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汽車車身,具體涉及一種汽車后裙板與后地板的連接密封結構。
背景技術:
在顧客對汽車使用密封性的要求越來越高的前提下,汽車車身間隙、孔洞的封堵在市場競爭中顯得尤為重要。而目前市場中,使用時間較長的車輛,車身行李箱進水現象比較常見,而此處進水恰恰是能夠讓顧客感知的密封性能失效。傳統的后地板總成密封結構由原后地板焊接總成30和原后裙板焊接總成10焊接而成(參見圖1),之后使用原涂裝密封膠20對間隙、孔洞進行封堵,由于后地板和后裙板的搭接結構在轉角處呈上下翻邊搭接,所以在制造上轉角處的間隙比理論要大的多,使用涂裝密封膠不易封堵,而且整車經過較長里程時候密封膠會有脫落的風險,車身漏水現象就會發生,同時車身密封性能和氣密性能也會下降。因此如何密封車身后地板間隙、孔洞,有效地提高車身密封性及氣密性,成為當今主流汽車企業首要考慮的問題。CN103770842A公開了一種汽車后立柱總成與后裙板內板及后地板后板的連接結構,包括后地板后板、后立柱下部外蒙皮、后裙板內板和后立柱下部外蒙皮加強件,后立柱下部外蒙皮加強件呈臺階形,其上部具有向左彎折的左翻邊,后裙板內板呈“┛”形,其上部與后地板后板焊接,其底面端部與后立柱下部外蒙皮加強件的下部焊接,后立柱下部外蒙皮呈“]”形,其上部翻邊與后地板后板和左翻邊焊接,形成三層焊結構,其上部側壁與后立柱下部外蒙皮加強件的上部側壁焊接,其下部翻邊與后裙板內板的底面焊接,后立柱下部外蒙皮、后立柱下部外蒙皮加強件、后裙板內板和后地板后板形成兩個串聯的四邊形型腔。其能在不增加單件材料厚度的情況下,提高整車扭轉性能。上述專利文獻涉及到后裙板內板及后地板后板的連接結構,但為涉及如何密封間隙、孔洞。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汽車后裙板與后地板的連接密封結構,其連接牢固,密封可靠,能夠提高車身的氣密性和密封性,避免車身漏水。
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汽車后裙板與后地板的連接密封結構,包括后裙板內板邊段、與后裙板內板邊段連接的后地板,在后裙板內板邊段和后地板的連接部位設有涂裝密封膠,其特征是:所述后裙板內板邊段的下邊依次設有第一后搭接面、第一側搭接面、第一中部搭接面和第一前搭接面;所述后地板與后裙板內板邊段下邊對應的一邊依次設有第二后搭接面、第二側搭接面、第二中部搭接面和第二前搭接面,在所述第二后搭接面與第二側搭接面的相連部位設有后地板過渡切邊;
所述第一后搭接面的翻邊與第二后搭接面的翻邊對應焊接,呈上翻邊焊接結構;所述第一側搭接面的翻邊與第二側搭接面的翻邊對應焊接,呈下翻邊焊接結構;所述第一中部搭接面的翻邊與第二中部搭接面的翻邊對應焊接,呈下翻邊焊接結構;所述第一前搭接面的翻邊與第二前搭接面的翻邊對應焊接,呈下翻邊焊接結構;
在所述后裙板內板邊段的第一后搭接面與第一側搭接面相鄰的部位設有轉角搭接面,在該轉角搭接面的下部設有壓膠筋,該壓膠筋與后裙板內板邊段與后地板焊接轉角間隙處對應,即與第二后搭接面與第二側搭接面相鄰的部位對應。
進一步,所述壓膠筋由圓柱面、球面和過渡轉角面相連構成,所述圓柱面和球面通過過渡轉角面與所述后裙板內板邊段過渡連接。
進一步,所述圓柱面與所述轉角搭接面的距離b保持2mm,所述圓柱面與后地板過渡切邊最大距離a保持2.5mm,所述球面與后地板的上表面在水平方向保證平齊。
本實用新型結構通過改進后裙板內板邊段的自身結構,在原來后裙板內板邊段與后地板搭接轉角處增加一壓膠筋,減小后裙板內板邊段與后地板之間的間隙,然后使用涂裝密封膠對該處間隙進行封堵,提高車身的氣密性。
本實用新型的使用在保證車輛在長時間持續使用過程中,解決車身因為車身密封不良引起的漏水的問題,有效地提高了車身氣密性能和密封性能,進而提升了車輛在市場中的持續競爭力。
附圖說明
圖1是原有的后地板與后裙板搭接結構的爆炸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后裙板內板邊段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后地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5是圖4的A-A剖面圖。
圖6是后地板過渡切邊的法向斷面示意圖。
圖中:1-后裙板內板邊段,11-第一后搭接面,12-第一側搭接面,13-第一中部搭接面,14-第一前搭接面,15-壓膠筋,151-圓柱面,152-球面,153-過渡轉角面,16-轉角搭接面,2-涂裝密封膠,3-后地板,31-第二搭接面,32-第二側搭接面,33-第二中部搭接面,34-第二前搭接面,35-上表面,36-后地板過渡切邊。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的描述。
參見圖2至圖6,所述的一種汽車后裙板與后地板的連接密封結構,包括后裙板內板邊段1、與后裙板內板邊段連接的后地板3,在后裙板內板邊段和后地板的連接部位設有涂裝密封膠2,其實質性特點是:所述后裙板內板邊段1的下邊依次設有第一后搭接面11、第一側搭接面12、第一中部搭接面13和第一前搭接面14;所述后地板3與后裙板內板邊段1下邊對應的一邊依次設有第二后搭接面31、第二側搭接面32、第二中部搭接面33和第二前搭接面34,在所述第二后搭接面31與第二側搭接面32的相連部位設有后地板過渡切邊36;
所述第一后搭接面11的翻邊與第二后搭接面31的翻邊對應焊接,呈上翻邊焊接結構;所述第一側搭接面12的翻邊與第二側搭接面32的翻邊對應焊接,呈下翻邊焊接結構;所述第一中部搭接面13的翻邊與第二中部搭接面33的翻邊對應焊接,呈下翻邊焊接結構;所述第一前搭接面14的翻邊與第二前搭接面34的翻邊對應焊接,呈下翻邊焊接結構;
在所述后裙板內板邊段1的第一后搭接面11與第一側搭接面12相鄰的部位設有轉角搭接面16,在該轉角搭接面的下部設有壓膠筋15,該壓膠筋與后裙板內板邊段1與后地板3焊接轉角間隙處對應,即與第二后搭接面31與第二側搭接面32相鄰的部位對應。
所述壓膠筋15由圓柱面151、球面152和過渡轉角面153相連構成,所述圓柱面151和球面152通過過渡轉角面153與所述后裙板內板邊段1過渡連接。
所述圓柱面151與所述轉角搭接面16的距離b保持2mm(毫米),所述圓柱面151與后地板過渡切邊36最大距離a保持2.5mm(毫米),所述球面152與后地板的上表面35在水平方向保證平齊。
設置壓膠筋能夠減小其搭接間隙,并使涂裝密封膠更好地附著在車身上,從而達到提高車身氣密性和密封性,進而解決車身漏水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