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術涉及運車集裝箱領域,具體為一種可運輸汽車的集裝箱。
背景技術:
1、目前常用的汽車整車運輸方法是使用專用的運車架進行汽車的裝載和運輸,考慮到回程節約成本,通常運車架是可以折疊的,比如折疊運車箱或者雙層車架將兩層車架堆疊放置,以在回程時可運輸更多的空車架,降低運輸成本。由于折疊運回,在回程時,無法裝載其他貨物,降低了回程利用率。
2、而現有的集裝箱內裝載汽車運輸時,通常是將專用的運車架上裝載好汽車后再送入集裝箱的箱體內部。返程時,若將運車架折疊于箱體內部,則其占用整個箱體地板空間,致使集裝箱內部所裝的貨物類型減少,且無法平穩裝載貨物;若將運車架與集裝箱的箱體分開運輸,則又額外產生了運輸費用。
技術實現思路
1、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運輸汽車的集裝箱,以解決背景技術提出的回程利用率低及高返程費等問題。
2、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可運輸汽車的集裝箱,所述集裝箱包括兩側側板、兩端端板、頂板和底板,所述集裝箱的箱體內部設置有可對半折疊的運車架以及與所述集裝箱固定的第一支撐柱和第二支撐柱,所述運車架具有展開狀態和收納狀態,所述運車架的沿長度方向的兩端分別與所述第一支撐柱和所述第二支撐柱可拆卸連接;
3、在展開狀態下,所述第一支撐柱和所述第二支撐柱共同承托所述運車架,所述運車架和所述底板可分別裝載一輛汽車;在收納狀態下,所述運車架可對半折疊后置于箱體空間的端部并斜靠于端板,從而占用少量箱體空間。
4、優選的,所述運車架的中部設置有分段結構,所述分段結構將所述運車架分為前段架體和后段架體。
5、優選的,所述前段架體與所述后段架體之間為鉸鏈結構。
6、優選的,所述前段架體與所述后段架體之間為插接結構,插接后通過螺栓或插銷固定。
7、優選的,所述前段架體與所述后段架體之間為拼接結構,拼接處的上下兩側均設置有夾板,相對的兩個所述夾板通過螺栓鎖定。
8、優選的,所述運車架通過抱箍結構連接有一支撐桿,所述支撐桿的兩端分別套設于所述第一支撐柱,所述第一支撐柱上軸向設置有均勻分布的安裝孔,所述支撐桿可通過插銷固定于任意高度的安裝孔,同時所述運車架可繞所述支撐桿轉動。
9、優選的,所述側板設門,供司機上下汽車;所述端板設門,供汽車進出所述集裝箱。
10、基于上述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本實用新型在集裝箱的基礎上設置雙層車架,下層車架利用集裝箱的底板停放汽車,上層車架則為上述的運車架,該運車架的支撐結構與集裝箱為一體的,且為可折疊收納形式;同時箱體側面開設側門,以方便人員的進出。在運輸到達目的地卸載汽車后,運車架可進行拆卸并折疊后收納在箱體的端部,可利用綁扎帶和箱體內的繩環進行固定,或設置格擋防傾倒。此時箱體的其余空間可在回程時裝運其他貨物,提高集裝箱的利用率,降低運輸成本。
1.一種可運輸汽車的集裝箱,所述集裝箱(1)包括兩側側板(11)、兩端端板(12)、頂板(13)和底板(14),其特征在于:所述集裝箱(1)的箱體內部設置有可對半折疊的運車架(4)以及與所述集裝箱(1)固定的第一支撐柱(2)和第二支撐柱(3),所述運車架(4)具有展開狀態和收納狀態,所述運車架(4)的沿長度方向的兩端分別與所述第一支撐柱(2)和所述第二支撐柱(3)可拆卸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集裝箱,其特征在于:所述運車架(4)的中部設置有分段結構,所述分段結構將所述運車架(4)分為前段架體(41)和后段架體(42)。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集裝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段架體(41)與所述后段架體(42)之間為鉸鏈結構(5)。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集裝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段架體(41)與所述后段架體(42)之間為插接結構(7),插接后通過螺栓或插銷固定。
5.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集裝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段架體(41)與所述后段架體(42)之間為拼接結構(6),拼接處的上下兩側均設置有夾板,相對的兩個所述夾板通過螺栓鎖定。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集裝箱,其特征在于:所述運車架(4)通過抱箍結構連接有一支撐桿,所述支撐桿的兩端分別套設于所述第一支撐柱(2),所述第一支撐柱(2)上軸向設置有均勻分布的安裝孔,所述支撐桿可通過插銷固定于任意高度的安裝孔,同時所述運車架(4)可繞所述支撐桿轉動。
7.根據權利要求1-6任一項所述的集裝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側板(11)設門,供司機上下汽車;所述端板(12)設門,供汽車進出所述集裝箱(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