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隧道施工領域,具體來說涉及一種盾構接收用密封鋼套筒。
背景技術:
盾構到達在盾構法隧道施工中占有極其重要的位置,確保盾構以正確的姿態順利到達,防止出現塌陷等事故是施工的重點。目前國內使用的盾構到達方式有到達端頭地層加固、化學漿加固法、凍結法、挖填法、豎井加氣法等。盾構到達直接地面加固(一道素混凝土連續墻)+接收鋼套筒是城際軌道廣州至佛山段某盾構工程的盾構到達方式,該方案在廣州地鐵二、八線延長線某工程也成功應用。但傳統的接收鋼套筒為一整體結構,不僅加工困難而且運輸成本高。
因此,研制出一種方便加工、便于運輸的接收鋼套筒,便成為業內人士亟需解決的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提出了一種盾構接收用密封鋼套筒,克服了現有產品中上述方面的不足。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的:
一種盾構接收用密封鋼套筒,包括與盾構機對應的鋼套筒本體以及與該鋼套筒本體固定連接的后端蓋,所述鋼套筒本體包括位于底部并依次連接的若干套筒組件一,所述套筒組件一的前后兩側對稱連接有套筒組件二,所述套筒組件二均固定連接有套筒組件三,并且所述套筒組件一、套筒組件二和套筒組件三共同構成一個整圓,所述套筒組件三上均布有若干注漿孔。
進一步地,所述鋼套筒本體遠離所述后端蓋的一端固定連接有過渡連接環。
進一步地,所述后端蓋為圓環形,且該后端蓋的內圈固定連接有帶有圓弧的封頭。
進一步地,所述套筒組件一的角度為180度。
進一步地,所述套筒組件一的數量為3個。
進一步地,所述套筒組件二和套筒組件三的角度均為60度。
進一步地,所述套筒組件二的數量為2個。
進一步地,所述注漿孔位于鋼套筒本體的正上方。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由多個組件拼接而成,便于制造,生產成本低,運輸時可拆開分別運輸,減少了運輸過程中的人力物力和運輸成本。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述的盾構接收用密封鋼套筒的正視圖;
圖2是根據圖1所示的盾構接收用密封鋼套筒的側視圖;
圖3是根據圖1所示的盾構接收用密封鋼套筒的套筒組件一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根據圖1所示的盾構接收用密封鋼套筒的套筒組件二的結構示意圖;
圖5是根據圖1所示的盾構接收用密封鋼套筒的套筒組件三的結構示意圖;
圖6是根據圖1所示的盾構接收用密封鋼套筒的后端蓋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
1、鋼套筒本體;2、后端蓋;3、套筒組件一;4、套筒組件二;5、套筒組件三;6、注漿孔;7、過渡連接環;8、封頭。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如圖1-6所示,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述的一種盾構接收用密封鋼套筒,包括與盾構機對應的鋼套筒本體1以及與該鋼套筒本體1固定連接的后端蓋2,所述鋼套筒本體1包括位于底部并依次連接的若干套筒組件一3,所述套筒組件一3的前后兩側對稱連接有套筒組件二4,所述套筒組件二4均固定連接有套筒組件三5,并且所述套筒組件一3、套筒組件二4和套筒組件三5共同構成一個整圓,所述套筒組件三5上均布有若干注漿孔6。
其中,所述鋼套筒本體1遠離所述后端蓋2的一端固定連接有過渡連接環7;其中,所述后端蓋2為圓環形,且該后端蓋2的內圈固定連接有帶有圓弧的封頭8;其中,所述套筒組件一3的角度為180度;其中,所述套筒組件一3的數量為3個;其中,所述套筒組件二4和套筒組件三5的角度均為60度;其中,所述套筒組件二4的數量為2個;其中,所述注漿孔6位于鋼套筒本體1的正上方。
為了方便理解本實用新型的上述技術方案,以下通過具體使用方式上對本實用新型的上述技術方案進行詳細說明。
本實用新型運用“接長補短”理念,主要原理是:在洞門環板前端增加鋼套筒來延長盾構機接收長度,使盾構機接收位置前移,盾構機在鋼套筒的保護下能夠完全進入端頭加固區,結合對盾構機主機尾部已脫出盾尾的管片二次注漿封堵或者地面降水井降水的措施,保證在盾構機接收過程中端頭和固體內部水系與外界處于隔離狀態,確保盾構機在接收過程中不發生涌水、涌沙,達到安全接收的目的。
所述鋼套筒本體1由套筒組件一3、套筒組件二4和套筒組件三5組成,所述套筒組件一3為180度的半圓,并且左右兩側設置有帶有加強板的法蘭面,所述加強板的底部為平面,一方面用于增強法蘭面的強度,另一方面可防止鋼套筒本體1發生滾動,所述法蘭面通過螺栓將3個套筒組件一3依次連接組成鋼套筒本體1的底部,所述套筒組件一3上頂部設置有法蘭面用于連接套筒組件二4,所述套筒組件二4和套筒組件三5的角度均為60度,且左右兩側均設置有帶有加強板的法蘭面,所述套筒組件三5位于正上方,前后兩側通過螺栓對稱連接有套筒組件二4,兩個套筒組件二4和一個套筒組件三5共同組成另一個半圓,并通過螺栓與3個套筒組件一3固定連接,所述鋼套筒本體1的一端固定連接有后端蓋2,另一端連接有過渡連接環7,所述后端蓋2為圓環形,內圈通過螺栓固定安裝有圓弧形的封頭8,所述封頭8用于分散反力架的支撐反力。
綜上所述,借助本新型實用的上述技術方案,便于制造,生產成本低,運輸時可拆開分別運輸,減少了運輸過程中的人力物力和運輸成本。
本實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最佳實施方式,任何人在本實用新型的啟示下都可得出其他各種形式的產品,但不論在其形狀或結構上作任何變化,凡是具有與本申請相同或相近似的技術方案,均落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