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屬于傳動變速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普通錐盤鋼帶無級變速裝置(CVT),與錐盤接觸段的鋼帶無附加擠壓力,錐盤與鋼帶之間容易打滑,不僅影響傳遞效率和傳動能力,而且影響鋼帶壽命。
本實用新型專利通過對錐盤接觸段的傳動帶的外背側或兩側施加附加擠壓力,減少錐盤與傳動帶間打滑現象,不僅能夠提高傳遞效率和傳動能力,還能夠通過加力機構和錐盤控制系統切斷或接合動力傳遞,也可以與其它變速裝置組合使用。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專利涉及一種傳動帶輔助擠壓錐盤帶式變速裝置。包括花鍵軸、錐盤、傳動帶、錐盤位移控制套筒、支撐套筒、伺服電機軸齒輪、加力鏈條、雙活塞拉緊總成、卡鉗、雙環形齒狀定位彈簧、弧形壓塊總成、廂體等。其特征是錐盤接觸段的傳動帶的外背側設置背加力機構或兩側設置側加力機構,限制傳動帶與錐盤錐面之間的相對滑動;傳動帶夾持于同一花鍵軸上、相向布置的兩個滑動錐盤之間,并且連接兩組錐盤;在錐盤移動控制機構作用下,隨著同軸錐盤的移動,傳動帶于錐盤錐面上變徑,可連續或定值改變傳動比。
本裝置所述傳動帶,其特征是傳動帶為環形層疊鋼帶或其它拉力帶,帶層間設置錯位止銷。
本裝置所述錐盤,其特征是錐盤為錐形盤體,錐盤成對、相向布置構成錐盤組;錐盤組安裝在中心花鍵軸上,并可于花鍵軸上同步、相向移動;兩個錐盤組,分別構成輸入錐盤組和輸出錐盤組。錐盤體中心與花鍵軸接觸部位設計為花鍵軸套管,花鍵軸套管一端的外圓柱面上設計有外環形槽,同一端的端面上設計有端面環形槽。
本裝置所述錐盤軸向移動控制是通過套裝在花鍵軸光軸段、錐盤外側的錐盤位移控制套筒以及支撐套筒、伺服電機軸齒輪進行錐盤軸向精準位移控制。錐盤位移控制套筒內部設計為階梯孔,大孔為光孔且套在錐盤中心部位的花鍵軸套管一端,并通過銷釘與錐盤花鍵軸套管外環形槽勾連;大小孔間形成的內環形端面上設計有環形槽,該環形槽與錐盤中心部位的花鍵軸套管端面的環形槽之間布置滾珠,對錐盤起軸向支撐作用;錐盤位移控制套筒內小孔設計為內螺紋,與固定于廂體上的支撐套筒相連;錐盤位移控制套筒外圓柱面設計為齒輪,該齒輪與固定于廂體上的伺服電機軸齒輪嚙合。
本裝置所述背加力機構,包括加力鏈條、雙活塞拉緊總成,雙活塞拉緊總成包括缸體、壓縮彈簧、活塞拉桿、密封圈等。其特征是錐盤接觸段的傳動帶外背側設置加力鏈條,鏈條兩端分別與支撐于廂體上的雙活塞拉緊總成活塞拉桿端連接。鏈條由多個鏈節組成,鏈節的壓輥直徑大于鏈條側鏈板寬度,使壓輥外圓柱面與傳動帶外背面接觸。雙活塞拉緊總成兩翼板支撐于廂體上并能夠于其支撐面上滑動。鏈條加力時,活塞受壓縮彈簧作用拉緊鏈條,使鏈條帶動其壓輥自錐盤徑向擠壓傳動帶;鏈條非加力時,活塞受液壓力作用放松鏈條,使鏈條帶動其壓輥與傳動帶非壓力接觸。
本裝置所述側加力機構,包括卡鉗、雙環形齒狀定位彈簧、弧形壓塊總成,弧形壓塊總成包括缸體、弧形壓塊、壓縮彈簧、密封圈等。其特征是錐盤體上環形設置活動卡鉗組,與錐盤接觸段的傳動帶的兩側面卡鉗,受弧形壓塊總成作用,能夠凸出錐盤錐面并壓向傳動帶側面。卡鉗可于錐盤體上的卡鉗孔內軸向滑動,卡鉗一端為舌形鉗口端,鉗口端可凸出錐盤錐面與傳動帶側面及外背面接觸,或可退出錐盤錐面與傳動帶脫離接觸;卡鉗另一端為承壓端,承壓端與弧形壓塊接觸,承壓端側面開有凹槽,凹槽內嵌入雙環形齒狀定位彈簧,定位彈簧于錐盤錐面上固定。弧形壓塊總成固定于錐盤與傳動帶接觸弧段的廂體上。工作狀態的卡鉗,在弧形壓塊總成作用下,克服雙環形齒狀定位彈簧彈力壓緊傳動帶側面及外背面;非工作狀態的卡鉗,不受弧形壓塊作用,在雙環形齒狀定位彈簧的作用下,退出錐盤錐面。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專利具體實施方式結構示意B-B剖面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專利具體實施方式結構示意A-A剖面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專利具體實施方式結構示意C-C剖面圖。
圖中,1為花鍵軸,2為錐盤,3為傳動帶,4為加力鏈條,5為雙活塞拉緊總成,6為雙活塞拉緊總成的缸體,7為雙活塞拉緊總成的活塞密封圈,8為雙活塞拉緊總成的活塞拉桿,9為雙活塞拉緊總成的壓縮彈簧,10為傳動帶錯位止銷,11為廂體,12為卡鉗,13為雙環形齒狀定位彈簧,14為弧形壓塊總成的弧形壓塊,15為弧形壓塊總成,16為弧形壓塊總成的缸體,17為弧形壓塊總成的壓縮彈簧,18為弧形壓塊總成的活塞密封圈,19為支撐套筒,20為錐盤位移控制套筒,21為銷釘,22為伺服電機軸齒輪,23為滾珠。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專利的基本方案是在錐盤帶式變速器、錐盤接觸段的傳動帶外背側設置背加力機構或兩側設置側加力機構,限制傳動帶與錐盤錐面之間的相對滑動;傳動帶夾持于同一花鍵軸上、相向布置的兩個滑動錐盤之間,并且連接兩組錐盤;在錐盤移動控制機構作用下,隨著同軸錐盤的移動,傳動帶于錐盤錐面上變徑,連續或定值改變傳動比。為能夠清楚說明本方案技術特點,下面通過具體實施方式,并結合附圖,對本方案進行闡述。
本方案傳動帶3為環形層疊鋼帶或其它拉力帶,帶層間設置錯位止銷10。
本方案錐盤2為錐形盤體,錐盤成對、相向布置構成錐盤組;錐盤組安裝在中心花鍵軸1上,并可于花鍵軸1上同步、相向移動;兩個錐盤組,分別構成輸入錐盤組和輸出錐盤組。錐盤體中心與花鍵軸1接觸部位設計為花鍵軸套管,花鍵軸套管一端的外圓柱面上設計有外環形槽,同一端的端面上設計有端面環形槽。
本方案錐盤2的軸向移動控制機構,包括花鍵軸1、錐盤2、錐盤位移控制套筒20、支撐套筒19、伺服電機軸齒輪22等。具體是通過套裝在花鍵軸1光軸段、錐盤2外側的錐盤位移控制套筒20以及支撐套筒19、伺服電機軸齒輪22對錐盤2進行軸向精準位移控制。錐盤位移控制套筒20內部設計為階梯孔,大孔為光孔且套在錐盤2上的花鍵軸套管一端,并通過銷釘21與錐盤2上的花鍵軸套管外環形槽勾連;大小孔間形成的內環形端面上設計有端環形槽,該環形槽與錐盤2上的花鍵軸套管端面的環形槽之間布置滾珠23,對錐盤2起軸向支撐作用;錐盤位移控制套筒20的內小孔設計為內螺紋,與固定于廂體11上的支撐套筒19相連;錐盤位移控制套筒20的外圓柱面設計為齒輪,該齒輪與固定于廂體11上的伺服電機軸齒輪22嚙合。
本方案的背加力機構,包括加力鏈條4、雙活塞拉緊總成5,雙活塞拉緊總成5包括缸體6、密封圈7、活塞拉桿8、壓縮彈簧9等。具體是加力鏈條4布置在錐盤2與傳動帶3的接觸段區域、傳動帶3的外背側,鏈條4的兩端分別與支撐于廂體11上的雙活塞拉緊總成5的活塞拉桿8連接。鏈條4由多個鏈節組成,鏈節的壓輥直徑大于鏈條側鏈板寬度,使壓輥外圓柱面與傳動帶3的外背面接觸。雙活塞拉緊總成5的缸體6上的兩翼板支撐于廂體11上并能夠于其支撐面上滑動;鏈條4加力時,活塞拉桿8受壓縮彈簧9作用拉緊鏈條4,使鏈條4帶動其壓輥自錐盤2徑向擠壓傳動帶3;鏈條4非加力時,活塞拉桿8受液壓力作用放松鏈條4,使鏈條4帶動其壓輥與傳動帶3非壓力接觸。
本方案的側加力機構,包括卡鉗12、雙環形齒狀定位彈簧13、弧形壓塊總成15,弧形壓塊總成15包括弧形壓塊14、缸體16、壓縮彈簧17、密封圈18等。具體是錐盤2的盤體上環形設置的活動卡鉗12組成的卡鉗組,與錐盤2接觸段的傳動帶3的兩側面的卡鉗12,受弧形壓塊總成15作用,能夠凸出錐盤2錐面并壓向傳動帶3側面。卡鉗12可于錐盤2的盤體上的卡鉗孔內軸向滑動,卡鉗12一端為舌形鉗口端,鉗口端可凸出錐盤2的錐面與傳動帶3的側面及外背面接觸,或可退出錐盤2的錐面與傳動帶3脫離接觸;卡鉗12另一端為承壓端,承壓端與弧形壓塊14接觸,承壓端側面開有凹槽,凹槽內嵌入雙環形齒狀定位彈簧13,定位彈簧13于錐盤2的錐面上固定。弧形壓塊總成15固定于錐盤2與傳動帶3接觸弧段的廂體11上。工作狀態的卡鉗12,在弧形壓塊14作用下,克服雙環形齒狀定位彈簧13彈力壓緊傳動帶3的側面及外背面;非工作狀態的卡鉗12,不受弧形壓塊14作用,在雙環形齒狀定位彈簧13的作用下,退出錐盤2的錐面。
本實用新型專利未經描述的技術特征可以通過現有技術實現,在此不再贅述。當然,上述說明并非是對本實用新型專利的限制,本實用新型專利也并不僅限于上述舉例,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專利的實質范圍內所做出的變化、改型、添加或替換,也應屬于本實用新型專利的保護范圍。