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客車領域,特別是一種發動機前置狀態的校車的通用前圍框架結構。
背景技術:
目前,市場上常用的發動機前置狀態半承載校車,在其前圍框架與底盤連接處,連接處采用懸臂梁結構的矩形方鋼,矩形方鋼截斷并焊在底盤縱梁上;亦或前圍骨架的框架的下部不封閉,不形成封閉結構,框架下部直接連接到底盤縱梁的兩側;上述情況,會導致校車在路況不平坦的路面行駛一段時間后,易出現前圍框架與底盤連接部位的鋼管發生彎扭裂開、松動現象,給整車的安全性能帶來了巨大的威脅。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發動機前置狀態的校車的通用前圍框架結構,將前圍前框架與校車底盤緊密的連接起來,有效保證前圍框架在底盤上生根,使得半承載校車前圍框架與底盤之間形成封閉的框架結構,能夠保證力流傳遞的連續性,以提高車身的結構強度和整車的安全性。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校車發動機前置狀態與底盤連接的通用前圍框架結構,包括框架總成、左側梁、右側梁以及底盤牛腿,所述框架總成為由下連接梁、左縱梁、上橫梁、右縱梁順次連接而成的封閉框架,所述左側梁和右側梁對稱連接于上橫梁的左右兩側,左側梁、右側梁與上橫梁構成校車發動機倉門框架,所述底盤牛腿固定于校車底盤上,所述下連接梁固定于底盤牛腿上。
進一步,所述左側梁與上橫梁的連接處、右側梁與上橫梁的連接處、左縱梁分別與上橫梁、下連接梁的連接處、右側梁梁分別與上橫梁、下連接梁的連接處均設有加強板。
進一步,所述上橫梁向下彎曲,彎曲弧度與校車氣格柵弧度匹配。
進一步,所述左側梁、右側梁及框架總成均采用矩形鋼管材質。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實用新型設計與校車底盤緊密銜接的前圍框架結構,保證前圍框架在底盤上生根,使得半承載校車前圍框架與底盤之間形成封閉的框架結構,能夠保證力流傳遞的連續性,提高了車身的結構強度和整車的安全性。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就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說明,其中: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主視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左視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俯視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立體圖。
具體實施方式
參照圖1-圖4所示的校車發動機前置狀態與底盤連接的通用前圍框架結構,包括框架總成1、左側梁3、右側梁4以及底盤牛腿2(底盤骨架的外伸梁結構),本實施例中的底盤牛腿2為兩個,分別固定于校車底盤5的兩側縱梁上。為了保證底盤牛腿2其直角邊的加工精度,其焊接到底盤5縱梁上時,兩底盤牛腿2左右對稱,并處于定位尺寸的同一水平面上,焊牢焊實。
所述框架總成1為由下連接梁11、左縱梁12、上橫梁13、右縱梁14順次連接而成的近矩形的封閉框架,左縱梁12、上橫梁13、右縱梁14,材料壁厚可選用一樣,為矩形方鋼管(Q345-40X40X2-GB3094),下連接梁11承載較大所選用材料壁厚應較大,選用矩形方鋼管(Q345-40X40X3-GB3094)。
下連接梁11與上橫梁13相對,左縱梁12和右縱梁14分別對稱設置在下連接梁11與上橫梁13之間,各梁之間通過CO2氣體保護焊焊接在一起,保證下連接梁11的水平精度及左縱梁12和右縱梁14下段與下連接梁11的垂直精度。
在總裝車身與底盤5扣合后,下連接梁11通過CO2氣體保護焊焊接在底盤牛腿2上,焊接時需保證整體框架總成1的垂直精度。
左側梁3和右側梁4同樣采用矩形方鋼管(Q345-40X40X2-GB3094),二者對稱通過CO2氣體保護焊接于上橫梁13的左右兩側,左側梁3、右側梁4與上橫梁13之間保證焊接角度,構成校車發動機倉門框架。
同時,為了保證本實用新型的強度,于左側梁與上橫梁的連接處、右側梁與上橫梁的連接處、左縱梁分別與上橫梁、下連接梁的連接處、右側梁梁分別與上橫梁、下連接梁的連接處均設有加強板21、22、23、24、25、26,各加強板選用δ3.0/Q235-A.F材料,根據各梁(矩形方鋼)之間的夾角設計為三角加強板,焊接在兩兩矩形方鋼之間,用來增加矩形方鋼的整體強度。
因校車的車身結構大多采用矩形方鋼焊接而成,而桿件的力學特點就是宜承受拉壓載荷,不宜承受彎扭載荷。而要能使車身骨架不產生過多的、額外的彎扭載荷,首要的方法就是車身的骨架結構布局應能保證力流傳遞的連續性。通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本結構的框架總成與底盤通過下連接梁和底盤牛腿緊密的連接起來,可以有效的保證前圍框架在底盤上生根,使得發動機前置的半承載校車的前圍骨架與底盤之間形成封閉的框架結構,能保證力流傳遞的連續性,提高了車身的結構強度(上部結構強度)和整車的安全性。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較佳具體實施方式,但本實用新型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披露的技術范圍內,可輕易想到的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因此本實用新型保護范圍以權利要求書的保護范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