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自行車車架領域,特別涉及一種載物自行車車架。
背景技術:
自行車因其綠色環保、方便快捷,還能鍛煉身體的優點,成為使用廣泛的代步工具。自行車用途廣泛,還能用作短距離運貨的工具,但是目前的自行車僅后座有載重物的能力,也有自行車在前輪處架設籃筐,用來放置隨身物品,但是不能用來載貨。
針對上述問題,公開號為CN204341277U的中國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載物自行車》,該載物自行車將前托板抵靠車把支撐桿而設,前托板下方設有兩組前撐桿作為支撐,一組前撐桿的頂端抵住前托板,底部固接于前車軸,另一組前撐桿頂端抵住前托板,底端固接于前叉頂部,兩組前撐桿和前托板形成三角形結構。結合該實用新型的文字說明和附圖可發現該設計將前托板完全固定于前輪上,使得前輪難以操控,而且前輪轉向時所載貨物跟著轉向,很容易發生側翻事故。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載物自行車車架,將車架前端載物結構與車架連為一體,使其不受前輪左右擺動的影響,還能減輕前輪負擔,使車把更易操控。
本實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得以實現的:一種載物自行車車架,包括架體,架體包括前梁、后梁、座椅桿,前梁最前端固定設有車把軸套,座椅桿末端設有腳踏板軸套,所述車把軸套上均勻固定連接有數個托架,托架上固定設有前托板,前梁與后梁連接處固定設有桿一和桿二,桿一、桿二另一端均與前托板底部固定連接。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可直接將前托板與車架連為一體,即使車把左右轉向,前托板仍然能保持穩定,還可將前輪負重一部分轉移給車架整體,減輕前輪載重量,使得前輪操控起來更為省力。
優選的,所述托架包括固定桿和托物桿,固定桿和托物桿垂直,前托板固定于固定桿上表面。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多個托架可增強支撐能力。
優選的, 所述固定桿和托物桿之間設有加強肋一。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保證托架的強度,使得車架前段具有更強的載重能力。
優選的,所述桿一和桿二之間角度為10度~80度。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使用成一定角度的桿一、桿二支撐前托板,可分擔前托板的負重,具體角度依據托板長度而定,該角度上限因保證不影響騎行者雙腿的運動。
優選的,所述桿一、桿二與前梁之間分別設有數道加強肋二。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可使用加強肋二將桿一、桿二的負重與前梁分擔。
優選的,所述架體后端設有四個后叉,分別為后叉一、后叉二、后叉三、后叉四,后叉一水平與座椅桿末端固接,后叉二、后叉四分別與后梁兩端固接,后叉三與后梁垂直固接,四個后叉末端固接于一點。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設置多達四個后叉,與車架架體的不同部位焊接固定,極大地提高了架體后部的結構強度,使其載重能力大為提升。
優選的,所述后梁水平設置,后梁上固定設有一個后托板,后托板底部與后梁之間設有多道加強肋三。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使得后托板與后梁的連接更為穩固。
優選的,所述前托板、后托板都設有倒角。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倒角可防止自行車在行駛過程中,或者在裝卸貨時對人造成傷害。
優選的,所述前托板、后托板上表面都設有防滑紋路。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可增大托板與貨物的摩擦力,防止貨物在自行車行駛過程中發生滑落。
優選的,所述前托板、后托板的四邊邊緣均設有數個通孔。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可在通孔內穿以長繩,用長繩進一步固定托架上的貨物,保證載物的安全性。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前托架直接與車架架體固接,使用車把手操縱前輪轉向更為省力,貨物也不會隨著前輪的轉向而左右擺動,載物的安全性得到了提高;
2、前托架與架體直接固接,并在多處其相關的結構上設置多個加強肋,使得架體前部的載重大部分傳遞給整個架體,并大大提高了車架的結構強度;
3、后托架多個后叉與架體的不同部位焊接固定,使得后架體的載重能力大為提高。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俯視圖;
圖3為應用本實用新型的自行車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圖2中A部放大圖。
附圖標記:1、架體;11、前梁;12、后梁;13、座椅桿;141、車把軸套;142、車把;15、斜杠;2、腳踏板軸套;3、后輪軸心;4、托架;41、固定桿;42、托物桿;51、前托板;52、后托板;61、桿一;62、桿二;71、加強肋一;72、加強肋二;73、加強肋三;8、后叉;81、后叉一;82、后叉二;83、后叉三;84、后叉四;91、倒角;92、防滑紋路;93、通孔。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一種載物自行車車架,如圖1所示,該實用新型包括一個車架,車架由一個前梁11,一個后梁12和一個座椅桿13焊接而成,座椅桿13傾斜成一定角度,后梁12水平設置,后梁12左端焊接在座椅桿13靠上端,前梁11右端也與座椅桿13焊接于同一位置,前梁11左端與座椅桿13底端連接一根斜杠15,同樣使用焊接的連接方式。斜杠15與前梁11連接處焊接有一個車把軸套141,用來插入車把142,斜杠15與座椅桿13連接處設有一個腳踏板軸套2。車把軸套141的側壁上均勻焊接有三個托架4,這三個托架4托著一塊前托板51,前托板51底部還被桿一61和桿二62托著,桿一61和桿二62的右端都焊接在座椅桿13上,與前梁11和座椅桿13焊接點為同一位置。
后梁12上平放著一塊后托板52,后托板52底部與后梁12之間焊接有多道加強肋三73。后梁12左端焊接有一根后叉二82,右端焊接有一根后叉四84,后叉二82、后叉四84之間還與后梁12垂直焊接有后叉三83;腳踏板軸套2處還水平焊接有一根后叉一81,這些后叉8的末端都焊接于同一點,即后輪軸心處。
如圖2所示,車把軸套141側壁上均勻焊接著的三個托架4呈“L”形,托架4是由托物桿42和固定桿41垂直焊接而成,固定桿41豎著貼附于車把軸套141上并焊接固定,托物桿42上表面與前托板51焊接固定,托物桿42與固定桿41之間焊有加強肋一71。桿一61與桿二62之間呈一定角度設置,角度于10度~80度之間,具體角度因前托板51大小和騎車人的腿長而定,既不能影響汽車人腿部運動,又要合理承重。前托板51和后托板52上都設有通孔93和防滑紋路92,通孔93是用來穿入繩子以固定貨物,防滑紋路92可防止貨物打滑。其中,通孔93設于前托板51和后托板52四邊的邊緣。
如圖3所示,車把142插入車把142軸套141內,車把142的左右轉動絲毫不影響前托板51。
本具體實施例僅僅是對本實用新型的解釋,其并不是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本領域技術人員在閱讀完本說明書后可以根據需要對本實施例做出沒有創造性貢獻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范圍內都受到專利法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