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自行車配件,具體是一種可調節前后距離的自行車座椅。
背景技術:
隨著人們生活觀念的不斷改變,越來越注重養生健康,并且更加注重低碳環保出行,降低排放。雖然在城市道路一般比較平整順暢,但也存在坑洼地帶,如果自行車騎過,則會引起巨大的顛簸,給使用者造成不適,重者還可能引起疼痛或傷害。現有的自行車座椅一般設計的比較柔軟,能夠起到一定的減緩作用,但總體上座椅比較固定,難以起到更大的減震作用,容易給人造成不適。而且現有的自行車座椅往往只具備調節高低的作用,無法調節座椅的前后距離,對于不同體格的人,其上身的高度是不一樣的,可是現有的自行車座椅距離車把之間的距離往往都是固定,即使能夠調節也只是相對的調節車把和座椅之間的高低,而實現了之間的水平距離的調節,很難使用戶具有一個很好的舒適體驗。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調節前后距離的自行車座椅,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可調節前后距離的自行車座椅,包括直立鋼管,所述直立鋼管上端插入設有支撐桿,支撐桿頂端螺紋安裝有支撐滑板,支撐滑板外部設有第一支撐板,第一支撐板下端設有第一滑槽,支撐滑板滑動設于第一滑槽內,所述支撐滑板與第一支撐板均設于底座內部,第一支撐板后端的第一滑槽下端封閉,且封閉處開設有固定孔,固定孔內安裝有緊固螺栓;所述直立鋼管內部還設有第一彈簧,支撐桿底端連接第一彈簧的上端,第一彈簧下端連接滑動裝置,直立鋼管內設有凹槽堵,凹槽堵的兩側設有第二滑槽,滑動裝置兩端在第二滑槽內上下滑動。
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方案:所述底座的后端上側通過轉軸連接有靠背,靠背內設有第二支撐板。
作為本實用新型再進一步的方案:所述滑動裝置包括滑動管、第二彈簧和滑桿,滑動管橫向設置,滑動管內設有第二彈簧,第二彈簧兩端分別連接滑桿,滑桿伸出滑動管外,滑桿在第二滑槽內滑動。
作為本實用新型再進一步的方案:所述底座下端設有供支撐桿滑動的第三滑槽。
作為本實用新型再進一步的方案:所述直立鋼管上端與支撐桿連接處設有密封套。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使用方便,能夠對底座的前后位置進行調節,適合不同身高的人使用,使用效果好,而且調節方便,固定效果好,減震效果顯著,舒適性強,安全性高。
附圖說明
圖1為可調節前后距離的自行車座椅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可調節前后距離的自行車座椅中第一支撐板的仰視圖;
圖3為圖1中沿A-A方向剖視圖;
圖中:1-直立鋼管、2-支撐桿、3-支撐滑板、4-第一支撐板、5-第一滑槽、6-固定孔、7-緊固螺栓、8-底座、9-轉軸、10-靠背、11-第二支撐板、12-第一彈簧、13-凹槽堵、14-第二滑槽、15-滑動裝置、151-滑動管、152-第二彈簧、153-滑桿、16-密封套。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專利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詳細地說明。
請參閱圖1-3,一種可調節前后距離的自行車座椅,包括直立鋼管1,所述直立鋼管1上端插入設有支撐桿2,支撐桿2頂端螺紋安裝有支撐滑板3,支撐滑板3外部設有第一支撐板4,第一支撐板4下端設有第一滑槽5,支撐滑板3滑動設于第一滑槽5內,所述支撐滑板3與第一支撐板4均設于底座8內部,第一支撐板4后端的第一滑槽5下端封閉,且封閉處開設有固定孔6,固定孔6內安裝有緊固螺栓7,支撐滑板3可以在第一滑槽5內滑動,這樣便可以調節第一支撐板4的位置,也就是可以調節底座8的位置,通過緊固螺栓7可以對第一支撐板4進行固定。
所述底座8的后端上側通過轉軸9連接有靠背10,靠背10內設有第二支撐板11。
所述直立鋼管1內部還設有第一彈簧12,支撐桿2底端連接第一彈簧12的上端,第一彈簧12下端連接滑動裝置15,直立鋼管1內設有凹槽堵13,凹槽堵13的兩側設有第二滑槽14,滑動裝置15兩端在第二滑槽14內上下滑動。
所述滑動裝置15包括滑動管151、第二彈簧152和滑桿153,滑動管151橫向設置,滑動管151內設有第二彈簧152,第二彈簧152兩端分別連接滑桿153,滑桿153伸出滑動管151外,滑桿153在第二滑槽14內滑動。
第一彈簧12向下壓動滑動管151時,滑桿153在滑第二槽14內向下滑動,隨著第二滑槽14距離的不斷變窄,滑桿153向內運動,壓縮第二彈簧152,并繼續向下運動;當第一彈簧12恢復原位后,由第二彈簧152的彈性作用,將滑桿153向外彈動,使滑動裝置15整體向上滑動。
為了能夠保證支撐滑板3與第一支撐板4之間的準確滑行,所述底座8下端設有供支撐桿2滑動的第三滑槽(圖未示)。
所述直立鋼管1上端與支撐桿2連接處設有密封套16。密封套6能夠起到防塵作用。
上面對本專利的較佳實施方式作了詳細說明,但是本專利并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在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所具備的知識范圍內,還可以在不脫離本專利宗旨的前提下做出各種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