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鋼絲內襯輸送帶,特別是涉及一種輸送帶翻身用驅動裝置。
背景技術:
對即將達到更換標準前的鋼絲內襯輸送帶進行翻面后繼續使用,這一技術在行業內已形成共識,切實能延長輸送帶的使用年限,達到降本增效的最終目的。目前,鋼絲內襯輸送帶翻身方法必須依靠與之對應的港機;將輸送帶與對應港機相連后,通過港機的移動實施對輸送帶的拖拽來完成,故該項技術的實施存在一定的條件限制,原因如下:
1、港機只存在于碼頭或堆場,對于安裝在碼頭與堆場之間的縱橫交錯的輸送帶來說,翻身只能依靠其他輔助裝置如吊機、卷揚機等來替代港機對輸送帶進行拖拽實施翻身,不但效率低下而且存在更多的安全隱患。若遇空間環境受限,則上述方法無法使用,從而導致該區域的輸送帶無法進行翻身繼續使用。
2、與輸送帶相配備的驅動裝置,其運轉速度非常之快,因存在制動延時和慣性運轉的因素,從發現異常時停機到輸送帶完全靜止,輸送帶的運行距離與參照點起碼相差2~3米的距離。因在翻身過程中,輸送帶翻起折疊的部位經過機架、溜槽等地方時,存在與設備鋼結構刮擦而致輸送帶本體受損的隱患,所以整個輸送帶翻身時的運行速度要求必須非常慢,且必須在輸送帶翻起折疊部位安排專人隨運行方向進行監護,發現異常及時停止,待隱患消除后再繼續。
技術實現要素:
鑒于以上所述現有技術的缺點,本實用新型的第一個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輸送帶翻身用驅動裝置,用于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上述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輸送帶翻身用驅動裝置,至少包括:三合一減速機、連接機構、翻身架及控制箱;所述控制箱與連接機構、三合一減速機相連;所述三合一減速機包括電機和減速機;所述連接機構包括定位套和安裝在轉軸上的鏈輪,所述鏈輪通過鏈條與所述電機相連,所述定位套與所述減速機的聯軸器相連,所述減速機還與滾筒相連;幾個所述滾筒設在輸送帶圍合成的空間內,且靠在輸送帶上;其中兩個滾筒之間設有一所述翻身架;所述翻身架設在輸送帶的桁架上;所述翻身架包括平行設置的兩個立柱,以及布置在兩個所述立柱之間且上下平行設置的上托輥和下托輥;所述的上托輥和下托輥的兩端均分別通過轉軸與對應所述立柱相連;部分翻身后的輸送帶位于兩個所述的上托輥與下托輥之間。
進一步地,所述定位套包括開口容置筒和設在所述開口上的壓板。
進一步地,所述壓板由兩個半圓形板構成。
進一步地,兩個所述立柱上分別設有一個擋輪,且兩個所述擋輪均位于所述翻身架同側。
進一步地,所述擋輪為腰形擋輪。
進一步地,所述立柱側壁開設有一U形槽,所述立柱側壁上設有擋板,且所述擋板兩端分別與所述U形槽的兩個槽壁相連且形成一封閉空間,所述轉軸穿設在所述封閉空間中。
如上所述,本實用新型的一種輸送帶翻身用驅動裝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體積小,不受使用空間限制,方便使用;
2)能夠確保運行速度低下,實現及時停機排除異常,避免在翻身過程中損傷輸送帶。
附圖說明
圖1顯示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輸送帶翻身用驅動裝置示意圖。
圖2顯示為本實用新型的連接機構示意圖。
圖3顯示為本實用新型的翻身架主視圖。
圖4顯示為本實用新型的翻身架側視圖。
元件標號說明
11 電機
12 減速機
2 連接機構
21 定位套
211 壓板
22 鏈輪
31 立柱
311 擋輪
32 上托輥
33 下托輥
34 擋板
35 加強斜桿
4 滾筒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體實施例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熟悉此技術的人士可由本說明書所揭露的內容輕易地了解本實用新型的其他優點及功效。
須知,本說明書所附圖式所繪示的結構、比例、大小等,均僅用以配合說明書所揭示的內容,以供熟悉此技術的人士了解與閱讀,并非用以限定本實用新型可實施的限定條件,故不具技術上的實質意義,任何結構的修飾、比例關系的改變或大小的調整,在不影響本實用新型所能產生的功效及所能達成的目的下,均應仍落在本實用新型所揭示的技術內容所能涵蓋的范圍內。同時,本說明書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間”及“一”等的用語,亦僅為便于敘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實用新型可實施的范圍,其相對關系的改變或調整,在無實質變更技術內容下,當亦視為本實用新型可實施的范疇。
如圖1和2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輸送帶翻身用驅動裝置,至少包括:三合一減速機、連接機構2、翻身架及控制箱(圖中未示出);所述控制箱與連接機構2、三合一減速機相連;所述三合一減速機包括電機11和減速機12;所述連接機構2包括定位套21和安裝在轉軸上的鏈輪22,所述鏈輪22通過鏈條與所述電機11相連,所述定位套21與所述減速機12的聯軸器相連;所述減速機12還與滾筒相連;具體地,定位套21與聯軸器通過螺栓相連接,這樣既保證了動力輸入,又維持了輸送帶原驅動的傳動要求;優選地,所述定位套21包括開口容置筒和設在所述開口上的壓板211;優選地,所述壓板211由兩個半圓形板構成。幾個所述滾筒4設在輸送帶圍合成的空間內,且靠在輸送帶上;其中兩個滾筒4之間設有一所述翻身架。
參考圖3和圖4,所述翻身架設在輸送帶的桁架上;所述翻身架包括平行設置的兩個立柱31,以及布置在兩個所述立柱31之間且上下平行設置的上托輥32和下托輥33,所述上托輥32和下托輥33的兩端均分別通過轉軸與對應所述立柱31相連;部分翻身后的輸送帶位于上托輥32與下托輥33之間。所述上托輥32與下托輥33的間距應該根據輸送帶的厚度而設定,以及在輸送帶翻身整個過程必須保證輸送帶能平穩穿過,達到整條輸送帶連續翻身。
參考圖3和圖4,優選地,兩個所述立柱31上分別設有一個擋輪33,且兩個所述擋輪33均位于所述翻身架同側,以及所述擋輪33為腰形擋輪。在輸送帶翻身整個過程,腰形擋輪能避免輸送帶因拖拽發生偏移運行而造成與翻身架的鋼結構快口接觸產生損傷。另外,為了提高兩個立柱31的結構強度,兩個立柱31通過兩根加強斜桿35相連,且兩個加強斜桿35交叉布置。兩個立柱31安裝在輸送帶的桁架上。
優選地,所述立柱31側壁開設有一U形槽,所述立柱31側壁上設有擋板34,且所述擋板34兩端分別與所述U形槽的兩個槽壁相連且形成一封閉空間,所述轉軸穿設在所述封閉空間中,見圖3和圖4。
本實用新型的一種輸送帶翻身用驅動裝置的運行速度為5米/分鐘,運行速度低下,且具備足夠的動力源,其牽引力達到30噸,適用于任何規格輸送帶的翻身所需。本實用新型的一種輸送帶翻身用驅動裝置體積小,不受使用空間限制,方便使用;同時能夠實現及時停機排除異常,避免在翻身過程中損傷輸送帶。
參考圖1至圖3,利用上述一種輸送帶翻身用驅動裝置使輸送帶翻身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1)將輸送帶配重釋放,使得輸送帶處于松弛狀態,以及解除輸送帶沿線所有的包括頭部及回程的清掃器,確保清掃器不再與輸送帶有接觸;
2)利用倒鏈將松弛的輸送帶進行局部翻轉,且翻轉后的輸送帶靠近翻身架;
3)拆下上托輥32,使得部分翻轉后的輸送帶位于下托輥33上,再安裝上托輥32,使得上托輥32和下托輥33對部分翻轉后的輸送帶進行夾持、固定;
4)啟動三合一減速機,電機11通過鏈條帶動鏈輪22旋轉,進而鏈輪22驅動減速機12進行轉動,同時減速機12驅動滾筒4進行轉動,此時輸送帶被拖拽著進行環形運轉,且在輸送帶運轉過程中,上托輥32和下托輥33能夠使得輸送帶發生翻身;
5)直至整條輸送帶完成翻身后,關閉三合一減速機。
該方法較簡單易操作,且能夠提高輸送帶翻身效率,以及在翻身過程中不會損傷輸送帶。
上述實施例僅例示性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術的人士皆可在不違背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疇下,對上述實施例進行修飾或改變。因此,舉凡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未脫離本實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與技術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飾或改變,仍應由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所涵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