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公交車,特別是一種無人駕駛公交車,屬于汽車自動駕駛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研究調查,5公里以內的汽車出行占城市汽車出行近60%,造成嚴重的交通擁堵、停車資源枯竭、燃氣汽油資源浪費以及嚴重的環境污染。新增城市人口導致巨量的交通需求,機動車保有量增多,現有交通模式已經無法適應中國現狀。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無人駕駛公交車,短途出行時,使用無人駕駛公交車替代自駕車,緩解交通擁堵,節約了停車資源和燃氣汽油資源,降低了環境污染的程度。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采用如下的技術方案:
一種無人駕駛公交車,包括車架和套設于車架上的車體,所述車架的前端設有控制系統、第一供能裝置、轉向系統和記錄儀,所述車架的兩側對稱設有輪胎組,所述車架的后端設有驅動裝置。所述車體的頂部位置設有導航系統,所述車體的側面固定有召車感應器,所述車體的前端和后端均設有視覺感知系統。所述第一供能裝置、轉向系統、視覺感知系統、導航系統、召車感應器、記錄儀均與控制系統電連接,所述控制系統與主控室通訊連接。視覺感知系統能夠識別交通指示燈,并且幫助探知行人、自行車等車輛行駛路線上遭遇的移動障礙,防止發生意外事故。導航系統使得無人駕駛公交車按照指定路線行駛。無人駕駛公交車的視覺感知系統和記錄儀采集該車的位置數據和空載信息,實時將信息通過控制系統上傳至主控室,主控室將車輛信息處理、存儲,供客戶查詢。客戶通過手機APP、手機短信、PC桌面等召車,召車感應器接收客戶信息,并將客戶GPS位置信息通過控制系統傳遞給主控室,主控室根據GPS信息對客戶所屬的地理位置進行判斷,將用戶的位置信號傳遞給控制系統,控制系統指揮無人駕駛公交車行駛到客戶所在位置。
前述的車架上還對稱設有前座椅和后座椅,所述前座椅下部設有減震系統。通過對稱的前后座椅設置,避免了座椅同向設置導致的空間擁擠現象,提高了用戶乘車的舒適度。另外,減震系統進一步緩解了車輛運行過程中因道路不平引起的顛簸。
前述的車架前端和后端均設有防撞系統,所述防撞系統包括防撞欄桿和防撞支撐,所述防撞欄桿設于車架的橫梁上,所述防撞支撐設于車架的縱梁上。
前述的轉向系統包括轉向電機、轉向柱和轉角編碼器,所述轉向電機和轉向柱固定于車架上,所述轉角編碼器設于轉向柱上。轉向系統的自動控制功能主要以轉向電機為執行機構,在轉向柱增加轉角編碼器完成轉向角度的判斷與調整。
前述的車體的頂部還設有空調系統,所述空調系統與控制系統電連接。空調系統能夠對無人駕駛公交車內的溫度進行調整,滿足乘客的需求,進一步提高乘車的舒適度。
前述的車體的車門對側設有觸摸屏,所述觸摸屏與控制系統電連接,通過觸摸屏上的車載地圖選擇目的地,然后將目的地信號通過控制系統傳遞給主控室,進行全程自動駕駛。
前述的車體的前側安裝有前車燈,所述車體的后側安裝有后車燈,用于照明以及提供信號。
前述的車架的后端還設有第二供能裝置,所述第一供能裝置和第二供能裝置均為動力電池。動力電池相對于燃氣以及燃油等功能方式,更清潔、無污染,很好地保護了環境。
前述的控制系統為PLC控制器,為一種具有微處理機的數字電子設備,用于自動化控制的數字邏輯控制器,可以將控制指令隨時加載內存內儲存與執行。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之處在于:短途出行時,使用智能、低碳、安全的無人駕駛公交車替代自駕車,緩解交通擁堵的程度,節約了停車資源和燃氣汽油資源,降低了環境污染的程度。另外該無人駕駛公交車避免了人為駕駛發生的安全隱患,能夠到指定位置接客戶,提高了乘車的舒適度,用科技改變短途出行。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發明的部分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的含義:1-車架,2-車體,3-控制系統,4-第一供能裝置,5-驅動裝置,6-輪胎組,7-防撞系統,8-防撞欄桿,9-防撞支撐,10-轉向系統,11-前座椅,12-后座椅,13-空調系統,14-第二供能裝置,15-視覺感知系統,16-觸摸屏,17-導航系統,18-前車燈,19-后車燈,20-減震系統,21-召車感應器,22-記錄儀。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說明。
具體實施方式
本發明的實施例1:如圖1、圖2和圖3所示,該種無人駕駛公交車包括車架1和套設于車架1上的車體2,車架1的前端設有控制系統3、第一供能裝置4、轉向系統10和記錄儀22。車架1上還對稱設有前座椅11和后座椅12,前座椅11下部設有減震系統20。通過對稱的前后座椅設置,避免了座椅同向設置導致的空間擁擠現象,提高了用戶乘車的舒適度。另外,減震系統20進一步緩解了車輛運行過程中因道路不平引起的顛簸。車架1前端和后端均設有防撞系統7,防撞系統7包括防撞欄桿8和防撞支撐9,防撞欄桿8設于車架1的橫梁上,防撞支撐9設于車架1的縱梁上。車架1的兩側對稱設有輪胎組6,車架1的后端設有驅動裝置5。車體2的頂部位置設有導航系統17,車體2的側面固定有召車感應器21,車體2的前端和后端均設有視覺感知系統15。第一供能裝置4、轉向系統10、視覺感知系統15、導航系統17、召車感應器21、記錄儀22均與控制系統3電連接,控制系統3與主控室通訊連接。視覺感知系統15能夠識別交通指示燈,并且幫助探知行人、自行車等車輛行駛路線上遭遇的移動障礙,防止發生意外事故。導航系統17使得無人駕駛公交車按照指定路線行駛。無人駕駛公交車的視覺感知系統15和記錄儀22采集該車的位置數據和空載信息,實時將信息通過控制系統3上傳至主控室,主控室將車輛信息處理、存儲,供客戶查詢。客戶通過手機APP、手機短信、PC桌面等召車,召車感應器21接收客戶信息,并將客戶GPS位置信息通過控制系統3傳遞給主控室,主控室根據GPS信息對客戶所屬的地理位置進行判斷,將用戶的位置信號傳遞給控制系統3,控制系統3指揮無人駕駛公交車行駛到客戶所在位置。控制系統3為PLC控制器,為一種具有微處理機的數字電子設備,用于自動化控制的數字邏輯控制器,可以將控制指令隨時加載內存內儲存與執行。
轉向系統10包括轉向電機、轉向柱和轉角編碼器,轉向電機和轉向柱固定于車架1上,轉角編碼器設于轉向柱上。轉向系統10的自動控制功能主要以轉向電機為執行機構,在轉向柱增加轉角編碼器完成轉向角度的判斷與調整。車體2的頂部還設有空調系統13,空調系統13與控制系統3電連接。空調系統13能夠對無人駕駛公交車內的溫度進行調整,滿足乘客的需求,進一步提高乘車的舒適度。車體2的車門對側設有觸摸屏16,觸摸屏16與控制系統3電連接,通過觸摸屏16上的車載地圖選擇目的地,然后將目的地信號通過控制系統3傳遞給主控室,進行全程自動駕駛。車體2的前側安裝有前車燈18,車體2的后側安裝有后車燈19,用于照明以及提供信號。車架1的后端還設有第二供能裝置14,第一供能裝置4和第二供能裝置14均為動力電池。動力電池相對于燃氣以及燃油等功能方式,更清潔、無污染,很好地保護了環境。
實施例2:如圖2和圖3所示,該種無人駕駛公交車包括車架1和套設于車架1上的車體2,車架1的前端設有控制系統3、第一供能裝置4、轉向系統10和記錄儀22,車架1的兩側對稱設有輪胎組6,車架1的后端設有驅動裝置5。車體2的頂部位置設有導航系統17,車體2的側面固定有召車感應器21,車體2的前端和后端均設有視覺感知系統15。第一供能裝置4、轉向系統10、視覺感知系統15、導航系統17、召車感應器21、記錄儀22均與控制系統3電連接,控制系統3與主控室通訊連接。視覺感知系統15能夠識別交通指示燈,并且幫助探知行人、自行車等車輛行駛路線上遭遇的移動障礙,防止發生意外事故。導航系統17使得無人駕駛公交車按照指定路線行駛。無人駕駛公交車的視覺感知系統15和記錄儀22采集該車的位置數據和空載信息,實時將信息通過控制系統3上傳至主控室,主控室將車輛信息處理、存儲,供客戶查詢。客戶通過手機APP、手機短信、PC桌面等召車,召車感應器21接收客戶信息,并將客戶GPS位置信息通過控制系統3傳遞給主控室,主控室根據GPS信息對客戶所屬的地理位置進行判斷,將用戶的位置信號傳遞給控制系統3,控制系統3指揮無人駕駛公交車行駛到客戶所在位置。短途出行時,使用該種智能、低碳、安全的無人駕駛公交車替代自駕車,緩解交通擁堵的程度,同時避免了人為駕駛發生的安全隱患,能夠到指定位置接客戶,用科技改變短途出行。
實施例3:如圖2和圖3所示,該種無人駕駛公交車包括車架1和套設于車架1上的車體2,車架1的前端設有控制系統3、第一供能裝置4、轉向系統10和記錄儀22,車架1的兩側對稱設有輪胎組6,車架1的后端設有驅動裝置5。車體2的頂部位置設有導航系統17,車體2的側面固定有召車感應器21,車體2的前端和后端均設有視覺感知系統15。第一供能裝置4、轉向系統10、視覺感知系統15、導航系統17、召車感應器21、記錄儀22均與控制系統3電連接,控制系統3與主控室通訊連接。視覺感知系統15能夠識別交通指示燈,并且幫助探知行人、自行車等車輛行駛路線上遭遇的移動障礙,防止發生意外事故。導航系統17使得無人駕駛公交車按照指定路線行駛。無人駕駛公交車的視覺感知系統15和記錄儀22采集該車的位置數據和空載信息,實時將信息通過控制系統3上傳至主控室,主控室將車輛信息處理、存儲,供客戶查詢。客戶通過手機APP、手機短信、PC桌面等召車,召車感應器21接收客戶信息,并將客戶GPS位置信息通過控制系統3傳遞給主控室,主控室根據GPS信息對客戶所屬的地理位置進行判斷,將用戶的位置信號傳遞給控制系統3,控制系統3指揮無人駕駛公交車行駛到客戶所在位置。車架1上還對稱設有前座椅11和后座椅12,前座椅11下部設有減震系統20。通過對稱的前后座椅設置,避免了座椅同向設置導致的空間擁擠現象,提高了用戶乘車的舒適度。另外,減震系統20進一步緩解了車輛運行過程中因道路不平引起的顛簸。車架1前端和后端均設有防撞系統7,防撞系統7包括防撞欄桿8和防撞支撐9,防撞欄桿8設于車架1的橫梁上,防撞支撐9設于車架1的縱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