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車身結構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前車身結構,其可以包括前側構件、擋泥板上構件和擋泥板前增強構件,所述前側構件在車輛的縱向方向上延伸;所述擋泥板上構件在車輛的橫向方向上在所述前側構件的外部方向上設置;所述擋泥板前增強構件在車輛的橫向方向上延伸,并連接所述擋泥板上構件和所述前側構件。
【專利說明】前車身結構
[0001]相關申請的交叉引用
[0002]本申請要求2012年10月2日提交的韓國專利申請第10-2012-0109732號的優(yōu)先權,該申請的全部內容結合于此用于通過該引用的所有目的。
【技術領域】
[000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車輛的前車身結構。
【背景技術】
[0004]車輛的前車身包括前端模塊,以及左側構件和右側構件,所述前端模塊在車輛的縱向方向上設置于發(fā)動機艙的前側,且冷卻模塊、前照燈等安裝于所述前端模塊;所述左側構件和右側構件沿著車輛的橫向方向分別設置于所述前端模塊的左側和右側,并同時在車輛的縱向方向上延伸。
[0005]在車輛的橫向方向上延伸的保險杠梁的左部和右部通過沖撞盒在車輛的縱向方向上安裝于左側構件和右側構件的前梢端。
[0006]保險杠梁成型為比左側構件與右側構件之間的間隔更長,當保險杠梁的左部和右部安裝于左側構件和右側構件時,保險杠梁具有在車輛的橫向方向上向左側構件和右側構件的外側突出的左外部和右外部。
[0007]設置前端模塊的一部分和擋泥板構件(fender apron member),且前端模塊的一部分和擋泥板構件同時在車輛的縱向方向上與在保險杠梁的左外部和右外部的后側的兩個側外部間隔。
[0008]在現有技術中的前述前車輛結構中,當保險杠梁的左外部附近或保險杠梁的右外部附近碰撞到物體或另一車輛(下文稱為被撞物體)時,碰撞能不能有效地分散至車身的其他部分。
[0009]S卩,當左側構件或右側構件以25%向前偏移量碰撞到被撞物體(下文稱為小的偏移量碰撞)時,左側構件或右側構件被被撞物體向發(fā)動機艙彎曲,擋泥板構件碰撞至被撞物體,使得碰撞能量不能有效地分散至車身的其他部分。
[0010]因此,有必要提高位于保險杠梁的左外部和右外部的后側的前車身部分的結構強度。
[0011]公開于該發(fā)明【背景技術】部分的信息僅僅旨在加深對本發(fā)明的一般【背景技術】的理解,而不應當被視為承認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該信息構成已為本領域技術人員所公知的現有技術。
【發(fā)明內容】
[0012]本發(fā)明的各個方面涉及提供一種前車身結構,其具有如下優(yōu)點:通過直接連接位于保險杠梁的左外部和右外部的后側的擋泥板前增強構件,并安裝用于增強擋泥板前增強構件與側構件之間的連接部分的連接強度的支柱,來改進車輛的向前偏移量碰撞的響應性倉泛。
[0013]在本發(fā)明的一個方面中,一種前車身結構可以包括前側構件、擋泥板上構件和擋泥板前增強構件,所述前側構件在車輛的縱向方向上延伸;所述擋泥板上構件在車輛的橫向方向上在所述前側構件的外部方向上設置;所述擋泥板前增強構件在車輛的橫向方向上延伸,并連接所述擋泥板上構件和所述前側構件。
[0014]所述擋泥板前增強構件可以包括擋泥板前增強前構件和擋泥板前增強后構件,其中所述擋泥板前增強前構件和所述擋泥板前增強后構件彼此聯(lián)接,以形成中空四角形梁的形狀。
[0015]在車輛的橫向方向上設置的保險杠梁安裝至所述前側構件,其中所述擋泥板前增強構件在車輛的縱向方向上設置于所述保險杠梁的后側。
[0016]沖撞盒在所述保險杠梁與所述擋泥板前增強構件之間安裝于所述前側構件。
[0017]所述前側構件在車輛的橫向方向包括內表面和外表面,其中所述擋泥板前增強前構件可以包括外梢端和內梢端,所述外梢端連接至所述擋泥板上構件,所述前側構件安裝至所述內梢端,并同時穿過所述內梢端,且所述內梢端附接至所述前側構件的內表面,且其中所述擋泥板前增強后構件可以包括外梢端和內梢端,所述外梢端附接至所述擋泥板上構件,且所述內梢端附接至所述前側構件的外表面。
[0018]聯(lián)接通孔在所述擋泥板前增強前構件的內梢端形成,且所述前側構件安裝至待聯(lián)接的聯(lián)接孔。
[0019]所述擋泥板前增強前構件的內梢端可以包括垂直彎曲的凸緣,其中所述凸緣以如下狀態(tài)附接至所述前側構件的內表面:所述前側構件安裝至待聯(lián)接的所述擋泥板前增強前構件的內梢端的聯(lián)接孔。
[0020]前端模塊在車輛的縱向方向上緊固至所述擋泥板前增強前構件的整個表面,并同時與所述擋泥板前增強前構件的整個表面重疊。
[0021]所述前車身結構還可以包括支柱,所述支柱連接所述擋泥板前增強后構件的內梢端和所述前側構件的外表面。
[0022]所述擋泥板前增強后構件的內梢端以預定角度連接至所述前側構件的外表面,其中所述支柱以預定角度連接至所述擋泥板前增強后構件的內梢端和所述前側構件的外表面中的每一個,使得所述擋泥板前增強后構件的內梢端、所述前側構件的外表面和所述支柱形成為三角形形狀。
[0023]所述支柱形成為四角形平板的形狀,并可以包括在所述支柱的縱向方向上延伸的密封條。
[0024]根據本發(fā)明的示例性實施方案的前車身結構,位于保險杠梁的左外部和右外部的后側的擋泥板前增強構件直接連接至側構件,并且安裝支柱,所述支柱用于提高擋泥板前增強構件與側構件之間的連接部分的強度。
[0025]因此,當車輛在向前方向上行駛的過程中以小的重疊量碰撞到被撞物體時,擋泥板前增強構件通過接收和吸收碰撞能量而降低碰撞能量,并將碰撞能有效地分散至左側構件或右側構件,由此改進前車身的碰撞響應性能。
[0026]此外,所述前車身結構簡單,從而有可能相比于現有技術中的相應的前車身增強結構而減少元件數和重量。[0027]通過納入本文的附圖以及隨后與附圖一起用于說明本發(fā)明的某些原理的【具體實施方式】,本發(fā)明的方法和裝置所具有的其他特征和優(yōu)點將更為具體地變得清楚或得以闡明。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8]圖1為根據本發(fā)明的一個示例性實施方案的前車身的立體圖。
[0029]圖2為根據本發(fā)明的一個示例性實施方案的前車身的側面立體圖。
[0030]圖3為沿著圖1的線A-A截取的橫截面圖。
[0031]應當了解,所附附圖并非一定是按比例的,其顯示了本發(fā)明的基本原理的圖示性的各種特征的略微簡化的畫法。本文所公開的本發(fā)明的具體設計特征包括例如具體尺寸、取向、位置和形狀將部分地由具體預期應用和使用的環(huán)境來確定。
[0032]在這些圖形中,貫穿附圖的多幅圖形,附圖標記引用本發(fā)明的同樣的或等同的部分。
【具體實施方式】
[0033]下面將對本發(fā)明的各個實施方案詳細地作出引用,這些實施方案的實例被顯示在附圖中并描述如下。盡管本發(fā)明將與示例性實施方案相結合進行描述,但是應當意識到,本說明書并非旨在將本發(fā)明限制為那些示例性實施方案。相反,本發(fā)明旨在不但覆蓋這些示例性實施方案,而且覆蓋可以被包括在由所附權利要求所限定的本發(fā)明的精神和范圍之內的各種選擇形式、修改形式、等價形式及其它實施方案。
[0034]下面將參考附圖對本發(fā)明的示例性實施方案進行詳細描述。
[0035]參見圖1,根據本發(fā)明的一個示例性實施方案的前車身包括前端模塊12、前側構件14和擋泥板上構件16。
[0036]前端模塊12在車身的橫向方向上延伸,并在橫向方向上在中心部分包括開口,使得冷卻模塊等安裝于其中。
[0037]保險杠梁18沿車輛的縱向方向設置于前端模塊12的前側。
[0038]保險杠梁18形成為在車輛的橫向方向上延伸的梁形。
[0039]沿著車輛的橫向方向的保險杠梁18的左側部分和右側部分均通過待支撐的沖撞盒20安裝于前側構件14。
[0040]保險杠梁18包括外部18a,所述外部18a相比于前側構件14進一步在車輛橫向方向上向外延伸。
[0041]前側構件14在車輛的縱向方向上延伸,并設置于左側和右側,并同時在車輛的橫向方向上以預定間隔彼此分隔。
[0042]擋泥板上構件16在車輛的橫向方向上設置于前側構件14的外側,并在車輛的高度方向上設置于上部。
[0043]擋泥板前增強構件22沿著車輛的縱向方向連接至擋泥板上構件16的前梢端。
[0044]擋泥板前增強構件22在車輛的橫向方向上延伸,并同時面向前側構件14。
[0045]參見圖2和圖3,沿著車輛的橫向方向的擋泥板前增強構件22的外梢端連接至擋泥板上構件16,且沿著車輛的橫向方向的擋泥板前增強構件22的內梢端連接至前側構件14。
[0046]擋泥板前增強構件22在車輛的縱向方向上設置于保險杠梁18的外部18a的后側。
[0047]擋泥板前增強構件22包括擋泥板前增強前構件221和擋泥板前增強后構件222。
[0048]擋泥板前增強前構件221和擋泥板前增強后構件222彼此聯(lián)接,以大體形成為中空四角形梁的形狀。
[0049]前側構件14在車輛的橫向方向上包括外表面和內表面。
[0050]擋泥板前增強前構件221在車輛的橫向方向上從擋泥板上構件16延伸至前側構件14。
[0051]擋泥板前增強前構件221在車輛的橫向方向上包括內梢端和外梢端。
[0052]擋泥板前增強前構件221的外梢端連接至擋泥板上構件16,擋泥板前增強前構件221的內梢端連接至前側構件14。
[0053]聯(lián)接通孔221a在擋泥板前增強前構件221的內梢端形成,且前側構件14安裝至待聯(lián)接的聯(lián)接孔。
[0054]擋泥板前增強前構件221的內梢端包括垂直彎曲的凸緣221b。凸緣221b以如下狀態(tài)附接至前側構件14的內表面:前側構件14安裝至待聯(lián)接的擋泥板前增強前構件221的內梢端的聯(lián)接孔。
[0055]擋泥板前增強后構·件222在車輛的橫向方向上從擋泥板上構件16延伸至前側構件14。
[0056]擋泥板前增強后構件222在車輛的橫向方向上包括內梢端和外梢端。
[0057]擋泥板前增強后構件222的外梢端附接至擋泥板上構件16,擋泥板前增強后構件222的內梢端附接至前側構件14的外表面。
[0058]在車輛的縱向方向上的擋泥板前增強前構件221的整個表面通過螺栓緊固至前端模塊12,同時與前端模塊12重疊,但可通過焊接方法等連接至前端模塊12。
[0059]附接支柱24,并同時連接擋泥板前增強后構件222的內梢端和前側構件14的外表面。
[0060]支柱24的一個梢端使用螺栓緊固至待連接的前側構件14的外表面,且支柱24的另一梢端使用螺栓緊固至待連接的擋泥板前增強后構件222的內梢端,但支柱24的一個梢端可以附接至前側構件14的外表面,且支柱24的另一梢端可以通過焊接附接至擋泥板前增強后構件222的內梢端。
[0061]分別地,擋泥板前增強后構件222的內梢端以預定角度連接至前側構件14的外表面,且支柱24以預定角度連接至擋泥板前增強后構件222的內梢端和前側構件14的外表面,使得擋泥板前增強后構件222的內梢端、前側構件14的外表面和支柱24大體形成為三角形形狀。
[0062]支柱24可以形成為四角形平板的形狀。
[0063]支柱24包括在其縱向方向上延伸的多個密封條(bead)24a和緊固的凸緣,并同時與擋泥板前增強后構件222的內梢端和前側構件14的外表面緊密接觸。
[0064]密封條24a用于提高支柱24的縱向方向上的強度。
[0065]當車輛在保險杠梁18的外部18a周圍以25%的向前偏移量與被撞物體(如障礙物26)碰撞時(即車輛收到小重疊量碰撞),保險杠梁18的外部18a在車輛的縱向方向上向后側彎曲,且前側構件14也向發(fā)動機艙彎曲。
[0066]當碰撞繼續(xù)時,障礙物26碰撞至擋泥板前增強構件22中,且擋泥板前增強構件22吸收碰撞能量,使得碰撞能量降低。
[0067]此外,由于擋泥板前增強構件22連接至前側構件14,并由支柱24強力支撐至前側構件14,因此施加至擋泥板前增強構件22的碰撞能量被傳遞至前側構件14和擋泥板,以有效分散至車輛的其他部分,由此改進根據本發(fā)明的示例性實施方案的前車身的向前偏移量碰撞響應性能。
[0068]為了方便解釋和精確限定所附權利要求,術語“上”、“下”、“內”和“外”被用于參考附圖中所顯示的特征的位置來描述示例性實施方式的這些特征。
[0069]前面對本發(fā)明具體示例性實施方案所呈現的描述是出于說明和描述的目的。前面的描述并不想要成為毫無遺漏的,也不是想要把本發(fā)明限制為所公開的精確形式,顯然,根據上述教導很多改變和變化都是可能的。選擇示例性實施方案并進行描述是為了解釋本發(fā)明的特定原理及其實際應用,從而使得本領域的其它技術人員能夠實現并利用本發(fā)明的各種示例性實施方案及其不同選擇形式和修改形式。本發(fā)明的范圍旨在由所附權利要求書及其等價形式所限定。
【權利要求】
1.一種前車身結構,其包括: 前側構件,所述前側構件在車輛的縱向方向上延伸; 擋泥板上構件,所述擋泥板上構件在車輛的橫向方向上在所述前側構件的外部方向上設置;以及 擋泥板前增強構件,所述擋泥板前增強構件在車輛的橫向方向上延伸,并連接所述擋泥板上構件和所述前側構件。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前車身結構,其中所述擋泥板前增強構件包括: 擋泥板前增強前構件;和 擋泥板前增強后構件, 其中所述擋泥板前增強前構件和所述擋泥板前增強后構件彼此聯(lián)接,以形成中空四角形梁的形狀。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前車身結構, 其中在車輛的橫向方向上設置的保險杠梁安裝至所述前側構件;且 其中所述擋泥板前增強構件在車輛的縱向方向上設置于所述保險杠梁的后側。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前車身結構,其中沖撞盒在所述保險杠梁與所述擋泥板前增強構件之間安裝于所述前側構件。
5.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前車身結構, 其中所述前側構件在車輛的橫向方向上包括內表面和外表面; 其中所述擋泥板前增強前構件包括外梢端和內梢端,所述外梢端連接至所述擋泥板上構件,所述前側構件安裝至所述內梢端,并同時穿過所述內梢端,且所述內梢端附接至所述前側構件的內表面;且 其中所述擋泥板前增強后構件包括外梢端和內梢端,所述外梢端附接至所述擋泥板上構件,所述內梢端附接至所述前側構件的外表面。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前車身結構,其中聯(lián)接通孔在所述擋泥板前增強前構件的內梢端形成,且所述前側構件安裝至待聯(lián)接的聯(lián)接孔。
7.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前車身結構, 其中所述擋泥板前增強前構件的內梢端包括垂直彎曲的凸緣,且 其中所述凸緣以如下狀態(tài)附接至所述前側構件的內表面:所述前側構件安裝至待聯(lián)接的所述擋泥板前增強前構件的內梢端的聯(lián)接孔。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前車身結構, 其中前端模塊在車輛的縱向方向上緊固至所述擋泥板前增強前構件的整個表面,并同時與所述擋泥板前增強前構件的整個表面重疊。
9.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前車身結構,還包括支柱,所述支柱連接所述擋泥板前增強后構件的內梢端和所述前側構件的外表面。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前車身結構, 其中所述擋泥板前增強后構件的內梢端以預定角度連接至所述前側構件的外表面;且 其中所述支柱以預定角度連接至所述擋泥板前增強后構件的內梢端和所述前側構件的外表面中的每一個,使得所述擋泥板前增強后構件的內梢端、所述前側構件的外表面和所述支柱以三角形形狀形成。
11.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前車身結構,其中所述支柱形成為四角形平板的形狀,并包括在所述支柱的縱向方向上延伸的密封 條 。
【文檔編號】B62D25/16GK103707940SQ201210585730
【公開日】2014年4月9日 申請日期:2012年12月28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10月2日
【發(fā)明者】樸起蓬, 都綠源 申請人:現代自動車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