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車身結構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傳力車架。
背景技術:
目前,車架有完整縱梁結構,利用空間大、重量較重,車架一般采用非半承載式車架結構或者是承載式車身結構,非半承載式車架結構前大梁、中大梁和后大梁三者處于同一水平面上,而承載式車身結構前大梁和后大梁之間無搭接,前大梁、中、后大梁貫通重量較重;貫穿縱梁結構,占用空間;縱梁貫通結構,離地間隙小;無結點結構,過渡非常急劇;A/B/C柱搭接結構簡單,傳遞力途徑單一,結構強度較低。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是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的不足而完成的,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傳力車架,優化承載車式車架各項力的傳遞,可以將碰撞中能量左右很好的傳遞分散及前后大梁無法對接的條件實現良好傳遞。
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傳力車架,包括前橫梁、后橫梁、延伸件、第一橫梁、后地板橫梁、兩條第二橫梁、兩條前大梁、兩條后大梁加強板和兩條后大梁,兩條所述前大梁平行設置,兩條所述前大梁的一端分別固定連接前橫梁左右兩端,兩條所述前大梁另一端分別垂直固定連接兩條所述第二橫梁,所述前橫梁與所述第二橫梁之間設有第一橫梁,所述第一橫梁兩端分別與兩條所述前大梁垂直固定連接,兩條所述后大梁加強板分別設置在兩條所述后大梁上,兩條所述后大梁一端通過延伸件與兩條所述后大梁加強板連接,兩條所述后大梁另一端與所述后橫梁垂直連接,所述后地板橫梁兩端分別垂直于兩條所述后大梁中部。
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傳力車架還可以是:
所述后大梁加強板門檻處設有貫穿門洞。
所述前大梁端部、延伸件、第二橫梁端部和后大梁加強板端部形成“回”形。
所述第一橫梁、第二橫梁、后地板橫梁和后大梁加強板構成電池安裝區域。
所述后大梁為前端向外彎曲,所述彎曲部分與所述后地板橫梁兩端搭接。
所述后地板橫梁兩端為Y形叉口。
所述后大梁加強板與所述后地板橫梁連接處固定連接有用于安裝擺臂的擺臂安裝座。
本實用新型的提供的一種傳力車架,包括前橫梁、后橫梁、延伸件、第一橫梁、后地板橫梁、兩條第二橫梁、兩條前大梁、兩條后大梁加強板和兩條后大梁,兩條所述前大梁平行設置,兩條所述前大梁的一端分別固定連接前橫梁左右兩端,兩條所述前大梁另一端分別垂直固定連接兩條所述第二橫梁,所述前橫梁與所述第二橫梁之間設有第一橫梁,所述第一橫梁兩端分別與兩條所述前大梁垂直固定連接,兩條所述后大梁加強板分別設置在兩條所述后大梁上,兩條所述后大梁一端通過延伸件與兩條所述后大梁加強板連接,兩條所述后大梁另一端與所述后橫梁垂直連接,所述后地板橫梁兩端分別垂直于兩條所述后大梁中部。這樣,根據各部件之間的搭接關系可知,在承受外力時,一端所受到的外力無法直接傳遞至另一端,其外力需經過多條傳遞路線,而傳遞到另一端的外力多數均被分散,受到一方外力時,主要傳遞外力的部件不會發生變形,而且在后大梁上設置有后大梁加強板,后大梁在安裝后大梁加強板的局部強度更高,由于后大梁加強板所在的位置是整車受力相對較大的區域,所以在后大梁上增加后大梁加強板,是對車身結構的強度進一步保證,相對于現有技術而言的優點是,能夠很好的分散車身所受的外力,從而承受更大的力,保證車體結構強度,提升車身結構穩定性。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種傳力車架的整體結構俯視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種傳力車架的側視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種傳力車架的電池包圍框示意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種傳力車架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種傳力車架的擺臂安裝側視圖;
圖6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種傳力車架的擺臂安裝后視圖。
圖中:1:前橫梁;2:前大梁;3:延伸件;4:第一橫梁;5:第二橫梁;6:后大梁加強板;7:后地板橫梁;8:后大梁;9:后橫梁;10:擺臂安裝座。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一種傳力車架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詳細描述。以下實施例用于說明本實用新型,但不用來限制本實用新型的范圍。
如圖1-6所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傳力車架,包括前橫梁1、后橫梁9、延伸件3、第一橫梁4、后地板橫梁7、兩條第二橫梁5、兩條前大梁2、兩條后大梁加強板6和兩條后大梁,兩條所述前大梁2平行設置,兩條所述前大梁2的一端分別固定連接前橫梁1左右兩端,兩條所述前大梁2另一端分別垂直固定連接兩條所述第二橫梁5,所述前橫梁1與所述第二橫梁5之間設有第一橫梁4,所述第一橫梁4兩端分別與兩條所述前大梁2垂直固定連接,兩條所述后大梁加強板6分別設置在兩條所述后大梁上,兩條所述后大梁一端通過延伸件3與兩條所述后大梁加強板6連接,兩條所述后大梁另一端與所述后橫梁9垂直連接,所述后地板橫梁7兩端分別垂直于兩條所述后大梁中部。這樣,根據各部件之間的搭接關系可知,在承受外力時,一端所受到的外力無法直接傳遞至另一端,其外力需經過多條傳遞路線,而傳遞到另一端的外力多數均被分散,受到一方外力時,主要傳遞外力的部件不會發生變形,而且在后大梁上設置有后大梁加強板6,后大梁在安裝后大梁加強板6的局部強度更高,由于后大梁加強板6所在的位置是整車受力相對較大 的區域,所以在后大梁上增加后大梁加強板6,是對車身結構的強度進一步保證,相對于現有技術而言的優點是,能夠很好的分散車身所受的外力,從而承受更大的力,保證車體結構強度,提升車身結構穩定性。
如圖1至圖6所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傳力車架,在前面描述的技術方案的基礎上還可以是:所述后大梁加強板6門檻處設有貫穿門洞。這樣,在車身受到撞擊時,車身的中間位置強度相對薄弱,很容易發生變形,一般車輛的車門位置均設置在車身的中部,一旦車身中部發生變形,車門就很難再打開,在緊急情況下,很容是發生危險,通過在后大梁加強板6門檻處設置貫穿門洞,當車身受到外力時,外力傳遞至車身中部,經過貫穿門洞時,貫穿門洞優先發生變形,貫穿門洞何以有效的分散所受到的大部分外力,降低碰撞過程中門檻變形量,提高門在碰撞后正常開啟的概率,相對于現有技術而言的優點是,結構簡單,且有助于門檻位置受力的分散。
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傳力車架,如圖1至圖6所示,在前面描述的技術方案的基礎上還可以是:所述前大梁2端部、延伸件3、第二橫梁5端部和后大梁加強板6端部形成“回”形。這樣,在前端發生碰撞時,外力從前橫梁1傳遞至前大梁2,當前大梁2將外力分散至延伸件3和第一橫梁4,延伸件3部分的外力將在前大梁2、延伸件3、第二橫梁5和后大梁加強板6之間相互傳遞;當受到側面撞擊時,外力由后大梁加強板6傳遞至延伸件3、第二橫梁5、后地板橫梁7及后大梁,延伸件3部分的外力一部分在同側的回形結構中傳遞,另一部分傳遞至第一橫梁4,第一橫梁4中的外力將外力分散至另一側的回形結構中;當后端發生碰撞時,后橫梁9將外力傳遞至后大梁,由結構搭接關系,后大梁中的外力一部分傳遞至后大梁加強板6,另一部分傳遞至后地板橫梁7,后大梁加強板6部分的外力繼續傳遞至回形結構中,所以在發生碰撞時,不論從哪個角度受到撞擊,所受到的力在回形結構內分散,為正面及側面碰撞提供多條路徑,在回字型結構中得到有效緩沖,相對于現有技術而言的優點是,更有效的分散撞擊力,大大提升結構穩定性,提高安全性。
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傳力車架,如圖1至圖6所示,在前面描述的技術方 案的基礎上還可以是:所述第一橫梁4、第二橫梁5、后地板橫梁7和后大梁加強板6構成電池安裝區域。這樣,根據機構搭接關系,電池安裝區域處在車身兩側回形結構的后端,當車身受到撞擊時,回形結構可以很好的吸收大量的撞擊力,保證電池安裝區域的結構穩定性,而且第一橫梁4、第二橫梁5、后地板橫梁7和后大梁加強板6構成電池安裝區域,其空間較大,增加電池的安裝空間,同時增高離地間隙,電池設置在其內部,當發生碰撞時,即使這部分某些部件發生變形,也不會導致電池破壞,相對于現有技術而言的優點是,在電池安裝區域處形成結點,提高安裝點剛度。
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傳力車架,如圖1至圖6所示,在前面描述的技術方案的基礎上還可以是:所述后大梁為前端向外彎曲,所述彎曲部分與所述后地板橫梁7兩端搭接。這樣,后大梁的結構為前端向外彎曲這種形狀,當與后地板橫梁7連接時,兩者連接位置形成三角形結構,三角形具有很強的結構穩定性,可以增加局部結構強度,獨立后懸無副車架結構安裝在這個位置時,局部強度大大提升,并且在受外力撞擊時,一個方向受力,三方向分散外力,更高效的分散車身所受到的外力,相對于現有技術而言的優點是,不但提升車架局部剛性,而且有效分散車身所受的外力。
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傳力車架,如圖1至圖6所示,在前面描述的技術方案的基礎上還可以是:所述后地板橫梁7兩端為Y形叉口。這樣,后地板橫梁7與后大梁連接處形成三角形結構,三角形具有較強的結構穩定性,從而增強后地板橫梁7與后大梁連接處的強度,由于后地板橫梁7與后大梁連接處為Y形叉口,后地板橫梁7與后大梁連接處的橫截面積遠大于后地板橫梁7中部橫截面積,增大后地板橫梁7與后大梁之間的焊接面積,增強后地板橫梁7與后大梁的局部強度,相對于現有技術而言的優點是,結構更加穩定,強度更高。
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傳力車架,如圖1至圖6所示,在前面描述的技術方案的基礎上還可以是:所述后大梁加強板6與所述后地板橫梁7連接處固定連接有用于安裝擺臂的擺臂安裝座10。這樣,由于后大梁的結構是前端向外彎曲,且后地板橫梁7Y形叉口的外側與后大梁彎曲部位連接,所以后地 板橫梁7與后大梁連接位置的連接區域較大,方便擺臂安裝座10的安裝,以及擺臂安裝座10安裝區域的結構強度較高,而且擺臂安裝座10與后大梁加強板6構成三角形結構,具有較高的結構穩定性,相對于現有技術而言的優點是,結構強度更高,擺臂安裝座10安裝更加方便。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變型,這些改進和變型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