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汽車車身結構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汽車A柱連接結構。
背景技術:
汽車上的A柱是指前發動機艙和前車門之間的支撐結構,在進行A柱的設計時必須要考慮其遮擋駕駛者視線的角度同題,一般情況下,駕駛者通過A柱出的視線的雙目重疊角總計為5-6度,理想的情況是雙目重疊角越小越好,但A柱的設計又要有一定的幾何尺寸,要保持車身的剛度以及碰撞時傳遞承受載荷的能力,即對A柱除了傳統的視野要求外,A柱在車輛在發生前碰時的承裁能力、抵抗白車身的彎曲扭轉變形能力以及車輛翻轉時的防護能力都有要求,故而如何保證A柱兩端與A柱內外板的連接的牢固性變得十分重要。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適應現實需要,提供一種其結構設計合理、新穎,可提高A柱連接牢固強度的汽車A柱連接結構。
為了實現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
設計一種汽車A柱連接結構,它包括側圍外板、側圍內板,在所述側圍外板和側圍內板相向設置的兩個內側壁上分別設置有座套,在兩個內側壁上的座套上分別開設有凹孔;所述側圍外板和側圍內板對合,且兩個內側壁座套上的凹孔相向設置;還包括導向柱,所述導向柱的兩端分別插于其中一個座套上的凹孔內,且所述導向柱與兩個座套固定連接;所述側圍外板和側圍內板的邊緣對合后焊接。
優選的,在所述座套的兩側開設有與所述凹孔連通的穿孔,并在所述導向柱的端部開設有螺紋穿孔,所述穿孔、螺紋穿孔同軸線設置;還包括貫穿所述穿孔、螺紋穿孔設置并將所述導向柱與所述座套相對固定的固定螺栓。
優選的,還包括外圍加強板,所述外圍加強板的橫截面呈中部外凸的弧面結構,且所述外圍加強板扣在所述側圍外板上,所述外圍加強板的邊緣與所述側圍外板的邊緣焊接,且所述外圍加強板中部與所述側圍外板之間設有緩沖間隙。
優選的,所述座套通過螺栓與所述側圍外板或側圍內板固定連接。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設計的結構獨特、防護性能佳、實用性強;其次,通過本設計的結構各部件的配合,可將焊接部位由導向柱與車身連接最薄弱位置向周邊轉移,在車輛在發生前碰時的其A柱的承裁能力、抵抗白車身的彎曲扭轉變形能力以及車輛翻轉時的防護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加強。本實用新型設計獨特,結構簡単,防護性能佳,實用性強。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立體狀態之一主要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立體狀態之二主要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中的側圍外板及其上的座套主要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中的側圍內板及其上的座套主要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的立體狀態之三主要結構示意圖;
圖中:
1.外圍加強板;2.側圍外板;3.側圍內板;4、5.座套;6.穿孔;7.固定螺栓;8、9.螺栓;11、13.側圍外板的邊緣;12、14.側圍內板的邊緣;16.導向柱;17.螺紋穿孔;18.凹孔。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實施例1:一種汽車A柱連接結構,參見圖1至圖5;它包括側圍外板2、側圍內板3,在所述側圍外板2和側圍內板3相向設置的兩個內側壁上分別設置有座套4、5,在兩個內側壁上的座套4、5上分別開設有凹孔18;所述側圍外板2和側圍內板3對合,且兩個內側壁座套4、5上的凹孔18相向設置;本設計它還包括導向柱16,所述導向柱16的兩端分別插于其中一個座套4、5上的凹孔18內,且所述導向柱16與兩個座套4、5固定連接;而所述側圍外板2和側圍內板3的邊緣對合后焊接。
優選的,本設計還在所述座套4、5的兩側開設有與所述凹孔連通的穿孔6,并在所述導向柱16的端部開設有螺紋穿孔17,所述穿孔6、螺紋穿孔17同軸線設置;還包括貫穿所述穿孔、螺紋穿孔設置并將所述導向柱與所述座套相對固定的固定螺栓7。
進一步的,本設計它還包括外圍加強板1,所述外圍加強板1的橫截面呈中部外凸的弧面結構,且所述外圍加強板1扣在所述側圍外板2上,所述外圍加強板1的邊緣與所述側圍外板的邊緣焊接,且所述外圍加強板中部與所述側圍外板之間設有緩沖間隙,進一步的,本設計中的所述座套通過螺栓8、9與所述側圍外板2或側圍內板3固定連接。
綜上,通過本設計的結構各部件的配合,可將焊接部位由導向柱與車身連接最薄弱位置向周邊轉移,在車輛在發生前碰時的其A柱的承裁能力、抵抗白車身的彎曲扭轉變形能力以及車輛翻轉時的防護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加強。本實用新型設計獨特,結構簡単,防護性能佳,實用性強。
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公布的是較佳的實施例,但并不局限于此,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極易根據上述實施例,領會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并做出不同的引申和變化,但只要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都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