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自行車避震腳踏板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腳踏板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自行車避震腳踏板。
背景技術:
自行車運動是一種老少皆宜的戶外有氧運動,既能放松心情,亦可以強體健身。騎行自行車主要有幾大好處:一、騎行時全身協調,增加血液循環,將腦部毛細血管的沉淀物沖走,可以預防患上腦溢血等腦部血管疾??;二、騎行時可以加速人體的新陳代謝,擴張血管壁,增加肺活量,預防患上心臟疾?。蝗ⅡT行亦能對人體起到健身瘦腰的作用。而自行車均為腳踏式自行車,現有的自行車,其腳踏板大部分為整體式硬質塑料或金屬結構,人們在騎行時腳踏整體式結構的腳踏板會生硬吃力,特別在爬坡以及在一些凹凸不平的地面時,很容易使人的腳掌疲勞,甚至損傷人的腳掌,嚴重影響人們騎行的興趣。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具有避震、減壓緩沖效果的腳踏板,能夠讓人在騎行自行車時更加輕松舒服,增強騎行時的穩定性,從而達到助力、省力的效果。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一種自行車避震腳踏板,包括第一踏塊、第二踏塊、套管及心軸,所述套管穿設于第一踏塊及第二踏塊的中部,所述第一踏塊與第二踏塊以套管為中心可相互轉動地連接,所述心軸可轉動地設置于套管內,所述第一踏塊與第二踏塊之間設置有避震器。其中,所述第一踏塊包括第一下踏塊及第一上踏塊,第一下踏塊與第一上踏塊相互連接并形成第一空腔,第一下踏塊與第一上踏塊的連接處開設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二踏塊包括第二下踏塊及第二上踏塊,第二下踏塊與第二上踏塊相互連接并形成第二空腔,第二下踏塊與第二上踏塊的連接處開設有第二通孔;所述套管穿設于第一通孔及第二通孔,所述第二踏塊位于第一空腔內,所述避震器設置于第一下踏塊與第二上踏塊之間,所述避震器設置于第二下踏塊與第一上踏塊之間。其中,所述第一通孔內開設有成一定角度的兩個第一卡槽,所述第二通孔內開設有與第一卡槽相對應的兩個第二卡槽,所述套管的外側面設置有與第一卡槽相對應的凸條,所述第一卡槽的寬度大于所述凸條的寬度,當所述套管穿設于第一通孔及第二通孔時,所述凸條位于所述第一卡槽及第二卡槽內。其中,所述避震器通過螺釘固定連接于第一下踏塊與第二上踏塊之間,所述避震器通過螺釘固定連接于第二下踏塊與第一上踏塊之間。其中,所述套管的尾端套設有小鋁后蓋,所述小鋁后蓋通過大鋁后蓋壓緊連接于第一踏塊;所述套管的首端螺接有中帽螺母,所述中帽螺母抵壓于所述第一踏塊。其中,所述心軸的尾端套接有滾珠軸承,所述滾珠軸承通過梅花螺母固定連接于心軸的尾端,心軸的首端套接有塑膠軸承。[0010]其中,所述心軸與套管之間設置有油封。其中,所述心軸與自行車曲柄連接的一端開設有外螺紋。其中,所述避震器為橡膠柱。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的一種自行車避震腳踏板,采用套管穿設于第一踏塊及第二踏塊的中部,其中,心軸4可轉動地設置于套管3內,第一踏塊與第二踏塊則以套管為中心可轉動地連接,且在第一踏塊與第二踏塊之間設置有避震器,當人騎行自行車時,腳踩自行車腳踏板,第一踏塊及第二踏塊均以套管為中心受到腳踩施加的力實現上下的轉動,第一踏塊與第二踏塊相互擠壓設置于第一踏塊與第二踏塊之間的避震器,避震器受力時形成一個反向的回彈力,起到緩沖避震的作用。本實用新型能夠使人在騎行自行車腳踩腳踏板時起到避震、減壓緩沖的作用,從而讓人在騎行自行車時更加輕松舒服,增強騎行時的穩定性,達到助力、省力的效果。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分解示意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橡膠柱受力前的狀態示意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橡膠柱受力后的狀態示意圖。附圖標記包括:I 一第一踏塊 2—第二踏塊 3—套管4 一心軸5一橡I父柱 6 —螺釘 7—小招后蓋8一大招后蓋9 一中帽螺母 10—油封11 一第一下踏塊12—第一上踏塊13一第一通孔 21—第二上踏塊22—第二下踏塊23—第二通孔31—凸條 41 一滾珠軸承 42—梅花螺母43—外螺紋131—第一^^槽 231—第二卡槽。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的描述。如圖1至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自行車避震腳踏板,包括第一踏塊1、第二踏塊2、套管3及心軸4,所述套管3穿設于第一踏塊I及第二踏塊2的中部,所述第一踏塊I與第二踏塊2以套管3為中心可相互轉動地連接,所述心軸4可轉動地設置于套管3內,所述第一踏塊I與第二踏塊2之間設置有避震器本實施例中,采用套管3穿設于第一踏塊I及第二踏塊2的中部,其中,心軸4可轉動地設置于套管3內,第一踏塊I與第二踏塊2則以套管3為中心可轉動地連接,且在第一踏塊I與第二踏塊2之間設置有避震器,當人騎行自行車時,腳踩自行車腳踏板,第一踏塊I及第二踏塊2均以套管3為中心受到腳踩施加的力實現上下的轉動,第一踏塊I與第二踏塊2相互擠壓設置于第一踏塊I與第二踏塊2之間的避震器,避震器受力時形成一個反向的回彈力,起到緩沖避震的作用。本實用新型能夠使人在騎行自行車腳踩腳踏板時起到避震、減壓緩沖的作用,從而讓人在騎行自行車時更加輕松舒服,增強騎行時的穩定性,達到助力、省力的效果。[0028]優選的,所述避震器為橡膠柱5,所述第一踏塊I包括第一下踏塊11及第一上踏塊12,第一下踏塊11與第一上踏塊12相互連接并形成第一空腔,第一下踏塊11與第一上踏塊12的連接處開設有第一通孔13,所述第二踏塊2包括第二下踏塊22及第二上踏塊21,第二下踏塊22與第二上踏塊21相互連接并形成第二空腔,第二下踏塊22與第二上踏塊21的連接處開設有第二通孔23 ;所述套管3穿設于第一通孔13及第二通孔23,所述第二踏塊2位于第一空腔內,所述橡膠柱5設置于第一下踏塊11與第二上踏塊21之間,所述橡膠柱5設置于第二下踏塊22與第一上踏塊12之間。如圖3及圖4所示,橡膠柱5受力前及受力后的狀態示意圖,當人騎行自行車時,第二上踏塊21受到前腳掌的壓力向下擠壓設置于第一下踏塊11與第二上踏塊21之間的橡膠柱5,即橡膠柱5受到力F1,以心軸4為中心,根據杠桿原理,第二下踏塊22則對設置于第二下踏塊22與第一上踏塊12之間的橡膠柱5施加向上的壓力;同時,第一上踏塊12受到后腳底的壓力向下擠壓設置于第二下踏塊22與第一上踏塊12之間的橡膠柱5,根據杠桿原理,第一下踏塊11則對設置于第一下踏塊11與第二上踏塊21之間的橡膠柱5施加向上的壓力,使得第一踏塊I及第二踏塊2相互擠壓設置于第一踏塊I與第二踏塊2之間的橡膠柱5,使橡膠柱5產生形變,形變后的橡膠柱5產生反向回彈的力,即回彈力F2,當爬坡以及在一些凹凸不平的地面騎行時,實現減緩避震的功能,讓人在騎行時更加輕松舒服,騎行穩定性更高。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通孔13內開設有成一定角度的兩個第一卡槽131,所述第二通孔23內開設有與第一卡槽131相對應的兩個第二卡槽231,所述套管3的外側面設置有與第一卡槽131相對應的凸條31,所述第一卡槽131的寬度大于所述凸條31的寬度,當所述套管3穿設于第一通孔13及第二通孔23時,所述凸條31位于所述第一卡槽131及第二卡槽231內。將第一卡槽131及第二卡槽231的寬度設計成大于凸條31的寬度,可以使得第一踏塊I與第二踏塊2有一定的空間相互轉動,確保第一踏塊I及第二踏塊2能夠相互擠壓設置于第一踏塊I與第二踏塊2之間的橡膠柱5,從而使得本實用新型實現避震減緩的作用。如圖2所示,本實施例中,所述橡膠柱5通過螺釘6固定連接于第一下踏塊11與第二上踏塊21之間,所述橡膠柱5通過螺釘6固定連接于第二下踏塊22與第一上踏塊12之間。橡膠柱5經長時間的使用,會產生永久性變形或者損壞,采用螺釘6固定連接,則方便對橡膠柱5進行更換,安裝及拆卸都非常簡單,實用性強。本實施例中,所述套管3的尾端套設有小鋁后蓋7,所述小鋁后蓋7通過大鋁后蓋8壓緊連接于第一踏塊I ;所述套管3的首端螺接有中帽螺母9,所述中帽螺母9抵壓于所述第一踏塊I。套管3的尾端通過套設小鋁后蓋7,小鋁后蓋7與第二通孔23套接,并通過大鋁后蓋8壓緊,而套管3的前端則通過螺接中帽螺母9抵接壓緊于第一踏塊1,從而使得套管3的兩端固定連接于第一踏塊I。本實施例中,所述心軸4的尾端套接有滾珠軸承41,所述滾珠軸承41通過梅花螺母42固定連接于心軸4的尾端,心軸4的首端套接有塑膠軸承,心軸4的尾端及首端均套接有軸承,從而使得套管3以心軸4為中心實現自由地轉動,亦使得第一踏塊I及第二踏塊2以心軸4為中心實現自由地轉動。本實施例中,所述心軸4與套管3之間設置有油封10。油封10主要起到兩個作用,一方面可以防止泥沙、灰塵以及水氣等自外侵入心軸4中;另一方面可以限制心軸4中的潤滑油漏出,確保心軸4的正常工作。具體的,所述心軸4與自行車曲柄連接的一端開設有外螺紋43。心軸4設置有外螺紋43的一端與自行車曲柄連接,采用螺紋連接方式,可以實現裝拆簡單,維修方便。以上內容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依據本實用新型的思想,在具體實施方式
及應用范圍上均會有改變之處,本說明書內容不應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
權利要求1.一種自行車避震腳踏板,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踏塊(I)、第二踏塊(2)、套管(3)及心軸(4),所述套管(3)穿設于第一踏塊(I)及第二踏塊(2)的中部,所述第一踏塊(I)與第二踏塊(2)以套管(3)為中心可相互轉動地連接,所述心軸(4)可轉動地設置于套管(3)內,所述第一踏塊(I)與第二踏塊(2 )之間設置有避震器。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自行車避震腳踏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踏塊(I)包括第一下踏塊(11)及第一上踏塊(12),第一下踏塊(11)與第一上踏塊(12)相互連接并形成第一空腔,第一下踏塊(11)與第一上踏塊(12)的連接處開設有第一通孔(13),所述第二踏塊(2)包括第二下踏塊(22)及第二上踏塊(21),第二下踏塊(22)與第二上踏塊(21)相互連接并形成第二空腔,第二下踏 塊(22 )與第二上踏塊(21)的連接處開設有第二通孔(23 );所述套管(3)穿設于第一通孔(13)及第二通孔(23),所述第二踏塊(2)位于第一空腔內,所述避震器設置于第一下踏塊(11)與第二上踏塊(21)之間,所述避震器設置于第二下踏塊(22)與第一上踏塊(12)之間。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自行車避震腳踏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13)內開設有成一定角度的兩個第一卡槽(131),所述第二通孔(23)內開設有與第一卡槽(131)相對應的兩個第二卡槽(231 ),所述套管(3)的外側面設置有與第一卡槽(131)相對應的凸條(31),所述第一卡槽(131)的寬度大于所述凸條(31)的寬度,當所述套管(3)穿設于第一通孔(13)及第二通孔(23)時,所述凸條(31)位于所述第一卡槽(131)及第二卡槽(231)內。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自行車避震腳踏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避震器通過螺釘(6)固定連接于第一下踏塊(11)與第二上踏塊(21)之間,所述避震器通過螺釘(6)固定連接于第二下踏塊(22)與第一上踏塊(12)之間。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自行車避震腳踏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管(3)的尾端套設有小鋁后蓋(7),所述小鋁后蓋(7)通過大鋁后蓋(8)壓緊連接于第一踏塊(I);所述套管(3 )的首端螺接有中帽螺母(9 ),所述中帽螺母(9 )抵壓于所述第一踏塊(I)。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自行車避震腳踏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心軸(4)的尾端套接有滾珠軸承(41),所述滾珠軸承(41)通過梅花螺母(42)固定連接于心軸(4)的尾端,心軸(4)的首端套接有塑膠軸承。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自行車避震腳踏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心軸(4)與套管(3)之間設置有油封(10)。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自行車避震腳踏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心軸(4)與自行車曲柄連接的一端開設有外螺紋(43 )。
9.根據權利要求1-8任意一項所述的一種自行車避震腳踏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避震器為橡膠柱(5)。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腳踏板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自行車避震腳踏板,包括第一踏塊、第二踏塊、套管及心軸,所述套管穿設于第一踏塊及第二踏塊的中部,所述第一踏塊與第二踏塊以套管為中心可相互轉動地連接,所述心軸可轉動地設置于套管內,所述第一踏塊與第二踏塊之間設置有避震器。本實用新型能夠使人在騎行自行車腳踩腳踏板時起到避震、減壓緩沖的作用,從而讓人在騎行自行車時更加輕松舒服,增強騎行時的穩定性,達到助力、省力的效果。
文檔編號B62M3/08GK203158183SQ20132015151
公開日2013年8月28日 申請日期2013年3月29日 優先權日2013年3月29日
發明者徐繼新 申請人:徐繼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