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是與自行車的剎車裝置有關;特別是指一種油壓剎車裝置。
背景技術:
現今社會中,人們越來越重視節能、減碳、環保以及運動健身的概念,而騎乘自行車不會耗費石化能源亦不會產生有害環境的廢氣,不僅能達到節能減碳及環保的目的,更能同時具有運動健身的效果。
為提升自行車的制動能力,保障使用者的騎乘安全,某些自行車種,如登山車的剎車系統,是使用夾塊控制裝置(一般稱為夾剎),即利用拉動剎車線使剎車塊夾合輪框以達停止車輪轉動的效果。然,剎車線用久之后可能會松弛而影響剎車效果,更甚者剎車線斷裂而無法剎車,影響騎乘安全。為此,遂有業者推出以油壓的方式制動剎車塊,以增加剎車系統的耐用性及可靠度。
現有的油壓剎車裝置如MAGURA公司型號HS33R的油壓剎車裝置,其包含有一結合座、一油壓剎車器及一鎖定裝置,該油壓剎車器設置于該結合座上。該鎖定裝置用以將該結合座固定于車架的叉架(即前叉或后叉)上。請配合圖1,該鎖定裝置10包括一螺桿12與一鎖定桿14,該螺桿12的一端穿過該結合座16并與叉架18上的螺孔182螺合,該螺桿12的桿身于接近另一端的位置具有一環凹部122,該鎖定桿14具有一偏心的鎖定部142,該鎖定桿14可轉動地設于該結合座16,通過該鎖定部142與該環凹部122的配合,將該結合座16鎖固于叉架18上。
現有的油壓剎車裝置在組裝時,必須先調整該螺桿12鎖入螺孔182的深度,才能使結合座16套于該螺桿12上時,該鎖定部142位于對應該 環凹部122的位置。若螺桿12鎖入螺孔182的深度不當,將使得鎖定部142無法與該環凹部122配合,而無法達到鎖固的作用,因此,常需要多次調整該螺桿12鎖入螺孔182的深度才能將結合座16鎖固于叉架18,在使用上頗為不便。
技術實現要素:
有鑒于此,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油壓剎車裝置,讓用戶可以快速地將結合座固定于叉架上。
緣以達成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油壓剎車裝置,是結合于一自行車的一叉架,該叉架具有至少一螺孔;該油壓剎車裝置包含有至少一結合座、至少一油壓剎車器與至少一鎖定裝置,其中,該油壓剎車器設置于該結合座上且包括一油壓缸與一剎車塊;該剎車塊受該油壓缸帶動而位移;該鎖定裝置包括一螺桿與一壓柄,該螺桿穿過該結合座而與該螺孔結合;該壓柄具有一凸輪狀的頭部,該頭部與該螺桿樞接;該壓柄是可于一第一位置與一第二位置間樞擺,于該第一位置時,該頭部壓迫該結合座,使該結合座固定于該叉架上,于該第二位置時,該頭部施予該結合座的壓力解除,使該結合座可相對該叉架移動。
其中,該鎖定裝置包括一軸桿,穿設于該壓柄的頭部,該軸桿的身部具有位于徑向上的一穿孔;該壓柄具有一鏤空部貫穿該頭部,且該軸桿的身部位于該鏤空部中;該螺桿具有一頭部,該螺桿穿過該穿孔且該螺桿的頭部抵于該軸桿。
其中,該軸桿的穿孔的孔壁具有一肩部,該螺桿的頭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該穿孔中且抵于該肩部。
其中,該螺桿具有一受驅轉部自該螺桿的頭部凹入形成;該鏤空部于該壓柄的頭部形成有一側開口;該壓柄樞擺至該第一位置時,該受驅轉部對應該側開口。
其中,該結合座包括相對合的一第一座體與一第二座體以及一第一螺栓,該第一座體具有一上螺孔,該第二座體具有一上穿孔對應該上螺孔;該第一螺栓穿過該上穿孔而與該上螺孔結合,且該第一螺栓的頭部壓迫該第二座體,使該油壓缸被夾持于該第一座體與該第二座體之間;該第一螺 栓的頭部凹入形成有一受驅轉部;該壓柄具有一鏤空部,且該壓柄樞擺至該第一位置時,該第一螺栓的受驅轉部對應該壓柄的鏤空部。
其中,該第一座體具有一下螺孔,該第二座體具有一下穿孔對應該下螺孔;該結合座還包括一第二螺栓與一彈簧,該第二螺栓穿過該下穿孔而與該下螺孔結合,該彈簧套于該第二螺栓上且該彈簧的兩端分別抵于該第一座體與該第二座體之間;該油壓缸位于該第一螺栓與該第二螺栓之間。
其中,該第一座體具有一沉孔,該沉孔的孔徑大于該下螺孔的孔徑且該下螺孔位于該沉孔的內部端處;該彈簧的至少一部分位于該沉孔中。
其中,該結合座具有一第一長形孔,該第一長形孔的長軸向是由上往下延伸;該螺桿穿過該第一長形孔而與該螺孔結合。
其中,該油壓剎車裝置包括一支架,該支架具有相對的二延伸臂,其中各該延伸臂上具有一第二長形孔;該叉架的該至少一螺孔的數量為二個,且該二螺孔分別位于該叉架的二管柱上;該至少一結合座、該至少一油壓剎車器及該至少一鎖定裝置的數量分別為二個;各該第一長形孔與各該第二長形孔為各該管柱穿過;各該壓柄樞擺至該第一位置時,各該頭部壓迫各該結合座,使各該結合座及該支架固定于該叉架上。
其中,各該延伸臂具有一定位孔,位于第二長形孔上方;各該結合座包括相對合的一第一座體與一第二座體以及一第一螺栓,各該第一座體具有一上螺孔,各該第二座體具有一上穿孔對應該上螺孔;各該第一螺栓穿過各該上穿孔而與各該上螺孔結合,且各該第一螺栓穿出各該上螺孔而伸入各該定位孔中;各該第一螺栓的頭部抵于各該第二座體,使各該油壓缸被夾持于各該第一座體與各該第二座體之間。
其中,該壓柄的頭部的表面具有一第一面與一第二面,該壓柄的樞擺支點與該第一面之間的距離大于該壓柄的樞擺支點與該第二面之間的距離;該壓柄樞擺至該第一位置時,該頭部的該第一面壓迫該結合座;該壓柄樞擺至該第二位置時,該頭部的該第二面朝向該結合座,使該頭部施予該結合座的壓力解除。
本實用新型的效果在于,將螺桿旋動到適當位置,并扳動壓柄使頭部壓迫結合座,即以快速地將結合座固定于叉架上,有效改善現有的油壓剎車裝置的鎖定部與螺桿的環凹部配合不良的問題。
附圖說明
為能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以下結合一較佳實施例并配合附圖詳細說明如后,其中:
圖1為現有的油壓剎車裝置的鎖定裝置鎖固結合座的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第一較佳實施例的油壓剎車裝置的立體圖。
圖3為上述較佳實施例的油壓剎車裝置的分解立體圖。
圖4為圖2的4-4方向剖視圖。
圖5為上述較佳實施例的油壓剎車裝置的前視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第二較佳實施例的油壓剎車裝置的立體圖。
圖7為圖6的7-7方向剖視圖。
圖8為上述較佳實施例的油壓剎車裝置的前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請參圖2至圖5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第一較佳實施例的油壓剎車裝置100,該油壓剎車裝置100是結合于一自行車的一叉架200,該叉架200可為自行車的前叉或后叉,該叉架200具有二側管201與二固定座202,該二側管201分別位于該自行車的車輪W左、右兩側,該二固定座202分別結合于該二側管201上。各該固定座202具有一擋面203與一柱管204自該擋面203延伸形成,該柱管204具有位于軸向上的一螺孔204a,各該柱管204上更套有一墊圈205。
該油壓剎車裝置100包含有一支架20、二結合座24、二油壓剎車器36與二鎖定裝置40。該支架20具有相對的二延伸臂22,各該延伸臂22上具有一長形孔222(即本實用新型的第二長形孔),該長形孔222的長軸向是由上往下延伸,該長形孔222上方設有一定位孔224。該二固定座202的柱管204分別穿過該二長形孔222,使各該墊圈205位于各該擋面203與各該延伸臂22之間。
本實施例的各該結合座24、各該油壓剎車器36、及各該鎖定裝置40是裝設于各該固定座202上且各別的結構相同,于后茲以圖2左半部的一該結合座24、一該油壓剎車器36、一該鎖定裝置40為例說明,其中:
該結合座24包括相對合的一第一座體26與一第二座體28、一第一螺栓30、一第二螺栓32以及一彈簧34,其中該第一座體26具有一第一凹窩261,且于該第一凹窩261上方及下方分別具有一上螺孔262與一下螺孔263。該第一座體26另具有一沉孔264朝向該第二座體28,該沉孔264的孔徑大于該下螺孔263的孔徑且該下螺孔263位于該沉孔264的內部端處。該第二座體具有一第二凹窩281對應該第一凹窩261,且于該第二凹窩281具一上穿孔282與一下穿孔283分別對應該上螺孔262與該下螺孔263。該第一螺栓30與該第二螺栓32的頭部302、322分別凹入形成有一受驅轉部304、324,供轉動該第一螺栓30與該第二螺栓32,本實施例中該些受驅轉部304、324為六角承窩。該第一螺栓30穿過該上穿孔282而與該上螺孔262結合且穿出該上螺孔262而伸入該支架20的一該定位孔224中,而該第一螺栓30的頭部302則抵于該第二座體28。該第二螺栓32穿過該下穿孔283而與該下螺孔263結合,該第二螺栓32穿過該下穿孔283而與該下螺孔263結合。該彈簧34套于該第二螺栓32上且位于該第一座體26與該第二座體28之間,該彈簧34的至少一部分容置于該沉孔264中且其一端抵于該沉孔264內部端處,另一端抵于該第二座體28。此外,該第一座體26與該第二座體28分別具有由上往下延伸的一長形孔265、284,該第一座體26的長形孔265位于該第一凹窩261與該沉孔264之間,該第二座體28的長形孔284位于該第二凹窩281與該下穿孔283之間,該二長形孔265、284共同構成本實用新型的結合座24的第一長形孔。該叉架200的固定座202的柱管204是穿入該第一座體26與該第二座體28的長形孔265、284。
該油壓剎車器36包括一油壓缸362與一剎車塊364,該油壓缸362設置于該結合座24的第一凹窩261與第二凹窩281中而位于第一螺栓30與該第二螺栓32之間,且被該第一座體26與該第二座體28所夾持,該油壓缸362連接一入油管366,且通過一輸油管368連接至另一該油壓缸362,以達到二個油壓缸362同動的目的。該剎車塊364連接于該油壓缸362的作動部,且受該油壓缸362帶動而于平行車輪W的軸向的方向位移,以抵于車輪W的輪框或離開輪框。
該鎖定裝置40包括一壓柄42、一軸桿46、一螺桿48與一壓塊50, 其中該壓柄42具有一凸輪狀的頭部422且該頭部422開設有一軸孔44,該頭部422的表面在相垂直的二個位置分別具有一第一面422a與一第二面422b,該軸孔44的中心至該第一面422a之間的距離大于該軸孔44的中心至該第二面422b之間的距離。該壓柄42具有二個鏤空部,分別為第一鏤空部424與第二鏤空部426,其中該第一鏤空部424是貫穿該頭部422且與該軸孔44相通,該第一鏤空部424于背離該第一面的表面形成有一側開口424a;該第二鏤空部426貫該壓柄42身部接近自由端之處。
該軸桿46穿設于該軸孔44,且該軸桿46的身部位于該第一鏤空部424中,該軸桿46身部具有位于徑向上的一穿孔462,該穿孔462具有一大徑段462a與一小徑段462b,該大徑段462a與小徑段462b之間的孔壁具有一肩部462c。
該螺桿48具有一桿身482與一頭部484,該桿身482依序穿過該壓柄42的第一鏤空部424、該軸桿46的穿孔462、該壓塊50、該結合座24的長形孔265、284而與對應的柱管204的螺孔204a結合。該螺桿48的頭部至少一部分位于該軸桿46穿孔462的大徑段462a中且抵于該肩部462c,該頭部484凹入形成有一受驅轉部486供驅轉該螺桿48,本實施例中該受驅轉部486為六角承窩。由此,該壓柄42的頭部422與該螺桿48樞接,且以該軸桿46為樞擺支點而可于圖4所示的一第一位置P1與一第二位置P2間樞擺。由于該軸桿46外環面至該第一面422a的距離大于與至該第二面422b的距離,因此,該壓柄42樞擺至該第一位置P1時,該頭部42的第一面422a施力予該壓塊50以壓迫該結合座24,使該結合座24及該支架20通過該墊圈205穩固地壓抵于該固定座202的擋面203。該壓柄42樞擺至該第二位置P2時,該頭部42的第二面422b朝向該結合座24的方向,使該頭部42施予該結合座24的壓力解除,讓該結合座24及該支架20可相對該叉架200移動。
此外,在該壓柄42樞擺至該第一位置P1時,該螺桿48的受驅轉部486對應該側開口424a,該第一螺栓30的受驅轉部304亦對應該壓柄42的第二鏤空部426。由此,使用者可通過一工具(圖未示)伸入該第一鏤空部424以旋動該螺桿48,調整該壓柄42頭部422壓迫該結合座24的緊度。使用者亦可將工具穿過該第二鏤空部426以旋松該第一螺栓30,即可 推移該油壓缸362,以改變該剎車塊364相對于車輪W的輪框間的距離(參照圖5)。當然,亦可在略微旋松該螺桿48后,旋松該第一螺栓30及該第二螺栓32,在該第二螺栓32被旋松后,該彈簧34將該第一座體26與該第二座體28撐開,使用者可更容易地推移該油壓缸362,移至定位后再將該第一螺栓30及第二螺栓32旋緊即可固定該油壓缸362。而后再將該螺桿48旋緊即可將結合座再次固定于叉架200。當然,前述調整油壓缸362的方式亦可先將該壓柄42扳至第二位置再旋松第一螺栓30與第二螺栓32,而不用旋松該螺桿48。
由于兩邊的結合座24的第一螺栓30皆伸入兩邊延伸臂22的定位孔224中,因此,若欲同時調整兩邊的剎車塊364的上、下位置,則可將該二壓柄42扳至該第二位置P2或旋松兩邊的螺桿48,再往上或往下移動該支架20(參照圖5),即可同步帶動兩邊的結合座24上、下移動,進而同時調整兩邊的剎車塊364的上、下位置。
在上述實施例中,油壓剎車裝置100是包含了一個支架20、二個結合座24、二個油壓剎車器36及二個鎖定裝置40,在另一實施例中,亦可不采用支架20,而使到左、右兩邊的結合座各別調整。此外,亦可采用單一個結合座24、油壓剎車器36及鎖定裝置40,同樣可以達到剎車的作用。
圖6至圖8所示者為本實用新型第二較佳實施例的油壓剎車裝置100’,其具有大致相同于第一實施例的結構,包含有一支架52、二結合座54、二油壓剎車器62與二鎖定裝置64,不同的是,本實施例的各該結合座54的第一座體56未設置有下螺孔,第二座體58未設置有下穿孔,各該結合座54亦不具有第二螺栓與彈簧,而是使直接以各該鎖定裝置64與各該第一螺栓60固定各該第一座體56與各該第二座體58,使各該油壓缸622被夾持于各該第一座體56與各該第二座體58之間。此外,本實施例的油壓剎車裝置100’還包括另一支架66,該支架66的兩端各別具有一穿孔662,各該結合座54的各該第一螺栓60是穿過該支架66的各該穿孔662、各該第二座體58的上穿孔582而與各該第一座體56的上螺孔562結合,而各該第一螺栓60的頭部602則抵于該支架66的各該穿孔662周緣的部位,以壓迫各該第二座體58。
使用者旋松各該第一螺栓60后,即可推移各該油壓缸622,以改變各 該剎車塊624相對于車輪W的輪框間的距離。調整兩邊的剎車塊624的上、下位置的方式與第一實施例相同,于此容不贅述。
據上所述,本實用新型的油壓剎車裝置通過將螺桿旋動到適當位置,再以壓柄的頭部壓迫結合座,即以快速地將結合座固定于叉架上,有效改善現有的油壓剎車裝置的鎖定部與螺桿的環凹部配合不良的問題。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較佳可行實施例而已,凡是應用本實用新型說明書及申請專利范圍所為的等效變化,理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