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摩托車鼓式制動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摩托車部件,尤其是摩托車的鼓式制動器。
背景技術:
根據國標GB 20073-2006的規定,摩托車和輕便摩托車的制動性能試驗內容有0 型試驗、I型試驗、水衰退試驗和熱衰退試驗,其中I型試驗(滿載)的要求是前輪單獨制動 時,制動減速度應為> 4. 4 m/s2 ;或者前后輪同時制動時,制動減速度應為> 5. 8 m/s2。目前國內摩托車行業里,前輪采用鼓式制動的摩托車普遍存在著上述I型(滿載) 制動試驗不合格的問題,尤其是彎梁車,按GB 20073-2006要求進行檢測時,抽檢合格率幾 乎為零,制動減速度偏低,無法達到上述I型試驗制動性能要求。車輛的制動本身是一個綜合性課題,它與很多因數有關,比如整車質量、前后輪 質量分配、質心、地面摩擦因數、輪胎附著系數、輪半徑、輪轂半徑、和摩擦蹄片的摩擦系數寸。如何在現有技術條件下,盡可能地增加I型(滿載)制動試驗的制動減速度則成了 本領域技術人員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本領域技術人員通常會考慮用以下方法解決1、增 加摩擦蹄片的摩擦系數,實踐證明作用非常有限,若摩擦系數太高,就有輪圈磨損快和制動 發響的缺陷;2、增大制動輪轂的直徑,這種方式開發費用和產品成本均高,且牽涉車輛其它 部分的匹配改進,工作量大,周期長;3、也有僅僅加長搖臂的,實踐證明作用也非常有限,且 受空間等制約。因此,現有國內摩托車幾乎都沒達到GB 20073-2006中I型試驗的要求。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在低成本和易于實現的前提下明顯增大了制動力 矩,提高了制動性能,滿足了 GB 20073-2006中I型制動試驗要求的摩托車鼓式制動器。為實現上述技術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摩托車鼓式制動器,在制動器蓋上 安裝有制動搖臂和拉索支座,制動器蓋與制動蹄塊同心,制動蹄塊的半徑為60 70 mm,制 動搖臂的臂長為85 110 mm,工作狀態下在垂直于制動器蓋中心線的投影平面上拉索支 座上的孔中心線與背向于制動搖臂方向的端面之交點為拉索支點,拉索支點與制動搖臂轉 動中心之間的直線距離為98 130 mm,拉索支點與制動器蓋中心連線和制動搖臂轉動中 心與制動器蓋中心連線之間的夾角為160 180°,拉索支點與制動搖臂轉動中心連線和 拉索支座孔中心線之間的夾角為45 60°,制動蹄塊上摩擦片所占的周向角度為120 128°。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了一種摩托車鼓式制動器,在制動器蓋上安裝有制動搖臂和拉 索支座,制動器蓋與制動蹄塊同心,制動蹄塊的半徑為50 60 mm,制動搖臂的臂長為75 100 mm,工作狀態下在垂直于制動器蓋中心線的投影平面上拉索支座上的孔中心線與背 向于制動搖臂方向的端面之交點為拉索支點,拉索支點與制動搖臂轉動中心之間的直線距 離為96 120 mm,拉索支點與制動器蓋中心連線和制動搖臂轉動中心與制動器蓋中心連線
3之間的夾角為138 180°,拉索支點與制動搖臂轉動中心連線和拉索支座孔中心線之間 的夾角為45 70°,制動蹄塊上摩擦片所占的周向角度為120 128°。本實用新型對制動器結構進行優化設計,在其他外部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使制動 器在制動時能產生更大的有效制動力矩。經過對制動力矩進行大量模擬分析發現制動搖 臂不是增加得越長越好,要受制動拉索的作用力方向和制動搖臂轉動中心到拉索支點的距 離所制約,而且制動搖臂轉動中心到拉索支點的距離對增加有效力臂有非常明顯的作用。本實用新型對拉索支點的作用力方向和位置進行了新的布置與設計,并適當加長 制動搖臂。即針對制動蹄塊半徑為60 70 IM和制動蹄塊半徑為50 60 mm的兩類制動器 進行了結構優化設計。經對試制樣件的試驗表明,完全能滿足GB 20073-2006對摩托車和 輕便摩托車制動性能I型試驗的要求。
圖1是本實用新型所述摩托車鼓式制動器示意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中摩托車鼓式制動器的示意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中制動蹄塊的示意圖。圖4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2中摩托車鼓式制動器的示意圖。圖5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2中制動蹄塊的示意圖。圖中1.制動器蓋;2.制動搖臂;3.拉索支座;4.制動蹄塊;5.摩擦片。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詳細說明。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摩托車鼓式制動器,在制動器蓋1上安裝有制動搖 臂2和拉索支座3,制動器蓋1與制動蹄塊同心。制動搖臂2通過轉軸安裝在制動器蓋1 上,拉索支座3固定在制動器蓋1上。在考慮成本和易于實現的前提下,為提高制動器的制 動性能,使之滿足GB 20073-2006中規定的I型試驗要求,本發明對制動拉索支點的作用力 方向和位置進行了新的布置與設計,并適當增加制動搖臂的長度。對于制動蹄塊半徑R為60 70 mm的制動器,作如下優化設計制動搖臂的臂長Ll 為85 110 mm,工作狀態下在垂直于制動器蓋中心線的投影平面上拉索支座上的孔中心 線與背向于制動搖臂方向的端面之交點為拉索支點,拉索支點與制動搖臂轉動中心之間的 直線距離L2為98 130 mm,拉索支點與制動器蓋中心連線和制動搖臂轉動中心與制動器 蓋中心連線之間的夾角a為160 180°,拉索支點與制動搖臂轉動中心連線和拉索支座孔 中心線之間的夾角b為45 60°,制動蹄塊上摩擦片所占的周向角度c為120 128°。實施例1,以制動蹄塊4半徑R為65 mm的制動器為例,將制動搖臂2的臂長Ll增 加為97 mm,工作狀態下在垂直于制動器蓋1中心線的投影平面上拉索支點3與制動搖臂 2轉動中心之間的直線距離L2為118 mm,拉索支點3與制動器蓋1中心連線和制動搖臂2 轉動中心與制動器蓋1中心連線之間的夾角a為為169°,拉索支點與制動搖臂轉動中心 連線和拉索支座孔中心線之間的夾角b為53°,制動蹄塊4上摩擦片5所占的周向角度 c為124°,對該的制動器進行了如下試驗,獲得了如下試驗數據和判定結果。制動器全性能試驗根據摩托車和輕便摩托車制動器臺架試驗方法QC/T 654-2005的要求,根據摸索結果和鎖定的方案,隨機抽取試制樣件5套中的2套制動器進行磨合前制動效能、磨合后制動效能、熱衰退性能、熱恢復性能、最終效能、水衰退性能和水恢 復性能等全性能試驗,獲得如下表一的試驗數據。表一
權利要求1.一種摩托車鼓式制動器,在制動器蓋上安裝有制動搖臂和拉索支座,制動器蓋與制 動蹄塊同心,其特征在于,制動蹄塊的半徑(R)為60 70 mm,制動搖臂的臂長(Li)為85 110 mm,工作狀態下在垂直于制動器蓋中心線的投影平面上拉索支座上的孔中心線與背 向于制動搖臂方向的端面之交點為拉索支點,拉索支點與制動搖臂轉動中心之間的直線距 離(L2)為98 130 mm,拉索支點與制動器蓋中心連線和制動搖臂轉動中心與制動器蓋中心 連線之間的夾角(a)為160 180°,拉索支點與制動搖臂轉動中心連線和拉索支座孔中心 線之間的夾角(b)為45 60°,制動蹄塊上摩擦片所占的周向角度(c)為120 128°。
2.—種摩托車鼓式制動器,在制動器蓋上安裝有制動搖臂和拉索支座,制動器蓋與制 動蹄塊同心,其特征在于,制動蹄塊的半徑(R)為50 60 mm,制動搖臂的臂長(Li)為75 100 mm,工作狀態下在垂直于制動器蓋中心線的投影平面上拉索支座上的孔中心線與背 向于制動搖臂方向的端面之交點為拉索支點,拉索支點與制動搖臂轉動中心之間的直線距 離(L2)為96 120 mm,拉索支點與制動器蓋中心連線和制動搖臂轉動中心與制動器蓋中心 連線之間的夾角(a)為138 180°,拉索支點與制動搖臂轉動中心連線和拉索支座孔中心 線之間的夾角(b)為45 70°,制動蹄塊上摩擦片所占的周向角度(c)為120 128°。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摩托車鼓式制動器,在制動器蓋(1)上安裝有制動搖臂(2)和拉索支座(3),制動器蓋(1)與制動蹄塊同心。制動搖臂(2)通過轉軸安裝在制動器蓋(1)上,拉索支座(3)固定在制動器蓋(1)上。在考慮成本和易于實現的前提下,針對制動蹄塊半徑為60~70mm和制動蹄塊半徑為50~60mm的兩類制動器進行了結構優化設計。經對試制樣件的試驗表明,完全能滿足GB20073-2006對摩托車和輕便摩托車制動性能I型試驗的要求。
文檔編號F16D51/16GK201875022SQ20102056523
公開日2011年6月22日 申請日期2010年10月18日 優先權日2010年10月18日
發明者茍孝貴 申請人:重慶隆鑫機車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