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輸送設備,尤其是涉及一種用于工廠內運送物料的半自動投料小車。
背景技術:
目前在工廠輸送物料的工作,有部分是人工通過手推車完成,尤其是人力、設備密集區,例如總裝廠分裝作業區和領用物品區,員工需要將物品放置到料箱,再將料框抬上手推車,送到擺放區后再抬下料框,不僅勞動強度大,而且送料效率較低,增加輔助工作時間。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種半自動投料小車,其使輸送的物料可自動下滑至目標位置,降低了勞動強度,具有較高的生產效率。
本實用新型的上述技術問題主要是通過下述技術方案得以解決的:一種半自動投料小車,包括可推動的車體,其特征在于:車體頂部具有置物架,置物架包括中空的框架,框架中排列有若干個輥筒;置物架傾斜設置,一端處于低位構成輸出端,一端處于高位構成操作端;鄰近輸出端的車體上設置操縱機構,操縱機構包括豎置的擋桿、促動擋桿上升的彈簧和操縱桿;操縱桿一端連接于擋桿、另一端伸至操作端下方,中部設置轉動連接于車體。通過操縱桿控制擋桿的下降,物料在自重下即可自動下滑至脫離置物臺,無需人力搬運下來。
作為優選,所述的操縱機構還包括底板,底板上固定有導架,導架與底板包繞成容置彈簧的容置空間;擋桿的頂端依次穿過底板、導架,中部設置擋板,擋板抵靠于導架;彈簧套設于擋桿,兩端分別抵靠在導架和底板上。這種結構,結構簡單,易于制作,成本較低;彈簧驅動擋桿上升,復位可靠。
作為優選,所述的擋桿設有螺紋段,所述的擋板為旋合在該螺紋段上的螺母。作為優選,所述的車體底部設置滾輪,分置于車體底部四角。這種擋桿與擋板的分體結構,既節省擋桿的制作材料,又降低生產難度、更便于制作,尤其是便于調節控制擋桿頂端的上升高度。
作為優選,所述的擋桿底端彎折延伸成勾部;操縱桿端部具有孔,該孔中插入勾部。孔與勾部的結合,可在操縱桿端部與擋桿的結合部實現兩個方向的相對移動。
因此,本實用新型通過斜置的置物架、可升降的擋桿,使輸送的物料可自動下滑至目標位置,無需人力抬下物料;降低了勞動強度,提高了生產效率,減少了輔助工作的時間。另外,操縱桿與擋桿的連接部,采用勾部與孔的連接結構,在操縱桿與擋桿間實現了兩個方向的相對移動。
附圖說明
附圖1是本實用新型一種半自動投料小車的一種結構示意圖。
附圖2是附圖1的俯視圖。
附圖3是操縱機構的一種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實施例,并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具體的說明。
實施例:本實用新型一種半自動投料小車,如附圖1、附圖2所示,其包括可推動的車體1,車體1底部設置滾輪2,分置于車體1底部四角。車體1頂部具有置物架,置物架包括中空的框架4,框架4中排列有若干個輥筒5。置物架傾斜設置,一端處于低位構成輸出端,一端處于高位構成操作端。鄰近輸出端的車體1上設置操縱機構3,操縱機構3包括豎置的擋桿34、促動擋桿34上升的彈簧32和操縱桿6;操縱桿6一端連接于擋桿34、另一端伸至操作端下方,中部設置轉動連接于車體1。物料抵靠在擋桿34上,擋桿34形成限位;操縱桿6操作端抬起,桿體轉動,連接擋桿34的端部下移,帶動擋桿34下移;當擋桿34下移到一定位置,與物料脫離,則物料在自重下沿輥筒下滑。
如附圖3所示,操縱機構3還包括底板31,底板31上固定有導架33,導架33與底板31包繞成容置彈簧32的容置空間;擋桿34的頂端依次穿過底板31、導架33,中部設置擋板35,擋板35抵靠于導架33;彈簧32套設于擋桿34,兩端分別抵靠在導架33和底板31上。彈簧32的彈力使擋桿上升,使其頂端恢復原位,伸出至置物架上方。
擋桿34設有螺紋段,擋板35為旋合在該螺紋段上的螺母。這種結構,便于調節控制擋桿34頂端的上升高度。
擋桿34的下移操作,是通過操縱桿6轉動實現的,因此擋桿34與操縱桿6的連接部,不僅存在豎直方向上的相對移動,還存在水平方向上的相對移動。為此,作為一個交加的解決方案是,將擋桿34底端彎折延伸成勾部36;操縱桿6端部具有孔,該孔中插入勾部36,孔徑大于勾部36的直徑,兩者的結合,即可在兩者間實現兩個方向的相對移動。
本實用新型中,框架4及其上的輥筒5構成置物的臺體,放置的料箱等物品可在輥筒5上移動;由于置物架斜置,所以放置的料箱等物品可在自身重力下在輥筒上向下滑動,直至整體滑出置物架。將物料送至目標區域后,抬升操縱桿6的操作端,使連擋桿34下移直至與物料脫離接觸,物料在自重下沿輥筒下滑至目標區域。
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易于制作,成本較低;操作簡單,作業人員分裝物料送料或送物品時,直接將分裝物料或物品直接放到料盒內,送料時只需要對準卸料或卸貨點,拉一下操縱桿就能將分裝物料或物品滑行到指定位置或貨架上,整個過程中作業人員不需要抬料箱或貨品箱,降低了作業人員送料、投料的勞動強度,節省了送料和投料的時間,提高了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