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汽車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汽車充電座結構總成及汽車。
背景技術:
隨著資源與環境的壓力持續增大,以電動汽車為代表的新能源汽車已成為汽車工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電動汽車已逐步打開市場,進入人們的生活。然而,現有的電動汽車的車身充電口結構,多數的密封狀態不理想,沒有完全的阻斷車內與車外連通,使得車內通過充電口與車外連通,導致汽車在行駛過程中,車外的氣流由充電口進入車內,影響用戶乘坐感受。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汽車充電座結構總成及汽車,其目的是為了解決現有的電動汽車的車身充電口結構,多數的密封狀態不理想,影響用戶乘坐感受的問題。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提供了一種汽車充電座結構總成,包括:固定在汽車車身上的充電座本體以及密封墊結構;
密封墊結構設置在充電座本體以及汽車車身之間;
其中,密封墊結構包括具有一預設深度的凹槽以及環繞凹槽的頂部設置的第一翻邊;凹槽的底部設置有用于充電座本體通過的通孔;
凹槽的底部、第一翻邊與汽車車身接觸的一側均設置有密封泡棉。
優選地,充電座本體外圍設有用于與凹槽的底部抵接接觸的第二翻邊;
第二翻邊上設有多個用于與汽車車身進行固定的第一定位孔;
凹槽的底部設置有與第一定位孔相對應的第二定位孔;
充電座本體以及密封墊結構通過螺栓依次穿過第一定位孔、第二定位孔與汽車車身進行固定。
優選地,密封墊結構的材質為塑料。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還提供了一種汽車,包括上述汽車充電座結構總成。
本實用新型的上述方案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汽車充電座結構總成及汽車,結構簡單、容易安裝、成本低、密封效果顯著;通過在充電座本體與汽車車身之間設置密封墊結構,有效地阻斷了車內與車外連通,一方面提升了整車密封性能,防止車輛在行駛的過程中,車外的氣流由充電口進入車內,影響用戶乘坐感受;另一方面還可防止雨水從充電口進入車內,對汽車造成損壞;本實用新型解決了現有的電動汽車的車身充電口結構,多數的密封狀態不理想,影響用戶乘坐感受的問題。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密封墊結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汽車充電座結構總成的安裝狀態示意圖;
圖3為圖2的A-A向局部剖視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密封墊結構的安裝狀態示意圖;
圖5為圖4的B-B向局部剖視圖。
附圖標記說明:
1、充電座本體;2、密封墊結構;3、凹槽;4、凹槽的底部;5、第一翻邊;6、密封泡棉;7、第二翻邊;8、第一定位孔;9、第二定位孔;10、車身側圍。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附圖及具體實施例進行詳細描述。
本實用新型針對現有的問題,提供了一種汽車充電座結構總成及汽車。
如圖1-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提供了一種汽車充電座結構總成,包括:固定在汽車車身上的充電座本體1以及密封墊結構2;
密封墊結構2設置在充電座本體1以及汽車車身之間;其中,充電座本體1用于連接外接電源,對汽車蓄電池進行充電;密封墊結構2設置在充電座本體1以及汽車車身之間,避免車內通過充電口與外界連通,影響整車密封性能。
參見圖4及圖5,密封墊結構2包括具有一預設深度的凹槽3以及環繞凹槽3的頂部設置的第一翻邊5,第一翻邊5與車身側圍10抵接接觸;凹槽3的底部4設置有用于充電座本體1通過的通孔,充電座本體1穿過通孔與汽車車身固定。
凹槽3的底部4、第一翻邊5與汽車車身接觸的一側均設置有密封泡棉6;其中,密封泡棉6用于提高凹槽3的底部4、第一翻邊5與汽車車身的接觸面的密封性。可選地,可將密封泡棉6與密封墊結構2制作成一體結構。
繼續參見圖2及圖3,充電座本體1外圍設有用于與凹槽3的底部4抵接接觸的第二翻邊7;第二翻邊7上設有多個用于與汽車車身進行固定的第一定位孔8;凹槽3的底部4設置有與第一定位孔8相對應的第二定位孔9;
在進行裝配汽車充電座結構總成的過程中,首先將密封墊結構2安裝在車身側圍10上,將充電座本體1安裝在密封墊結構2上,通過螺栓依次穿過第一定位孔8、第二定位孔9與汽車車身進行固定,在此過程中,壓縮密封泡棉6以滿足密封要求。
優選地,密封墊結構2的材質為塑料,塑料的性能相對穩定。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還提供了一種汽車,包括上述汽車充電座結構總成。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汽車充電座結構總成及汽車,結構簡單、容易安裝、成本低、密封效果顯著;通過在充電座本體1與汽車車身之間設置密封墊結構2,有效地阻斷了車內與車外連通,一方面提升了整車密封性能,防止車輛在行駛的過程中,車外的氣流由充電口進入車內,影響用戶乘坐感受;另一方面還可防止雨水從充電口進入車內,對汽車造成損壞;本實用新型解決了現有的電動汽車的車身充電口結構,多數的密封狀態不理想,影響用戶乘坐感受的問題。
以上所述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所述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作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