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純電動汽車構造的技術領域,涉及電動車車身結構。更具體地,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電動汽車車身前端模塊框架結構。
背景技術:
電動汽車作為一種新能源汽車,具有節能環保的優勢,特別是純電動汽車越來越成為汽車領域研究的熱點。目前電動汽車領域普遍存在的難題是電動汽車蓄電池續航里程有限,這限制了電動汽車的推廣應用。
現有電動汽車車身骨架上的絕大部分部件是采用鋼板沖壓成型,成型工藝復雜,成本高,制成的車身骨架重量大,不利于電動汽車輕量化,不能有效延長電動汽車續航里程,且金屬件制作裝配及維護成本均較高,不利于降低成本,不能滿足節能環保要求。
在電動車的鋁型材的車身上,在前艙的前端需要安裝很多零部件。但是,采用鋁型材作為骨架制成的電動汽車車身,需要很高的強度、重量還受到限制,因此,這些零部件的安裝受到很大局限。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電動汽車車身前端模塊框架結構,其目的是解決前艙的前端多個結構的安裝固定。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取的技術方案為:
本實用新型的電動汽車車身前端模塊框架結構,所述的前端模塊框架與電動車車身上的前縱梁前端板固定連接,所述的前端模塊框架為含長玻纖塑料制成的框架結構,其框架上朝向電動車車身前方的一面為框架底板,在所述的框架底板的兩側設置與其垂直的框架側板,在兩側的兩側之間,設置多個連接加強板。
所述的前端模塊框架的兩端的上部,設置與前端模塊安裝支架搭接的前端模塊安裝支架安裝點。
所述的前端模塊框架的上部設置前大燈安裝點;所述的前大燈通過M鉚螺母安裝在所述的前端模塊框架上。
所述的前端模塊框架的上部設置前保安裝點;所述的前保通過M鉚螺母安裝在所述的前端模塊框架上。
所述的前端模塊框架的內邊緣設置散熱器安裝點。
所述的前端模塊框架的上部,設置發蓋緩沖塊安裝點。
所述的前端模塊框架上設有散熱器安裝點、前艙線束固定點、室外溫度傳感器安裝孔、發蓋鎖安裝孔。
本實用新型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可以很方便地進行前端模塊安裝支架、前大燈、前保、散熱器、發蓋緩沖塊、發蓋鎖的安裝,其采用長玻璃纖維制造,且設置了加強結構,重量輕、強度高、韌性好,制造方便。
附圖說明
附圖所示內容及圖中的標記簡要說明如下: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電動車車身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前端模塊框架的前面示意圖;
圖3為圖2所示前端模塊框架的后面示意圖;
圖4為前端模塊安裝支架安裝點和前大燈安裝點示意圖;
圖5為前保安裝點示意圖;
圖6為散熱器安裝點示意圖;
圖7為發蓋緩沖塊安裝點示意圖。
圖中標記為:
1、電動車車身,2、前端模塊框架,3、前縱梁前端板,4、框架底板,5、框架側板,6、連接加強板,7、前端模塊安裝支架安裝點,8、前大燈安裝點,9、前保安裝點,10、散熱器安裝點,11、發蓋緩沖塊安裝點。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對照附圖,通過對實施例的描述,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以幫助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對本實用新型的發明構思、技術方案有更完整、準確和深入的理解。
如圖1至圖7所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為一種電動汽車車身前端模塊框架結構,所述的前端模塊框架2與電動車車身1上的前縱梁前端板3固定連接。
為了解決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并克服其缺陷,實現解決前艙的前端多個結構的安裝固定的發明目的,本實用新型采取的技術方案為:
如圖1至圖7所示,本實用新型的電動汽車車身前端模塊框架結構,所述的前端模塊框架2為含長玻纖塑料制成的框架結構,其框架上朝向電動車車身1前方的一面為框架底板4,在所述的框架底板4的兩側設置與其垂直的框架側板5,在兩側的兩側之間,設置多個連接加強板6。
其主體的平面部分,基本呈方框,該平面基本為鉛垂面,且與車輛的前后方向垂直。在方框的兩側的上部,各伸出一個安裝結構,分別用于多個零部件的安裝。
前端模塊框架2采用長玻璃纖維制造,且設置了加強結構,重量輕、強度高、韌性好,制造方便。所述的含長玻纖塑料為PP—LGF30,即長玻璃纖維的含量為30%,其強度、韌性、加工工藝性都很好。
本實用新型的各零部件的安裝分別是:
如圖4所示:
所述的前端模塊框架2的兩端的上部,設置與前端模塊安裝支架搭接的前端模塊安裝支架安裝點7。
所述的前端模塊框架2的上部設置前大燈安裝點8;所述的前大燈通過M6鉚螺母安裝在所述的前端模塊框架2上。
如圖5所示:
所述的前端模塊框架2的上部設置前保安裝點9;所述的前保通過M6鉚螺母安裝在所述的前端模塊框架2上。
如圖6所示,
所述的前端模塊框架2的內邊緣設置散熱器安裝點10。
如圖7所示:
所述的前端模塊框架2的上部,設置發蓋緩沖塊安裝點11。
所述的前端模塊框架2上設有散熱器安裝點、前艙線束固定點、室外溫度傳感器安裝孔、發蓋鎖安裝孔。
上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示例性描述,顯然本實用新型具體實現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實用新型的方法構思和技術方案進行的各種非實質性的改進,或未經改進將本實用新型的構思和技術方案直接應用于其它場合的,均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