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是關于一種置物包,特別是一種在騎自行車時方便操作手機的自行車用置物包。
背景技術:
自行車用置物包是一種固定于自行車上,用于放置物品的置物包。
隨著社會的發展及科技的進步,手機對于現代人而言普及程度已經幾乎是人手一機,然而,在騎乘自行車時,現有的自行車用置物包雖可提供放置物品的功能,但對于喜歡觸控手機的使用者而言并不方便,其中,現在的人喜歡使用智能型手機導航軟件,但使用時往往需要打開自行車置物包才得以觸控或者觀看到手機屏幕所顯示的情報,在使用上并不方便,此外,現有的自行車置物包并沒有供耳機線路穿過得孔洞,使用者則必須在自行車置物包的開口預留個縫隙,才得以讓耳機線路通過,且在騎車的過程中開口縫隙也容易因震動而變大,而造成自行車置物包內的物品掉落,因此,所述缺失實有改善的必要。
技術實現要素:
基于上述理由,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在騎自行車時方便操作手機的自行車用置物包。
為達成前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自行車用置物包,包括:一第一袋體、一袋蓋及至少兩個固定帶;所述第一袋體具有一容置空間及一開口端,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容置空間中設置有至少一間隔件,使容置空間能隔出多個夾層,以用來存放多個不同大小的用品。
其中,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為方便使用者在騎自行車時邊聽音樂,在第一袋體上具有一耳機輸出孔,使用者可將耳機線路從耳機輸出孔穿入,與手機、MP3播放器、MP4播放器等連接。
所述袋蓋蓋設于開口端上,袋蓋內具有一第二袋體,使用者可將手機放入第二袋體中,其中,袋蓋另具有一透明面,所述透明面設置于朝外的面上,所述透明面與所述第二袋體之間的距離,小于或等于一手機的厚度,當手機放入第二袋體后該透明面會緊貼于所述手機表面,讓使用者可透過透明面來對手機進行觸控。其中,第二袋體的入口是面對于第一袋體的容置空間。
所述兩個固定帶分別縫設于第一袋體的側邊壁、以及底面,用以固定于與自行車的車架與把手之間的區域,其中,為了使置物包能更穩固地固定于自行車的車架上以及使袋蓋上的透明面朝上,設計者可在第一袋體的底部改增為兩個固定帶,以達到更佳的固定功能。
所述拉鏈設置于袋蓋與第一袋體之間,拉鏈具有兩條可以彼此嚙合的一第一鏈齒和一第二鏈齒,第一鏈齒及第二鏈齒分別環繞設置于開口端及袋蓋的周圍,使用者可借由開合拉鏈來開啟及閉闔自行車用置物包容置空間。
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第一袋體的袋身上縫設有至少一彈性帶體,彈性帶體上縫有多道平行縫線,使縫線間可各成為一插槽,以便插設手電筒、鉗子等工具,其中,彈性帶體除了可縫制于第一袋體的外壁以外,也可縫設于容置空間的內壁。此外,容置空間中可設置至少一間隔件,以方便使用者整理或拿取放置物品。
使用時,將固定帶與自行車車架固定,使用者可將物品及手機分別放入第一袋體及第二袋體中,再將拉鏈拉上便完成整個裝袋過程,其中,當須使用耳機時,也可將耳機線路從耳機輸出孔穿入,與手機連接,方便又快捷。
本實用新型的自行車用置物包結構簡單且使用方便,借由袋蓋上所設置的第二袋體及透明面,讓使用者可放置手機,從而能方便的透過透明面來觀看或觸控手機;也可透過于第一袋體內放置物品,以及將手電筒等插設于第一袋體的袋身上的一插槽中。
附圖說明
圖1為顯示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自行車用置物包的立體圖;
圖2為顯示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自行車用置物包的使用示意圖(一);
圖3為顯示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自行車用置物包的使用示意圖(二);
圖4為顯示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自行車用置物包的安裝示意圖;
圖5為顯示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的自行車用置物包的立體圖;以及
圖6為顯示本實用新型第三實施例的自行車用置物包的立體圖。
[附圖標記說明]
100-自行車用置物包,110-第一袋體,111-容置空間,112-開口端,113-間隔件,114-間隔板,120-袋蓋,121-透明面,122-第二袋體,1221-入口,130~132-固定帶,140-耳機輸出孔,150-拉鏈,151-第一鏈齒,152-第二鏈齒,160-彈性帶體,161-插槽,200-手機,300-耳機,400-自行車,401-車架,402-把手支架,403-橫桿支架。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配合圖式及組件符號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做更詳細的說明,俾使熟習該項技藝者在研讀本說明書后能據以實施。
圖1為顯示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自行車用置物包的立體圖。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自行車用置物包100,包括:一第一袋體110、一袋蓋120、一拉鏈150及數固定帶130、131、132;所述第一袋體110具有一容置空間111(顯示于圖3)及一開口端112(顯示于圖3)。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容置空間111中設置有至少一間隔件113(顯示于圖3),使容置空間能隔出多個夾層,以用來存放多個不同大小的用品。
圖2和圖3分別為顯示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自行車用置物包的使用示意圖(一)和(二)。如圖2、3所示,所述袋蓋120蓋設于開口端112,袋蓋120內具有一第二袋體122,使用者可將手機200放入第二袋體122中,其中,袋蓋120上具有一透明面121,所述透明面121設置于朝外的面上,所述第二袋體122與所述透明面121之間的距離是等于或小于一手機200的厚度,讓手機200放置于第二袋體122內后,該透明面121能緊貼所述手機200表面。透明面121的大小大于一般市售手機200的大小,故使用者可透過透明面121對手機200來進行觸控。
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所述間隔件113為網狀或多孔狀的簍空結構,設置于容置空間111內壁上,然而,間隔件113的結構不限于此。
所述拉鏈150設置于袋蓋120與袋體之間,拉鏈150具有兩條可以彼此嚙合的一第一鏈齒151和一第二鏈齒152,所述第一鏈齒151環繞設置于開口端112及所述第二鏈齒152環繞設置于袋蓋120的周圍,當拉鏈150閉合時,第一袋體110的容置空間111呈封閉狀態,使用者可借由開合拉鏈150來開啟及閉闔自行車用置物包100的容置空間111。
其中,第二袋體122的入口1221面對于第一袋體110的容置空間111,具體而言,第二袋體122設置于相對于透明面121的另一側,當使用者將拉鏈150閉合時,可將防止手機200因突然下雨或流汗時而損毀,有效達到防水的功能。
此外,為方便使用者在騎自行車400時邊聽音樂,在第一袋體110上具有一耳機輸出孔140,使用者可將耳機300線路從耳機輸出孔140穿入,與手機200、MP3播放器、MP4播放器等連接,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耳機輸出孔140設置于第一袋體110上,然而設計者可依照需求將耳機輸出孔140設置于袋蓋120上,以減少耳機300線路所需的長度。此外,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耳機輸出孔140為一具有防水功能的孔洞,可防止水從外部入侵。
所述至少兩個固定帶130分別縫設于第一袋體110的側邊壁及底面,用以與自行車400的車架401固定,其中,為了使置物包能固定于自行車400的車架401上以及使袋蓋120上的透明面121朝上,以方便使用者觀看及使用手機200,設計者可在第一袋體110的底面設置兩個的固定帶131、132。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所述固定帶130、131、132為具有彈性或前端設有魔術貼的固定帶130、131、132,然而固定帶130、131、132的結構不限于此,固定帶130、131、132亦可為任何現有且具有相同功能的固定結構。
圖4為顯示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自行車用置物包的安裝示意圖。如圖4所示,使用時,將固定帶130、131、132分別與自行車400車架401固定,該車架401包括一把手支架402及一橫桿支架403,其中該固定帶130束緊于把手支架402,固定帶131及132束緊于橫桿支架403。使用者可將物品及手機200分別放入第一袋體110及第二袋體122中,再將拉鏈150拉上,便完成整個裝袋過程,其中,當須使用耳機300時,也可將耳機300線路從耳機輸出孔140穿入,與手機200連接,方便又快捷。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本實用新型的自行車用置物包設置于自行車400的車架401上,其位置恰好于把手后方位置,因此用戶僅需低頭便可觀看手機,或者對手機進行觸控,在使用上更為方便。
圖5為顯示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的自行車用置物包的立體圖。如圖5所示,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第一袋體110的袋身上縫設有至少一彈性帶體160,彈性帶體160上縫有多道平行縫線,使縫線間可各成為一插槽161,以便插設手電筒、鉗子等工具,其中,彈性帶體160可縫制于第一袋體110外壁或容置空間111的內壁上。
圖6為顯示本實用新型第三實施例的自行車用置物包的立體圖。如圖6所示,本實用新型的自行車用置物包100可進一步在容置空間111內的底面設置往上方延伸一適當高度的至少一間隔板114,使容置空間111間隔出多個夾層,以用來存放多個不同大小規格的工具用品。
本實用新型的自行車用置物包結構簡單且使用方便,借由袋蓋上所設置的第二袋體及透明面,讓使用者可放置手機,從而能方便的透過透明面來觀看或觸控手機;也可透過于第一袋體內放置物品,以及將手電筒等插設于第一袋體的袋身上的一插槽中;此外,當須使用耳機時,使用者也可將耳機線路從第一袋體上的耳機輸出孔穿入,使耳機線路與手機連接,方便又快捷,大大提高使用便利性,達到實用新型的目的。
由以上實施例可知,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自行車用置物包確具產業上的利用價值,惟以上的敘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說明,凡精于此項技藝者可依據上述的說明而作其它種種的改良,惟這些改變仍屬于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及以上所界定的專利范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