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汽車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加強梁組件。
背景技術:
目前,前車架結構中主要存在零件受力不均、剛度分配影響整車碰撞性能等問題。
如圖1所示,一方面,現有的前車架碰撞性能不佳,大梁吸能結構偏少,在碰撞中壓潰量不足,吸能效果不佳,縱粱在碰撞過程中不能按吸收能量最佳的方式變形,起不到足夠的緩沖吸能作用;另一方面,安全系數低,前車架大梁前端到前隔板段偏短,現有結構強度在碰撞中大梁壓潰侵入量較大,防撞擊能力低,受到一定強度沖擊后極容易變形,導致整車安全系數低,乘員受傷風險較高。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是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的不足而完成的,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加強梁組件,能夠改變大梁應力分布,減少碰撞后對乘客的損害,從而最大限度的增加車輛的安全性能。
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加強梁組件,包括安裝板、加強梁和至少兩個吸能槽,所述加強梁位于前大梁的下部,所述加強梁與所述前大梁可拆卸連接,所述吸能槽設置于所述加強梁側表面上,所述加強梁前端與所述安裝板內壁固定連接。
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加強梁組件還可以是:
所述加強梁內嵌設有加強板,所述加強板外壁與所述加強梁內壁固定連接。
所述加強板外壁焊接在所述加強梁內壁上。
所述加強梁通過螺栓與所述前大梁可拆卸固定連接。
所述吸能槽個數為4個。
所述吸能槽縱向設置在所述加強梁側表面上。
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加強梁組件,包括安裝板、加強梁和至少兩個吸能槽,所述加強梁位于前大梁的下部,所述加強梁與所述前大梁可拆卸連接,所述吸能槽設置于所述加強梁側表面上,所述加強梁前端與所述安裝板內壁固定連接。這樣,在前大梁的下部設置加強梁,提高了大梁的強度、剛度和耐撞性,保證乘客的安全,并且在加強梁側面設置有至少兩個吸能槽,設置吸能槽可以輔助吸收碰撞能,可有效分流碰撞能量,改善了正碰效果,從而最大限度的提高車輛的安裝性能。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加強梁組件,能夠改變前大梁應力分布,減少碰撞后對駕乘人員的損害,從而最大限度的增加車輛的安全性能。
附圖說明
圖1是現有技術的一種無加強梁組件的結構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加強梁組件的結構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加強梁組件裝配在前大梁的結構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加強梁組件的總裝裝配結構圖。
圖號說明
1…安裝板 2…前大梁 3…加強梁
4…吸能槽 5…加強板 6…螺栓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的圖2至圖4對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加強梁組件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加強梁組件,請參考圖2-4,包括安裝板1、加強梁 3和至少兩個吸能槽4,所述加強梁3位于前大梁2的下部,所述加強梁3與所述前大梁2可拆卸連接,所述吸能槽4設置于所述加強梁3側表面上,所述加強梁3前端與所述安裝板1內壁固定連接。這樣,在前大梁2的下部設置加強梁3,提高了大梁的強度、剛度和耐撞性,保證乘客的安全,并且在加強梁3側面設置有至少兩個吸能槽4,設置吸能槽4可以輔助吸收碰撞能,可有效分流碰撞能量,改善了正碰效果,從而最大限度的提高車輛的安裝性能。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加強梁組件,能夠改變前大梁應力分布,減少碰撞后對駕乘人員的損害,從而最大限度的增加車輛的安全性能。
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加強梁組件,請參考圖2-4,在前面描述的技術方案的基礎上還可以是:所述加強梁3上內嵌設有加強板5,所述加強板5外壁與所述加強梁3內壁固定連接。這樣,設置加強板5可以進一步提高前大梁2的強度和剛度,進而提高車輛的安全性能。進一步優選方案是:所述加強板5外壁焊接在所述加強梁3內壁上。這樣,將加強板5通過焊接的方式焊接在加強梁3上,省時省力,從而提高加強梁剛度和強度。
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加強梁組件,請參考圖2-4,在前面描述的技術方案的基礎上還可以是:所述加強梁3通過螺栓6與所述前大梁2可拆卸固定連接。這樣,采用螺栓6連接加強梁3和前大梁2,可以解決焊接夾具、涂裝雪橇與常規車不能共用的難點,使加強梁適用范圍更廣。還可以是:所述吸能槽4個數為4個。這樣,設置4個吸能槽4可以有效改變前大梁2應力分布,使車架在合適位置折彎變形,提高車輛安全性能,有效保證駕乘人員安全,當然,也可以設置多個吸能槽4,具體個數以實際需求為準。還可以是:所述吸能槽4縱向設置在所述加強梁3側表面上。這樣,為提高前大梁2的耐撞性,在前大梁2增加4個吸能槽4并加長40mm的同時,設置4個吸能槽4可以有效改變前大梁2應力分布,使車架在合適位置折彎變形,提高車輛安全性能,有效保證駕乘人員安全。
上述僅對本實用新型中的幾種具體實施例加以說明,但并不能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凡是依據本實用新型中的設計精神所作出的等效變化或修飾或等比例放大或縮小等,均應認為落入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