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污水污泥處理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污泥化學調制裝置。
背景技術:
在污水處理過程中,污水中70%的污染物質轉移到污泥中。目前,全國城鎮污水處理廠每年產生80%含水率的濕污泥達3000多萬噸,并逐年以10%左右遞增。其中有80%以上的污泥沒有得到妥善處理,已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徹底解決污泥的污染問題已迫在眉睫。
污泥中含量最多的是水,可達總質量的95%~99.5%,將其中的水分去除,就會大大縮小污泥的體積,但研究表明城市污水處理廠污泥中固體物質主要是腐殖質,它由親水性的帶負電的膠體微粒組成,與水親和力很強,比阻值大,脫水性能差,給處理和處置帶來很多問題。為此在污泥進行機械脫水前,通常需要調理劑進行調理,以改變污泥顆粒表面性質和組分,破壞污泥的膠體結構,減小與水的親和力,從而改善脫水性能。
現有技術中,在污泥壓濾前設置污泥調制池,用來對污泥進行化學調制,投加三氯化鐵、石灰等有機無機絮凝劑,絮凝劑作用污泥絮凝時間一般在5-10min。而污泥調制池每一次只能調制一定量的絮凝劑與污泥的混合物,并且如果污泥池的容量很大,一般簡單的攪拌很難讓絮凝劑與污泥充分混合,這樣以來由于混合效果不理想最終導致污泥脫水率不高。因此,根據影響絮凝劑與污泥作用效果的兩大因素—是否充分接觸混合和接觸作用時間來改進現有污泥處理設備。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為克服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污泥化學調制裝置。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下述技術方案:
一種污泥化學調制裝置,包括固定安裝的內管軸以及通過兩端軸承活動安裝于內管軸外壁的筒狀容器;所述筒狀容器的一端部安裝有帶輪,所述帶輪與驅動電機同步連接;所述內管軸的一端接有進料端管,所述進料端管上設置有絮凝劑進口,所述內管軸的另一端接有出料端管,所述進料端管和所述出料端管與所述筒狀容器兩端之間分別安裝密封有密封圈;所述進料端管上設置有位于所述筒狀容器中的進料口,所述出料端管上設置有位于所述筒狀容器中的出料口;所述筒狀容器的內壁安裝設置有攪拌葉片;所述筒狀容器靠近進料口端設置有過濾板,所述過濾板與所述筒狀容器的內壁固定連接,所述過濾板上設置有安裝通孔和網孔,所述筒狀容器的底壁為漏斗狀傾斜底壁。
優選地,所述攪拌葉片傾斜設置。
優選地,所述網孔設置在遠離過濾板中心的外周上。
優選地,所述進料端管的污泥進口管路上設置有污泥增壓泵和污泥流量泵。
優選地,所述進料端管的絮凝劑進口的管路上設置有絮凝劑流量泵和絮凝劑增壓泵。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過濾板的設置可以延緩從進料口進入的混合直接進入到筒狀容器內,相當于在進入充分攪拌混合前增加了預混合這樣一個步驟;
2、過濾板上網孔設置在遠離中心的外周同樣可以延緩從進料口進入的混合直接進入到筒狀容器內,從而增加預混合的作用時間,另外起到一定的過濾作用,防止大顆粒固體直接進入筒狀容器內進而對筒狀容器內壁上的攪拌葉片帶來損毀;
3、進料端絮凝劑進口管道上和污泥進口管道上均設置加壓泵和流量泵,可有效控制絮凝劑和污泥的配重,保證絮凝劑和污泥能夠最大限度充分接觸反應的物量,同時也可以持續不斷地為該裝置提供絮凝劑和污泥,使得該裝置可以持續不斷地工作;
4、筒狀容器靠近出料口的底壁為傾斜漏斗狀設置,可以及時快速地將充分混合并發生化學反應的絮凝劑和污泥的反應混合物從出料口排出送進下一步驟進行脫水處理。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污泥化學調制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污泥化學調制裝置中過濾板的結構示意圖。
其中:1、內管軸;11、進料端管;12、出料端管;13、進料口;14、出料口;2、筒狀容器;22、漏斗狀傾斜底壁;3、軸承;4、密封圈;5、帶輪;6、絮凝劑進口;7、攪拌葉片;8、污泥增壓泵;9、絮凝劑流量泵;10、過濾板;15、網孔;16、安裝通孔。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如圖1-2所示,一種污泥化學調制裝置,包括固定安裝的內管軸1以及通過兩端軸承3活動安裝于內管軸1外壁的筒狀容器2;筒狀容器2的一端部安裝有帶輪5,其通過帶輪5與驅動電機同步連接從而帶動筒狀容器2繞內管軸1做旋轉運動;內管軸1的一端接有進料端管11,進料端管11上設置有絮凝劑進口6,內管軸1的另一端接有出料端管12,進料端管11和出料端管12與筒狀容器2兩端之間分別安裝密封有密封圈4;進料端管11上設置有位于筒狀容器2中的進料口13,出料端管12上設置有位于筒狀容器2中的出料口14;另外,筒狀容器2的內壁安裝設置有攪拌葉片7,且攪拌葉片7傾斜設置;筒狀容器2靠近進料口13端還設置有過濾板10,且過濾板10與筒狀容器2的內壁固定連接,其中過濾板10上設置有安裝通孔16和網孔15,且網孔15設置在遠離過濾板10中心的外周上,安裝通孔16供內管軸1穿過,網孔15供預混合的絮凝劑和污泥混合物通過;筒狀容器2的底壁為漏斗狀傾斜底壁22,可使充分混合的混合物通過出料口14的排出。
優選地,進料端管11的污泥進口管路上設置有污泥增壓泵8和污泥流量泵(圖中未示出);進料端管11的絮凝劑進口6的管路上設置有絮凝劑流量泵9和絮凝劑增壓泵(圖中未示出)。
當驅動電機通過帶輪5帶動筒狀容器2繞內管軸1做旋轉運動時,與內管軸1內壁固定連接的過濾板10也一起隨筒狀容器2旋轉進而使得從進料管端11進入的絮凝劑和污泥預混合并被篩選;篩選后的絮凝劑和污泥混合物通過網孔15進入到筒狀容器2中又繼續被筒狀容器2內壁上的攪拌葉片7攪拌進行充分混合反應;最后充分混合反應的絮凝劑和污泥混合物在筒狀容器2漏斗狀傾斜底壁22的作用下通過出料口14排出進入下一步驟中進行脫水處理。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污泥化學調制裝置,筒狀容器靠近進料口端的內壁設置過濾板可以延緩從進料口進入的混合物直接進入到筒狀容器內,相當于在進入充分攪拌混合前增加了預混合這樣一個步驟;過濾板上的網孔設置在遠離中心的外周上同樣可以延緩從進料口進入的混合直接進入到筒狀容器內,從而增加預混合的作用時間,另外起到一定的過濾作用,防止大顆粒固體直接進入筒狀容器內進而對筒狀容器內壁上的攪拌葉片帶來損毀;進料端絮凝劑進口管道上和污泥進口管道上均設置增壓泵和流量泵,可有效控制絮凝劑和污泥的配重,保證絮凝劑和污泥能夠最大限度充分接觸反應的物量,同時也可以持續不斷地為該裝置提供絮凝劑和污泥,使得該裝置可以持續不斷地工作;筒狀容器靠近出料口的底壁為傾斜漏斗狀設置,可以及時快速地將充分混合并發生化學反應的絮凝劑和污泥的反應混合物從出料口排出送進下一步驟中進行脫水處理。
上述雖然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進行了描述,但并非對本實用新型保護范圍的限制,所屬領域技術人員應該明白,在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的基礎上,本領域技術人員不需要付出創造性勞動即可做出的各種修改或變形仍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