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注塑模具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流量計葉輪的注塑模具。
背景技術:
工程塑料,如玻璃纖維增強尼龍,如PA+GF30是一種食品級高分子材料,由于其生產效率高,耗能低,比重輕,不生銹,耐腐蝕等特點,也被一些生產廠家用來注塑制作水表,但是一直未能得到廣泛成功,其原因主要是現有的工程塑料水表沒有一個好產品結構設計,套用金屬水表的殼體數據結果只能是失敗,普通的塑料水表殼體設計不能滿足水表的耐壓試驗,和安裝實驗,所以無法替代金屬殼體水表而進入家庭使用。
作為水表的核心部件,如何制備葉輪,并保證葉輪的快速成型和脫模成為急需解決的技術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針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技術缺陷,而提供一種流量計葉輪的注塑模具。
為實現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流量計葉輪的注塑模具,包括,
上表面形成有下型腔的定模板;
下表面形成有上型腔的動模板,所述的動模板的中心形成有錐形貫通孔,
可匹配地插入所述的貫通孔中的注塑針,所述的注塑針下端為與所述的貫通孔匹配的錐形,
其中,所述的貫通孔的側壁上形成有至少兩個流道槽以在注塑針插入所述的貫通孔后構成注塑流道。
所述的注塑針于注塑口的進料側形成有環凹口。
所述的注塑針包括匹配插入所述的貫通孔的錐形下段和直徑大于所述的下段的上段,所述的環凹口形成在上段和下段交接的臺階面下方。
所述的環凹口由下段的上端呈錐形縮徑并延伸至臺階面構成。
所述的貫通孔為均布的三個。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實用新型的注塑模具,采用錐形貫通孔與注塑針配合使流道槽構成注塑流道,而且一般采用兩個以上,優選為三個注塑流道,提高了注入點的數量,使得產品成型質量更為穩定,當開模時,產品留動模板并與定模扳脫離,然后注塑針相對動模板的運動會拉斷流道槽內殘料與成型產品之間的弱連接,減少后續操作環節。
附圖說明
圖1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的流量計葉輪的注塑模具的結構示意圖;
圖2所示為圖1所示的A-A線截面視圖;
圖3所示為葉輪成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
如圖1-3所示,本實用新型的水表葉輪10的注塑模具包括上表面形成有下型腔的定模板;下表面形成有上型腔1的動模板2,所述的動模板的中心形成有錐形貫通孔,可匹配地插入所述的貫通孔并中的注塑針3,所述的注塑針下端為與所述的貫通孔匹配的錐形,其中,所述的貫通孔側壁上形成有至少兩個流道槽4以在注塑針插入所述的貫通孔后構成注塑流道,所述的流道槽的下端面的底面向內彎折形成注塑口。其中,所述的上型腔和下型腔分別向內凹陷形成,合模后構成葉輪,即葉片的輪廓。其中,下型腔中心形成有與葉輪的中心軸對應的下半軸,所述的注塑針下部形成有與所述的下半軸對應上半軸,兩者相頂緊后構成葉輪中心軸處結構。
本實用新型的注塑模具,采用錐形貫通孔與注塑針配合使流道槽構成注塑流道,而且一般采用兩個以上,優選為三個注塑流道,提高了注入點的數量,使得產品成型質量更為穩定,當開模時,產品留動模板并與定模扳脫離,然后注塑針相對動模板的運動會拉斷流道槽內殘料與成型產品之間的弱連接,減少后續操作環節。
進一步地,為提高注塑針對殘料5,即留在注塑通道內固化的注塑料的拉持效果,所述的注塑針于注塑口的進料側形成有環凹口,即利用環凹口處殘料與注塑針的交互作用,可提供較大的拉力,實現拉斷之效果。
優選地,所述的注塑針包括匹配插入所述的貫通孔的錐形下段和直徑大于所述的下段的上段,所述的環凹口形成在上段和下段交接的臺階面下方。其中,所述的環凹口由下段的上端呈錐形縮徑并延伸至臺階面構成,采用下部倒錐形結構,滿足將殘料與產品拉斷的同時,更使得殘料與注塑針在后續步驟中能夠自動脫離,實現自動化的連續生產。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的是,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