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汽車配件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風窗橫梁及使用其的汽車。
背景技術:
汽車現在是城市交通中的主要交通工具,數量越來越多,其安全性能也越來越受到重視。車身框架可以起到保護車內乘客的作用,是汽車安全的重要保證。
傳統汽車的車身大部分采用鋼板沖壓成型結構,車身重量較大,致使整車能源消耗較高,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同時鋼板沖壓需要大量的模具,增加了整車的制造成本。鋁合金框架所用的型材截面大,形狀簡單,在受力后分散傳導力的性能上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可以作為鋼板的有效替代材料。
風窗橫梁,位于汽車駕駛艙與汽車前艙之間,起到固定前擋風玻璃的作用。如何在保證風窗橫梁強度的同時、并減輕其重量,是需要解決的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有鑒于此,本實用新型提出一種風窗橫梁及使用其的汽車,以保證風窗橫梁的連接強度的同時、并減輕其重量。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的: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公開了一種風窗橫梁,包括:
橫梁本體,所述橫梁本體呈圓弧狀延伸,其兩端分別通過A柱連接板與一個A柱連接,且橫梁本體內形成一空腔;
其中,該圓弧的兩個頂點之間的連線沿第一方向延伸。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示意性的實施方案中,所述風窗橫梁還包括:
套管,所述套管沿第二方向穿過所述橫梁本體,并與所述橫梁本體固定連接;
其中,第二方向與第一方向相垂直。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示意性的實施方案中,所述橫梁本體具有上表面和下表面,
其中:
所述上表面設置有前擋風玻璃連接部,且該前擋風玻璃連接部與前擋風玻璃相抵靠;
所述下表面與前圍板相抵靠。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示意性的實施方案中,所述風窗橫梁還包括:
儀表板定位件,所述儀表板定位件固定于所述上表面,并與儀表板定位連接。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示意性的實施方案中,所述風窗橫梁還包括:
加強筋,所述加強筋布置于所述空腔內,并連接于所述上表面和所述下表面之間,所述加強筋沿所述橫梁本體的延伸方向延伸。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還公開了一種汽車,包括如上所述的風窗橫梁。
本實用新型的風窗橫梁,其橫梁本體可以通過鋁合金成形為具有空腔的結構,與現有技術相比,保證其剛強度的同時減輕自身重量。
并且,進一步地,橫梁本體通過套管與儀表板固定連接,可以增加橫梁本體與儀表板的連接強度。
附圖說明
以下附圖僅對本實用新型做示意性說明和解釋,并不限定本實用新型的范圍。
圖1所示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風窗橫梁在汽車框架內的連接示意圖;
圖2所示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風窗橫梁的結構示意圖一;
圖3所示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風窗橫梁的結構示意圖二;
圖4所示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風窗橫梁的A-A截面示意圖。
附圖標記
1—風窗橫梁;2—A柱連接板;3—A柱;
11—橫梁本體;111—第一側面;112—第二側面;113—前擋風玻璃連接部;
12—套管;13—儀表板定位件;
15—空腔;16—加強筋;
D1—第一方向;D2—第二方向;D3—第三方向。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對實用新型的技術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現對照附圖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在各圖中相同的標號表示相同的部分。
在本文中,“示意性”表示“充當實例、例子或說明”,不應將在本文中被描述為“示意性”的任何圖示、實施方式解釋為一種更優選的或更具優點的技術方案。
為使圖面簡潔,各圖中的只示意性地表示出了與本實用新型相關部分,而并不代表其作為產品的實際結構。另外,以使圖面簡潔便于理解,在有些圖中具有相同結構或功能的部件,僅示意性地繪示了其中的一個,或僅標出了其中的一個。
在本文中,“一個”并不表示將本實用新型相關部分的數量限制為“僅此一個”,并且“一個”不表示排除本實用新型相關部分的數量“多于一個”的情形。
在本文中,“上”、“下”、“前”、“后”、“左”、“右”等僅用于表示相關部分之間的相對位置關系,而非限定這些相關部分的絕對位置。
在本文中,“第一”、“第二”等僅用于彼此的區分,而非表示重要程度及順序、以及互為存在的前提等。
為了保證風窗橫梁1的強度的同時、并減輕其重量,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公開了一種風窗橫梁1,包括:橫梁本體11、套管12以及儀表板定位件13。
圖1中示出了風窗橫梁1在汽車框架內的位置圖。由圖1中可見,風窗橫梁1位于駕駛艙與汽車前艙之間的位置,并且連接于前擋風玻璃的下邊沿。其呈圓弧狀延伸,其兩端分別通過A柱連接板2與一個A柱3連接。
為了便于敘述,圖中標示了本實施例的風窗橫梁1的第一方向D1、第二方向D2、第三方向D3。按照本領域技術人員的使用習慣,定義從車頭到車尾的方向為正X向,從車駕駛座側到副駕駛座側的方向為正Y向,從車底部到車頂部的方向為正Z向。
可選地,本實施例中,第一方向D1和第二方向D2呈一夾角布置,該夾角的范圍為0~90度。本實施例中,選取第一方向D1和第二方向D2的夾角為90度。同理,選取第一方向D1和第三方向D3的夾角為90度。也就是說,第一方向D1即為X向,第二方向D2即為Y向,第三方向D3即為Z向。
風窗橫梁1的結構參見圖2~圖4,其中:
橫梁本體11呈圓弧狀延伸,其兩端分別通過A柱連接板2與一個A柱3連接,且橫梁本體11內形成一空腔15。本實施例中,橫梁本體11由鋁合金一體成形。
為了與前擋風玻璃的下邊沿相適配,橫梁本體11的圓弧朝向-X向彎曲,并且該圓弧的兩個頂點之間的連線沿第一方向D1延伸。
并且,此橫梁本體11在車輛發生側向碰撞時,可以提供一個碰撞力的傳輸通道,使碰撞力由一側的A柱3傳至另一側的A柱3,從而提高汽車的側向碰撞性能。
可選地,橫梁本體11與A柱連接板2的連接方式有多種,如螺釘連接、鉚接等,本實施例中,選擇橫梁本體11與A柱連接板2為焊接。
并且,本實施例中,橫梁本體11具有彼此相對的上表面111和下表面112。其中:
上表面111與前擋風玻璃抵靠連接。為了使二者之間的接合緊密,本實施例中,上表面111設置有前擋風玻璃連接部113,且該前擋風玻璃連接部113與前擋風玻璃相抵靠,從而起到對前擋風玻璃的限位作用。
下表面112與前圍板相抵觸。
優選地,沿第二方向D2,該橫梁本體11與儀表板實現連接。為了使二者之間的裝配簡便,本實施例設置儀表板定位件13,該儀表板定位件13固定于上表面111,并與儀表板定位連接。
優選地,為了保證二者之間的連接強度,參見圖4,本實施例的套管12沿第二方向D2穿過橫梁本體11,并與所述橫梁本體11固定連接。
其中,儀表板定位件13以及套管12的個數可以任意設置,本實施例中的儀表板定位件13為三個,且該三個儀表板定位件13沿第一方向D1排列;套管12為三個,且該三個套管12沿第一方向D1排列。
與儀表板連接時,先將儀表板定位件13插入儀表板相對應的定位孔,以實現定位,然后再將套管12與儀表板上的對應的連接孔對齊,最終通過螺栓穿過套管12,以實現套管12與儀表板的固定連接。
進一步地,為了增加風窗橫梁1的強度,橫梁本體11的空腔15內還設置有:加強筋16,該加強筋16連接于上表面111和下表面112之間,并沿橫梁本體11的延伸方向延伸。
由上可見,本實用新型的風窗橫梁1,其橫梁本體11可以通過鋁合金成形為具有空腔15的結構,與現有技術相比,保證其剛強度的同時減輕自身重量。
本實用新型還公開了一種汽車,包括如上所述的風窗橫梁1。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詳細說明僅僅是針對本實用新型的可行性實施方式的具體說明,而并非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凡未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藝精神所作的等效實施方案或變更,如特征的組合、分割或重復,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