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球團礦余熱回收,具體涉及一種球團礦冷卻余熱回收裝置及余熱回收方法。
背景技術:
1、球團礦的冷卻是豎爐生產工藝中比較重要的環節之一,一般情況下,經過豎爐焙燒帶和均熱帶到達冷卻帶的球團礦溫度一般在1000℃以上,經爐內一次冷卻后排出的球團礦溫度仍高達600~800℃,一次冷卻無法將熾熱球團礦冷卻至150℃以下,通常需要對球團礦進行二次冷卻。
2、目前,豎爐燒制球團礦的二次冷卻工藝通常采用帶式冷卻機,熾熱的球團礦從豎爐排出后被送往帶式冷卻機上,在輸送物料的同時鼓風進行冷卻。同時,在帶式冷卻機的上方設置煙氣集氣罩,將球團礦冷卻過程中產生的高溫煙氣進行熱量回收。
3、然而,采用帶式冷卻機對球團礦進行冷卻,帶式冷卻機占地面積比較大,并且需要額外配置鼓風機,增加運行成本。同時,利用煙氣集氣罩對球團礦冷卻過程中產生的高溫煙氣進行熱量回收,存在熱量浪費的風險,同時影響余熱回收效果,有待改進。
技術實現思路
1、為了解決上述全部或部分問題,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球團礦冷卻余熱回收裝置及余熱回收方法,具有節省占地面積、布置緊湊、降低運行成本、減少熱量散失、提高余熱回收效果等優點。
2、第一方面,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球團礦冷卻余熱回收裝置,包括:
3、焙燒爐,用于燒制球團礦;
4、余熱回收鍋爐,設置于所述焙燒爐的側方;
5、輸送機構,設置于所述焙燒爐以及所述余熱回收鍋爐之間,并用于將所述焙燒爐的排料端排出的球團礦運輸至所述余熱回收鍋爐的入料端。
6、可選地,所述冷卻余熱回收裝置還包括:
7、輸送帶,設置于所述余熱回收鍋爐的下方,并用于將所述余熱回收鍋爐的排料端排出的球團礦運輸至所需位置。
8、可選地,所述冷卻余熱回收裝置還包括:
9、用戶網組,與所述余熱回收鍋爐的蒸汽管道連接。
10、可選地,所述輸送機構包括輸送料斗以及保溫提升機構,所述輸送料斗位于所述焙燒爐的排料端的正下方,所述保溫提升機構的入料端位于所述輸送料斗的正下方,所述保溫提升機構用于對球團礦進行保溫,并將球團礦輸送至所述余熱回收鍋爐的入料端。
11、可選地,所述余熱回收鍋爐采用豎爐結構。
12、可選地,所述焙燒爐采用焙燒豎爐。
13、第二方面,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球團礦余熱回收方法,使用冷卻余熱回收裝置,包括如下步驟:
14、s1,通過焙燒爐燒制球團礦;
15、s2,通過輸送機構將燒制完成的球團礦運輸至余熱回收鍋爐的入料端;
16、s3,球團礦進入余熱回收鍋爐內后,球團礦對余熱回收鍋爐內的冷卻介質進行加熱,以使余熱回收鍋爐內產生熱蒸汽,同時實現球團礦的冷卻降溫;
17、s4,將余熱回收鍋爐內產生的熱蒸汽通過蒸汽管道排出以供用戶使用,從而實現余熱回收利用;
18、s5,將余熱回收鍋爐內冷卻后的球團礦排出。
19、可選地,在s2中,通過保溫提升機構對球團礦進行保溫運輸,以保證球團礦的溫度。
20、可選地,在s4中,余熱回收鍋爐內產生的熱蒸汽通過蒸汽管道接入用戶網組,以供用戶使用。
21、由上述技術方案可知,本發明提供的球團礦冷卻余熱回收裝置及余熱回收方法,具有以下優點:
22、該冷卻余熱回收裝置通過余熱回收鍋爐替代傳統的帶式冷卻機,既能實現球團礦的冷卻,并且球團礦熱能通過余熱回收鍋爐的受熱面直接傳遞給鍋爐內的冷卻介質,鍋爐內產生的熱蒸汽能夠供用戶直接使用,既能避免能量二次傳遞造成的浪費,還能提高余熱回收利用效果。同時,利用余熱回收鍋爐替代傳統的帶式冷卻機,減少占地面積,使得冷卻余熱回收裝置的布置更加緊湊,還能降低運行成本。
23、本發明的其它特征和優點將在隨后的說明書中闡述。
1.一種球團礦冷卻余熱回收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冷卻余熱回收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卻余熱回收裝置還包括: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冷卻余熱回收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卻余熱回收裝置還包括: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冷卻余熱回收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輸送機構(3)包括輸送料斗(31)以及保溫提升機構(32),所述輸送料斗(31)位于所述焙燒爐(1)的排料端的正下方,所述保溫提升機構(32)的入料端位于所述輸送料斗(31)的正下方,所述保溫提升機構(32)用于對球團礦進行保溫,并將球團礦輸送至所述余熱回收鍋爐(2)的入料端。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冷卻余熱回收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余熱回收鍋爐(2)采用豎爐結構。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冷卻余熱回收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焙燒爐(1)采用焙燒豎爐。
7.一種球團礦余熱回收方法,使用根據權利要求1-6任一項所述的冷卻余熱回收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驟: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余熱回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s2中,通過保溫提升機構(32)對球團礦進行保溫運輸,以保證球團礦的溫度。
9.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余熱回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s4中,余熱回收鍋爐(2)內產生的熱蒸汽通過蒸汽管道接入用戶網組(5),以供用戶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