[0016]_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7]圖1是現有技術提供的減震系統強度的縱梁加強板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提高車身減震系統強度的縱梁加強板示意圖一;
圖3是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提高車身減震系統強度的縱梁加強板示意圖二;
圖4是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提高車身減震系統強度的縱梁加強板安裝于縱梁上結構示意圖一;
圖5是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提高車身減震系統強度的縱梁加強板安裝于縱梁上結構示意圖二 ;
圖6是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提高車身減震系統強度的縱梁加強板安裝于縱梁上俯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8]附圖標記:1_頂板2-第一側板3-第二側板4-第一通孔5-第一底板6-第二底板第二側板8-第二底板9-加強筋10-第二通孔11-減震器銷12-縱梁13-整圈焊接圈14-半圈焊接圈15-焊接點90-減震器銷板100-加強板。
[0019]圖2-圖6示出了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提高車身減震系統強度的縱梁加強板,該縱梁加強板包括頂板1、第一側板2、第二側板3、第一底板5以及第二底板6,所述第一側板2、第二側板3連接所述頂板1、且所述第一側板2與所述第二側板3相對,所述第一側板2、第二側板3與所述頂板I構成U形,所述第一底板5連接所述第一側板2,所述第一底板5與所述第一側2板構成L形,所述第一底板5沿所述第一側板2底邊向外側延伸,所述第二底板6與所述第二側板3連接,所述第二底板6與所述第二側板3構成反向L形,所述第二底板6沿所述第二側板3底邊向外側延伸,所述頂板I設有第一通孔4。通過零件合二為一的一體結構設計的加強板,減少了零件數量、降低產品重量、節約成本、簡化制造工藝。設計成U形結構,消除了三層板貼合,不易虛焊、提高了結構強度。
[0020]所述第一側板2、第二側板3上設有加強筋9,所述加強筋9至少為一條。加強板上通過增設新設計的加強筋,提高了加強板的結構強度。
[0021]所述第一側板2、第二側板3連接所述頂板1,所述第一底板5連接所述第一側板2,所述第二底板6與所述第二側板3連接,連接面圓滑過渡。
[0022]所述述第一側板2、第二側板3連接所述頂板1,所述第一底板5連接所述第一側板2,所述第二底板6與所述第二側板3連接,所構成的角為直角。在縱梁結合時形成了封閉的空間,能夠很好的固定減震器銷,并且承受減震器作用力時不易形成開裂。
[0023]所述述第一側板2、第二側板3連接所述頂板1,所述第一底板5連接所述第一側板2,所述第二底板6與所述第二側板3連接,所構成的角為鈍角。在縱梁結合時形成了封閉的空間,能夠很好的固定減震器銷,并且承受減震器作用力時不易形成開裂。
[0024]所述頂板上I設有第一通孔4,所述第一通孔4為圓柱形。所述第一通孔4以所述頂板I對角線的交點為中心。所述第一通孔4能夠很好的配合減震器銷的使用,在將減震器銷固定在縱梁12上時,使焊接能夠更好的完成。
[0025]所述縱梁加強板還包括第三側板7及第三底板8,所述第三側板7與所述頂板I連接,所述第三側板7、第一側板2、第二側板3設于所述頂板I同側,所述第三側板7與所述第三底板8連接,所述頂板、第三側板、第三地板構成U形,所述第三底板上設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的圓心與所述第一通孔的圓心共軸。增設第三側板7、第三底板8使加強板的結構強度更高,受力更均勻。
[0026]所述第三側板7與所述第三底板8的連接處中間設有向內側凸起的連接面,所述連接面上設有加強筋9。加強筋能夠使加強板的結構增強。
[0027]所述第三底板8設有第二通孔10,所述第二通孔10為圓柱形。所述第二通孔10以所述第三地板8的對角線交點為中心,所述第一通孔4與所述第二通孔10的中心軸線共軸。所述第二通孔10能夠很好的配合減震器銷的使用,在將減震器銷固定在縱梁12上時,使焊接能夠更好的完成。
[0028]所述加強板安裝于車身縱梁內,與縱梁配合形成加強板結構,在加強板100的頂板1、第一底板5、第二底板6、第三底板8與縱梁12接觸的面上設有焊接點15。所述焊接點15均勻的排列在所述的頂板1、第一底板5、第二底板6、第三底板8上。所述焊接點將所述加強板穩固在所述縱梁上。在加強板、減震器銷11及縱梁裝配起來,是要將減震器銷11與縱梁與加強板焊接在一起,在裝配圖中可以看出在縱梁12上的焊接是整圈焊接圈13,在加強板與減震器銷11的焊接是半圈焊接圈14。所述加強板與所述縱梁安裝后形成以封閉腔體,提高了縱梁的機構強度。在保證了焊接質量,消除了三層板焊接的缺陷。
[0029]重新設計的減震器銷加強板結構使減震器系統的縱梁結構形成封閉腔體,提高了縱梁的結構強度,零件數量減少,消除了三層板焊接時出現虛焊,消除路試開裂發生。改善力傳輸途徑,分散零件的應力,使零件受力均勻。減振系統的縱梁結構形成封閉的腔體,提高了縱梁的結構強度。加強筋的加入,提高了加強板結構的強度。
[0030]在加強板不增加重量的情況下,通過結構優化,U形結構設計,使減震系統的縱梁結構形成封閉的腔體,提高縱梁的機構強度,改善了力的傳遞途徑,分散零件的應力,提高零件的耐久性。通過減少零件數量,降低重量,監護制造工藝,保證了焊接質量,消除了三層板焊接的缺陷。通過新設計加強板的加強筋布置,提高了加強板的結構強度。
[0031]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發明,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提高車身減震系統強度的縱梁加強板,其特征在于:該縱梁加強板包括頂板、第一側板、第二側板、第一底板以及第二底板,所述第一側板、第二側板連接所述頂板、且所述第一側板與所述第二側板相對,所述第一側板、第二側板與所述頂板構成U形,所述第一底板連接所述第一側板,所述第一底板與所述第一側板構成L形,所述第一底板沿所述第一側板底邊向外側延伸,所述第一側板所述第二底板與所述第二側板連接,所述第二底板與所述第二側板構成L形,所述第二底板沿所述第二側板底邊向外側延伸,所述頂板設有第一通孔。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車身減震系統強度的縱梁加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側板、第二側板上設有加強筋。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提高車身減震系統強度的縱梁加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側板與所述頂板所形成的角為直角,所述第二側板與所述頂板所形成的角為直角,所述第一底板與所述第一側板所形成的角為直角,所述第二底板與所述第二側板所形成的角為直角。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提高車身減震系統強度的縱梁加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側板與所述頂板所形成的角為鈍角,所述第二側板與所述頂板所形成的角為鈍角,所述第一底板與所述第一側板所形成的角為鈍角,所述第二底板與所述第二側板所形成的角為鈍角。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提高車身減震系統強度的縱梁加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為圓形。
6.根據權利要求1-5任一項所述的提高車身減震系統強度的縱梁加強板,其特征在于:該縱梁加強板還包括第三側板以及第三底板,所述第三側板連接所述頂板,所述第三側板、第一側板、第二側板設于所述頂板同側,第三側板連接所述第三底板,所述頂板、第三側板、第三地板構成U形,所述第三底板上設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的中心軸線與所述第一通孔的中心軸線共軸。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提高車身減震系統強度的縱梁加強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三側板與所述第三底板的連接處中間設有向內側凸起的連接面。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提高車身減震系統強度的縱梁加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面上設有加強筋。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提高車身減震系統強度的縱梁加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底板與所述第三側板的夾角為直角。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提高車身減震系統強度的縱梁加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頂板與所述第三側板的夾角為直角。
【文檔編號】B62D25/00GK103847798SQ201210493838
【公開日】2014年6月11日 申請日期:2012年11月28日 優先權日:2012年11月28日
【發明者】龐慶, 張波, 黎海, 張丙戰, 和麗梅 申請人:上汽通用五菱汽車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