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注塑模具側抽芯機構,屬于模具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模具,工業生產上用以注塑、吹塑、擠出、壓鑄或鍛壓成型、冶煉、沖壓等方法得到所需產品的各種模子和工具。簡而言之,模具是用來制作成型物品的工具,這種工具由各種零件構成,不同的模具由不同的零件構成;它主要通過所成型材料物理狀態的改變來實現物品外形的加工。
注塑模具是一種生產塑膠制品的工具;也是賦予塑膠制品完整結構和精確尺寸的工具。注塑成型是批量生產某些形狀復雜部件時用到的一種加工方法。具體指將受熱融化的材料由高壓射入模腔,經冷卻固化后,得到成形品。
近幾年來塑料成型工藝迅速發展,塑料模具種類不斷增加,結構也愈趨復雜,制造精度要求愈來愈高。其中注塑成型模具應用最為廣泛,而且模具的結構最為復雜。
一般的注塑模具均采用上下形式的推出機構,這與產品本身有關,若是重量較重的產品退出后,在自身重力下,產品會下滑至落料裝置,但是一些較為輕的產品,在推出機構將其推出后,產品仍然滯留在模具上,需要后續水平方向的推拉機構繼續操作,會影響注塑的效率;現有一些側向抽芯的模具可以解決上述問題,但是目前的側抽芯機構在抽芯時都是慢慢實現抽芯的,產品是被內部推桿斜著推出來的,便于落料,但是由于注塑時具有一定的熱度,再加上是較輕便的產品,推出后產品的一側很容易跟隨推桿往模具中落,這會導致產品的損壞,還會將模具中的預留推孔堵住,亟待改進。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針對現有技術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種結構簡單,設計合理、操作方便的注塑模具側抽芯機構。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它包含上模板、配重板、上模座、斜導柱、楔緊塊、側滑塊、下模板、讓位槽、圓柱銷、側型芯、擋塊、拉桿、螺母;所述的上模上設有配重板;所述的配重板設置在上模座的下方;所述的斜導柱的頂部與上模板連接;所述的斜導柱的外側設有楔緊塊;且所述的楔緊塊的頂部與上模板連接;所述的斜導柱的底部穿過側滑塊與下模板中的讓位槽相互配合;所述的斜導柱的底部設有彈性件;彈性件的底部設有弧形接觸塊;所述的下模板的一側設有擋塊;所述的拉桿的一端穿過擋塊與側滑塊中的斜導柱相互配合;所述的拉桿的另一端與螺母配合;且螺母與拉桿的端部之間設有金屬墊圈和橡膠墊圈;所述的橡膠墊圈設置在內側;所述的側滑塊的內側設有側型芯;所述的側型芯通過圓柱銷與成品相互配合。
作為優選,所述的彈性件為彈簧;所述的彈性件的外壁設有一圈防塵罩;所述的防塵罩為軟質罩體,彈性件工作時,防塵罩跟隨活動。
作為優選,所述的弧形接觸塊的內部為金屬塊,外壁裹設有一層橡膠層,這樣既有緩沖力,也有一定的強度。
作為優選,所述的橡膠墊圈套設在拉桿的外壁,且橡膠墊圈的內壁與擋塊相互貼合。
作為優選,所述的擋塊為L型擋塊,且擋塊與側滑塊之間有一定的距離,可以緩沖部分外力。
本實用新型操作時,注塑的基本原理與現有技術相同,不同的是出料時,可以通過彈性件與配重板的配合將澆注成型的產品彈出去,由于彈性件底部的弧形接觸塊穩定性較好,所以被彈出的產品會往一個方向去,這樣講落料框設置在彈出方向即可,這樣可避免現有技術中成品滯留影響生產的弊端。
采用上述結構后,本實用新型有益效果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注塑模具側抽芯機構,結構設計合理,操作方便,出料簡單,在彈性件與配重塊的作用下可以直接回彈,無需橫向推送機構,也避免了預留孔阻塞的麻煩,大大提高了注塑模具加工的效率,也提高了成品率。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性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說明:
上模板1、配重板2、上模座3、斜導柱4、楔緊塊5、側滑塊6、下模板7、讓位槽8、圓柱銷9、側型芯10、擋塊11、拉桿12、螺母13、金屬墊圈14、橡膠墊圈15、成品16、彈性件41、弧形接觸塊42、防塵罩43。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說明。
參看如圖1所示,本具體實施方式包含上模板1、配重板2、上模座3、斜導柱4、楔緊塊5、側滑塊6、下模板7、讓位槽8、圓柱銷9、側型芯10、擋塊11、拉桿12、螺母13;所述的上模板1上設有配重板2;所述的配重板2設置在上模座3的下方;所述的斜導柱4的頂部與上模板1連接;所述的斜導柱4的外側設有楔緊塊5;且所述的楔緊塊5的頂部與上模板1連接;所述的斜導柱4的底部穿過側滑塊6與下模板7中的讓位槽8相互配合;所述的斜導柱4的底部設有彈性件41;彈性件41的底部設有弧形接觸塊42;所述的下模板7的一側設有擋塊11;所述的拉桿12的一端穿過擋塊11與側滑塊6中的斜導柱4相互配合;所述的拉桿12的另一端與螺母13配合;且螺母13與拉桿12的端部之間設有金屬墊圈14和橡膠墊圈15;所述的橡膠墊圈15設置在內側;所述的側滑塊6的內側設有側型芯10;所述的側型芯10通過圓柱銷9與成品16相互配合。
其中,所述的彈性件41為彈簧;所述的彈性件41的外壁設有一圈防塵罩43;所述的防塵罩43為軟質罩體,彈性件41工作時,防塵罩43跟隨活動;所述的弧形接觸塊42的內部為金屬塊,外壁裹設有一層橡膠層,這樣既有緩沖力,也有一定的強度;所述的橡膠墊圈15套設在拉桿12的外壁,且橡膠墊圈15的內壁與擋塊11相互貼合;所述的擋塊11為L型擋塊,且擋塊與側滑塊6之間有一定的距離,可以緩沖部分外力。
本具體實施方式操作時,注塑的基本原理與現有技術相同,不同的是出料時,可以通過彈性件41與配重板2的配合將澆注成型的產品彈出去,由于彈性件41底部的弧形接觸塊42穩定性較好,所以被彈出的產品會往一個方向去,這樣講落料框設置在彈出方向即可,這樣可避免現有技術中成品滯留影響生產的弊端。
采用上述結構后,本具體實施方式結構設計合理,操作方便,出料簡單,在彈性件與配重塊的作用下可以直接回彈,無需橫向推送機構,也避免了預留孔阻塞的麻煩,大大提高了注塑模具加工的效率,也提高了成品率。
以上所述,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限制,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所做的其它修改或者等同替換,只要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精神和范圍,均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范圍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